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史者经典语录(五岳归来不看山)

曰岱华

蒿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

贷山,华山,蒿山,恒山,衡山是中国的五大名山。

三字经读史者经典语录(五岳归来不看山)(1)

岱、华、蒿、恒、衡,均为我国山名。岳,大山之意。(在解释岳字后,我们顺便将峰,岭,沟,坪,等有关山峰的字意做个解释,以区别它们相互间使用时略有不同的地方。峰,是高而尖称为峰,又称为巅,另外还有顶峰最高处的含义。如词组:高峰、孤峰、峰岫、峰朵、峰头、峰腹、洪峰、眉峰、登峰造极、主峰、峰脚、峰岚、峰岭、 峰峦起伏、峰峦重叠等等都代表不同含义。我们在使用时就得注意这些微小的差别,做到准确运用;岭,相连之山峰称为岭。如词组:崇山峻岭,翻山越岭,登山越岭,崇山峻岭等等都是形容山峰相连之意的;坪,是山脚间平坦的地方,同时也指其它平坦的地方。如坪坝,草坪等;沟,本意为田间用于灌溉和排涝的水道,古时特指护城河,同时用于山脚两山间的水道。如沟壑,沟渠,鸿沟,深沟和山沟等等)

岱山是古称,又称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儒家至圣孔子曾著《孔子过泰山侧》一文,揭露了人性丑陋的以及当时的税赋繁重,体现了他“苛政猛于虎”的观点。东岳泰山处在我国的现山东省的中部。主峰玉皇顶(又称天柱峰)海拨高度1545米。泰山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与鲁山相接。泰山巍峨陡峻,气势磅礴,被尊为五岳之首,号称“天下第一山”,被视为崇高、神圣的象征,故有“五岳独尊”之说。“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千载流传。泰山其实已经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积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代有许多帝王在这里举行过隆重的封禅典礼。从历史记载上来看,计有下列帝王分别到泰山举行这封禅典礼。第一位帝王:秦始皇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历中上第一次以帝王之身在泰山举行封禅祭祀典礼;其后计有:秦二世胡亥于二世皇帝元年(公元前209年)泰山举行封禅典礼;西汉武帝刘彻分别于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共计四次在泰山举行封禅祭祀典礼;光武帝刘秀在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在泰山举行封禅祭祀典礼;东汉章帝刘烜于元和二年(公元85年)在泰山举行封禅祭祀典礼;东汉安帝刘祜于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在泰山举行封禅祭祀典礼;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在泰山举行封禅祭祀典礼;唐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在泰山举行封禅祭祀典礼;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在泰山举行封禅祭祀典礼;北宋真宗赵恒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在泰山举行封禅祭祀典礼;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二次分别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和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泰山举行封禅祭祀典礼;清高宗乾隆皇帝弘历在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始连续十次上泰山举行封禅祭祀典礼,后又在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再次上泰山举行封禅祭祀典礼。上述共有12人计26次在泰山举行过封禅祭祀典礼活动。此后,再没有任何帝王登泰山举行封禅祭祀活动了。有趣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曾几次想登泰山而因种种原因最终没能成行。从中也反映出了李世民的治国理念及博大胸怀。值得后世所敬仰。正因为帝王有意无意间将泰山赋予了它另外的含义,这样惹得无数的文人骚客在泰山流连观赏,吟咏赞叹,发古之幽情,抒心中块磊。泰山山势突兀挺拔,气势磅礴。素有“擎天捧日”之称。因此,泰山成为五岳之尊自有它历史的渊源。

三字经读史者经典语录(五岳归来不看山)(2)

西岳华山,五帝时称“太华”,夏商时称。西岳地处我国陕西省华阴市。北瞰黄河,南依秦岭。雄踞关中平原东部秦晋豫三省交汇处。主峰东峰海拨2083米。传说北宋开国之君赵匡胤曾在华山与陈抟老祖对弈结果将整个华山输给了陈抟老祖。华山素以“险”而闻名于天下。历来有“自古华山一条道”之说。华山之上奇峰峻岭、幽谷险道、灵泉古洞、趣石秀木众多,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卓然天成。主峰东峰居高临险,视野开阔,晨曦观日,风情别样;西峰陡峭巍峨,阳刚挺拔;南峰傲然绝顶,高峻雄伟;北峰四面悬绝,巍然独秀;中峰林木葱葱,环境清幽。其山谷清脆,流泉垂挂,风光静美自是五岳中独树一帜。

三字经读史者经典语录(五岳归来不看山)(3)

蒿山古称外方,盘踞河南西部,地处登封市西北面,因周平王东迁洛阳后,以嵩山位于中央,是为天地之中,故定嵩山为中岳。此是一说,另又说,嵩山雄据中原居五岳正中,故称“中岳”。 传说三皇五帝都曾在此生息繁衍。是炎黄祖源三代都地。嵩山主峰分别叫东主峰峻极峰,海拨高度1494米,西主峰连天峰,海拨高度1512米。嵩山属伏故有“中岳如卧”之说。中部以少年河为界,东面为太室山,西面为少室山。太室山山势平缓,如苍龙偃卧;少室山则诡异险骇,奇峰踞列。自古以来就是高僧名道,文人墨子悟禅隐居著书讲学之地。嵩阳书院乃儒家文化圣地。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少林武术即发源于此并弛名中外。

三字经读史者经典语录(五岳归来不看山)(4)

北岳恒山。又称恒岳,位于现山西省浑源县。现今山西浑源的恒山,原本名叫玄武山,在战国、秦汉乃至魏晋一直名“高氏山”,或“高是山、崞山”。又别名常山。恒,常也,万物伏北方,有常也。历来称为北岳。秦朝时“奉天下名山十二,其二便是恒山”,《尔雅》也称:“恒山为北岳”。其主峰东为天峰岭,又名玄岳峰。海拨2016米;西为翠屏峰,海拨2017米。两峰对峙,中隔金龙峡。两岸石壁万仞,擎天一线。其悬空寺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最为奇险称绝。恒山自古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圣地。

三字经读史者经典语录(五岳归来不看山)(5)

南岳衡山。五岳之中,唯独衡山雄踞南方。《述异记》称南岳系盘古左臂变成的。南岳称为衡山,因它位处星度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度应玑衡”,像衡器一样,可以称量天地的轻重,能够“铨德钧物”,所以故“衡山”。 其地临湘水之滨,林木苍郁,景色幽秀,享有“五岳独秀”的美名。衡山古属长沙,故有“寿岳”之称。寿比南山一词即来源于此。衡山主峰祝融海拨高度1290米。以其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佛、道两教形成的人文景观而著称。

此五岳山之名,意即五座山的名字(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