如何正确的审题立意(审题立意分类突破)

如何正确的审题立意(审题立意分类突破)(1)

审题立意分类突破

材料作文按照试题提供的材料的形式与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事例类、事理类、寓言(象征)类、图片漫画类、组合类等多种形式。各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可参照上述“审题明两点”“立意四步走”的方法,但因其材料呈现的形式不尽相同,审题、立意时可以根据其特点灵活操作。

[类型1] 事例类

该类作文材料一般叙述一件事情,包括时事热点、普通事件和故事等,有特定的人物、完整的事件过程、明确的事件结果。这类作文大都是引导学生直面现实,品味人生百态,思考社会问题,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突破指津]

事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应把握住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厘清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转变的契机,从中寻找合适的写作角度,阐述对材料中人物、事件的理解与看法。

[即学即练]

[训练1][2018·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

①审意图。这是一道事例类材料作文题。作文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首先需要读懂、读准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材料的内容简要地说就是战机的防护。材料给出了两种观点,一是大众的观点,他们从返航幸存的战机上寻找弹痕多的地方,认为幸存战机上弹痕多的地方,就是敌人攻击最多最严重的地方,所以要在这个地方加强防护。但他们忽略了这些战机都安全返航了,都是幸存者。或者说,虽然战机的这些部位受到猛烈的攻击,但却并不致命。二是少数人的观点,统计学家沃德认为,要防护弹痕少的地方。沃德不是军事专业人员,只是统计学家,沃德也没有看到那些被击毁的战机弹痕分布。但沃德考虑到了战机返航幸存下来与未返航被击落的结果。材料最后告诉我们:“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可归纳,材料在内容上,主要表达的意思是:战机最需要加强防护的位置应该是那些虽然弹痕少但一击致命的地方。

②审要求。题目最突出的要求有两个:一是要求“选好角度”,材料是从战机防护者的角度表述的,包括战机设计者、制造者、维修者等。从材料含意的方面看,此题较好的角度,是顶层设计者或安保部门的角度。二是要求“明确文体”,考生如果要说理,就必须思维清晰,逻辑严密,以理服人;如果要叙事,就必须线索清晰,描写具体,以情感人。

[立意]

从“防护致命要害处”出发,可以表达许多不同的思想内容:孩子成长的防护,子女教育的防护,学校教育的防护,网络环境的防护,食品安全的防护,物价稳定的防护,人身健康安全的防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等方面的防护,民族发展的防护,等等。

需要防护什么?如何防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观点。这一点,试题并没有限制,而是交由考生自己确定。确定立意,就是两层意思,一是你所写的文章要有立意,要有中心主旨;二是要有你自己的立意,有自己的中心主旨。

[拟题]防护硬实力背后的文化暗礁

[开头]防护战机,我们更应该关注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易被我们忽视,却又是飞机的致命部位,一旦这些部位受到攻击,战机很难再返航。而当我们以史为鉴,在国家硬实力稳步提升的今天,我们关注的不应只是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同时也应该关注的是硬实力背后的文化暗礁。

在当今这个时代,文化是特别容易被忽略的,如果我们把国家比作大海里航行的巨轮,文化中存在的危机就像是海洋里的暗礁,它非常容易被忽视,但是如果巨轮撞上了它,它将给巨轮带来致命性的打击。

[解读] 这篇文章对材料内容和含意的审读是准确的,并将之简洁地归纳出来放在首段。全文的重点写的是国家在文化上的防护。这样的审题与立意都很恰当。文章视野开阔,由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想到文化、精神等软实力。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文章提出对可见、不可见弹痕处同样重视,软实力与硬实力兼备,这样的全面观显示了作者透彻而高远的见识。

[类型2] 事理类

事理类材料是指阐述道理的材料,包括名言警句、经典论断、哲理性诗歌等。

[突破指津]

该类作文一般的审题方法是“抓实质”。抓实质的步骤:一是找出关键句;二是深入理解、分析关键句,将其作具体化、通俗化的解读,进而形成准确的立意。

对于诗歌类型的事理类作文材料,先逐句读懂诗歌,后理解内涵,整体把握寓意,抓住关键语句来立意。诗歌作品中流露的情感态度也是立意的重要依据。

事理类材料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写作议论文时重在说理。

[即学即练]

[训练2][2019·北京卷]“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审题]

①审意图。本题材料的主题是“文明的韧性”,考生不仅要对“文明的韧性”有明确的认识,还要对如何激发文明的韧性、复兴中华民族有足够的认识。试题通过对文明的韧性进行定位,来引导考生理解并思考文明的韧性与祖国发展的关联,体现了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发展的命题宗旨。

②审要求。本题是命题作文,审题难度不大,但对考生的思维广度和思考深度有要求。要求考生能联系历史,从文化、文字、文学、生活、品格等多角度进行思考,考查考生的思维深度和知识积淀。从思维层面上讲,本题要求考生写议论文,即是在考查其理性思维;从立德树人的层面上讲,本题意在引导考生纵观历史,继承中华文明的韧性,激励青年一代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不骄不馁,肩负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立意]

考生需要全面理解文明的“韧性”,既要写出其“柔软弹性”的一面,又要写出其“坚实刚强”的一面,还要突出其在关键时刻所起到的作用。

考生可以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写起,无论是古巴比伦还是古印度和古埃及,他们的文明都仅存于史书了,只有中国的文明绵延至今,虽历经战乱和王朝的更替,仍然生生不息,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明具有韧性。其韧性既表现在对其他文明的包容中,也表现在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更表现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无数中华儿女敢于抛头颅洒热血捍卫本民族文明的过程中。

在融合变迁中保留最根本最纯粹的文化精华是其柔软弹性的一面,但是在遭遇外力打击的危急关头,总会有无数仁人志士站出来为文明续脉。因此,中华文明才能够历经千百年的磨难而传承至今,由此才能够水到渠成地得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文明的韧性。

[拟题]文明的韧性

[开头]韧性者,经风雨洗濯而柔软坚实,遇重重挫折而绵延不断之气质也。文明者,民族精神所系,民族灵魂所归之纽带也。古往今来,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韧性使文明得以赓续传承,文明亦在其不断发展中增强着韧性。

[解读] 这篇议论文立意高、气魄豪。开篇解说“韧性”与“文明”的概念,进而明确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展示了考生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另外,句式表达整齐,行文流畅,为读者呈现了一道精美的语言大餐。如此开头,入题快,可读性强。

[类型3] 寓言(象征)类

寓言类材料作文常常以一篇童话、一则寓言故事或一首寓言诗作为材料。寓言类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看似浅显、幽默,实则事小理大,而且含蓄、深刻,需要仔细推敲。而象征类材料作文在材料中提供某个物象,这个物象具有丰富的比喻义或象征义,写作时需要根据物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生发、联想,或者辨析说理。

[突破指津]

寓言(象征)类材料既具有显性意义,即故事表面或物象字面的意义,又附有多层的隐性意义,即故事或物象意蕴深长的寓意。从材料附着的显性意义出发,挖掘出其蕴含的隐性意义,是这类作文写作的关键点。联系现实,向生活深处拓展是这类作文写作的重要途径。以小见大是这类作文写作的重要手段。

[即学即练]

[训练3][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

①审意图。本题要求考生围绕有关“器”的一段材料展开写作,引导考生结合自身的体验,探究“器”在形制与内容、物质与精神、功能与象征等层面的丰富内涵,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这一字之题聚焦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启迪考生对成才成器及国之重器的认识与思考。题目设置平实中见深刻,为考生提供了多向的思维路径,有利于考查考生观察、想象、审美和逻辑思维等能力。

②审要求。题目所给的限制要求明确:第一,加引号的“器”和材料中分层次的表述,是告诉考生要以“器”的名词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作为立意的切入点;第二,要在把握材料旨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构思行文;第三,落实“要求”中的四项,尤其需要关注第二项中的“文体特征鲜明”。

[立意]

具体构思写作时可以从下面这些视角展开:

①写实物的“器”。围绕“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或思考形制与内容的关系,或思索器与道之辨。可以把“器”合理分类(如礼器、陈设装饰器、实用器等),就其“形制”与“内容”的关系具体展开,或从“道”(文化、哲学)的层面分析阐释,或具体介绍自己关注并研究过的某一种的“器”(如鼎、钟、瓶等)的分类、历史、工艺、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这几种写法很容易出新,但要求考生平时对此有涉猎与思考,还是有较大难度的。

②写作为工具的“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对个人成长、成就事业、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要谈出两个层面:选择什么样的“器”(或如何选择“器”);怎样用“器”(科学、适恰、效能最大化)。但这种写法很容易“趋同”,要想写好,应该尽量做到内容具体,尤其要注意结合时代特点及自己(青年)的实际情况诠释和解说。

③写器量、才识、气度。这是由“器”“盛纳万物”这一特点引申出来的意义,这几点是一个人的修养的重要标志,所谓的“成器”也就是要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一般要阐明这个意义上“器”的重要性,更要说清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器量、有才识、有气度的人(即如何“成器”)。可以针对青年谈,也可以针对某些特定人群(如单位领导、教师、公务人员等)来谈。指向明确了,也就能做到言之有物了。

④写国之重器。根据材料可知,“国之重器”的这个“器”主要指担当大任、造福民生、保家卫国的国之栋梁,通过挖掘他们身上的担当意识、奋斗精神、家国情怀,指出其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重大意义,最终的落脚点是每个公民要学习“国之重器”,做好分内之事,强化责任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当然,也可以写“高铁”“天宫二号”“天眼”“歼-20”等“重器”,但写作的重心还是要落到创造这些“重器”的人上。这个角度很大气,但如何避免“背书”式写作,如何写出自己的思考与特色,是考生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另外,还可以从如何合理用“器”(比喻义)的角度,谈人才的使用问题;可以谈对“国家公器”的认识与思考;可以辩证分析“成器”与“不器”的关系。总之,在符合试题规定的前提下,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言之有物,就能写出理想的考场作文。

[拟题]“器”之断想

[开头]想起与“器”有关的三个成语。

一、怀才抱器

有的书上也写作“怀材抱器”。意思是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换成今天的话说就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

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赵璘的《因话录》:“德宗搜访怀才抱器、不求闻达者。”实际上说的是皇帝用人的标准,这样天下的读书人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当然,对“才”和“器”的解释,古今是有差别的。古代的“才”“器”主要聚焦于治国理政及对朝廷的忠诚方面;今天的“才”与“器”内涵与外延要广大得多,概括来说,就是立身处世的能力本事和服务国家社会的精神。

现在有些人对“才”“器”的理解有些跑偏:不问“才”之高低,只求多拿钞票;不问“器”之所指,只为一己炫耀。典型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如果任其膨胀,必将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毒素。当戒之慎之!

[解读] 题目虽为“断想”,但首句总起,然后以与“器”有关的三个成语为经结构全篇,这是很巧妙的构思。“怀才抱器”强调成才的一般标准。对每个成语,既交代其原始出处,解释其基本意义,同时又联系现实做出新的解读,使文章呈现出较强的文化底蕴、较高的思想价值,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思维优势和素材优势,这是颇具匠心的处理。语言表达沉稳大气,老练成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