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一户人家远离村庄独自生活(越西搬出深山沟)

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问题,越西县建立起“党建联盟 基层治理 后续发展”模式,构建起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基层治理新格局——

山里的一户人家远离村庄独自生活(越西搬出深山沟)(1)

凉山新闻网讯(文/周芙蓉 记者 张文俊 图/越西县委组织部 越西县融媒体中心提供)10月26日,天阴沉沉,来到位于越西县越城镇城北感恩社区吉古约古家时,已经是当天傍晚的6时许。因为有亲戚来串门的缘故,吉古约古家非常热闹,厨房里正在煮腊肉,家中电视、沙发、冰箱、洗衣机等等一应俱全,欢声笑语一片。

回想起曾经在竹阿觉镇洛木村洛木柱组高山上的家,吉古约古家非常清楚:那已是过往,不会再复返。“前段时间带着娃娃回了趟老家,娃娃已经不愿意多停留,只想着赶快回新家。”阿尔阿支莫告诉记者。很明显,相比曾经高山上的家而言,吉古约古全家更喜欢现在的新家:“这里离城近,再也不需要爬山,娃娃读书的学校教学质量也好很多,生病了住院也非常方便,超市就在家门口……”

3个月前,吉古约古与邻居一起去了内蒙古鄂尔多斯打工,每天能挣300至400元;媳妇阿尔阿支莫在社区的帮助下,在小区内做保洁,一个月有550元,兼顾照看两个孩子(老大在社区旁边文星小学上小学一年级,老二刚一岁)。至于在老家的6亩土地,已经全部流转,每年有近2000元收入。另外,他家一共有4口人,在大瑞苹果基地还有2万元钱的入股,坐等每年分红。

搬出深山沟,住进新楼房,吉古约古全家人看见了未来……

与吉古约古家同样看见了未来的,还有其他130个集中安置点7527户32282名搬迁群众。

如何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是凉山脱贫攻坚进入“后半场”以来,在易地扶贫搬迁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越西县异地扶贫搬迁现阶段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党建联盟 治理平台”安置点有了“牵头人”

“刚搬来时,还要回老家看病。”在位于新民镇安置点的新家里,瓦曲觉乡河西呷多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吉足拉比说。

入驻城北感恩社区的群众共涉及全县17个乡镇、38个村;入驻新民镇15个集中安置点的群众,分别来自瓦曲觉、白果等7个乡……越西县13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其中69个安置点涉及跨乡镇搬迁,形成了一个个“镇中乡”“村中村”。由于搬迁群众户口尚未迁移,安置点一时面临“两头管”,给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山里的一户人家远离村庄独自生活(越西搬出深山沟)(2)

“优秀农民工”、“洁美家庭”表扬暨“互益行”积分兑换活动现场。

据瓦曲觉乡乡长林春说:“搬迁群众户口尚未迁移到新民镇,且贫困户健康档案此前也在老家,免费体检、医疗报销等都要往老家跑。”“孩子上学也复杂。”新民镇党委书记邓军补充说,按照此前要求,搬迁群众子女原则上在户籍所在地读书,若要在新民镇读书,就需两地开证明:迁出地证明有此人,迁入地证明在此居住。办理相关教育费用减免手续也需“两头跑”。“两头跑”群众累,“两头管”干部累。由于安置点是从一个乡镇搬迁到另一个乡镇的土地上建设的,目前又属于迁出地管理,因此治理差异大。另外,在土地协调、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存在巨大难题。

明确“牵头人”,是安置点治理的核心。

今年5月底,越西县开始探索“党建联盟 基层治理”模式,聚焦构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基层治理问题。

首先按照安置点分布相对集中原则,越西县在迁入人口较多的新民镇、大瑞镇、南箐镇、越城镇,分别建立“联合组团”片区,成立临时党工委。4名县委常委任临时党工委书记,4个迁入地的镇党委书记任常务副书记,迁出地乡镇党委书记任委员,将全县搬迁较为集中的15个乡镇、48个安置点、1500余户、6000余名搬迁群众纳入管理服务。形成了党建共抓、资源共享、治理联动的“联合组团”片区治理格局。由迁入地乡镇探索成立安置点党建联盟,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合理设置安置点党组织,形成“安置点党组织主管、乡镇党委联管、村党支部协管”的治理格局,让涉及搬迁党组织由“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合作”,推动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治理创新的新突破。

其次按照“安置点党组织主导、村组牵头、搬迁居民参与”的原则,健全红白理事会、矛盾纠纷调解会、邻里互助组等,建立“自下而上集民意”的联商机制、“集体议事做决策”的联议机制、“从上而下抓落实”的联动机制,搭建社情民意收集反馈、问题协调处置、事项办理服务直通平台,构建起“群众意愿—集体提议—支部审定—组织实施”的议事定事干事格局。对全县289名搬迁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示范监督带动7527户32282名搬迁入住群众遵守村(居)民公约。

再次采取“党组织引领融入、行业部门指导融入、群团社会组织主动融入”模式,在集中安置点成立工青妇和民兵组织,健全党员志愿服务队、民兵联防队、巾帼志愿服务队3支队伍,并开设了搬迁群众“第一课堂”、巾帼志愿服务、“双报到、双评价”活动、“互益行”活动、微心愿办理、“洁美家庭”评选、公益读书会等深受群众欢迎的品牌活动。

由于安置点治理有了“牵头人”,力量集结、调动,措施研究、安排的效率都大大提升。

“四化”模式治理基层 实现迁入地“一窗办理”

进入城北感恩社区后,整齐排列的单元楼,干净锃亮的黑油路,有序划分的停车位,翠绿惹眼的绿化带,渐次排布的太阳能路灯和监控探头,一派标准的城市小区形象。小区门口,全是安置户们围绕群众需求开张的各类商铺,一家刚开业的超市内人头攒动,生意火爆。

山里的一户人家远离村庄独自生活(越西搬出深山沟)(3)

感恩社区志愿者在行动。

感恩社区的一角,矗立着一幢标有“党群服务中心”的小楼,这里是整个社区的中枢。

“我们这里,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人地分离’便民服务托管,涉及的社保、教育、卫计、优抚、救助、养老、残疾补贴、就业咨询、费用代缴等等政务服务事项,都可以在这里办理。”城北感恩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莫色古布子拿着一个绿色本本的“暂住证”告诉记者,“入驻社区的绝大部分群众并没有把户口迁过来,但只要他们来这里办理了相关手续,上述所有相关事项的办理就可以全部在社区完成,不再需要回原户口所在地办理。”

围绕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越西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推行了基层治理“四化”模式:

一是创新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人地分离”便民服务托管代办模式,将涉及社保、教育、卫计、就业咨询、费用代缴等政务服务事项纳入便民服务站,采取职能部门派员指导、村社干部代办、预约定时服务等方式,严格落实坐班值班制度,将办事流程和办事须知在醒目位置上墙,让群众进门“找得到人、办得了事”,一窗受理、一人跟办、一站办结。

二是统筹做好安置点供电、供排水、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网络服务,合理规划配套建设扶贫超市、餐饮服务商业铺面、文化体育广场、农副产品扶贫交易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形成大邻里服务圈,为搬迁群众提供居家养老、医药诊所、子女教育等吃、穿、住、行、乐等方面的一体化服务。

三是开展“移出大山走新路·共同发展感党恩”、达体舞、“三下乡”、文化志愿服务等活动,丰富搬迁群众文化生活;实施“树新风助脱贫”巾帼志愿行动,巾帼志愿服务队80名妇女通过“第一课堂”,深入搬迁群众家中开展安全用水用电、基本家电使用、居家个人环境保持等教育引导;探索建立“美家”积分超市,宣传动员群众通过捡垃圾换积分兑物资,集中分类回收处理生活垃圾,社区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配套制定“禁止抛撒人民币、禁止人民币做花圈、禁止杀3头牛以上”等杜绝铺张浪费的婚丧办理制度,倒逼群众移风易俗。

四是以迁入地为主,按照迁出地和迁入地资源共享、治理联动的模式,统筹抓好“四治”工作。实施文明联创、卫生联洁、治安联防、应急联动、困难联帮、服务联办“六联”机制,统筹抓好禁毒防艾、控辍保学、超生治理等工作。吸纳辖区内德高望重的“德古”,帮助村(社区)“两委”开展矛盾纠纷调解,进一步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确保社区群众安居乐业。

“卡莎莎!卡莎莎!党的政策好,感谢共产党!我们家只花了一万块钱就住上了这么安逸的房子。搬下山以后,娃娃读书方便,办各类事情也方便!”见有来客,感恩小区群众沙马阿且和妻子阿尔阿机莫热情地让座,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表达着感激。

完善群众增收保障 确保群众稳步致富

在越西县大瑞镇,有一个占地3200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面种植的全都是苹果。是越西县整合了广东佛山援建资金、县财政涉农资金、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资金、县农文旅投公司自筹资金,投资1.3亿元兴建的。项目实施前3年,按人均入股5000元标准量化给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32282人,每人每年可享受250元的保底分红。在项目实施的第四、第五年,按照人均入股金额比例进行收益分红(预计人均年收益分红在1000元以上)。在项目实施的第六年开始,由县政府重新研究制定相关收益分配制度,真正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享受产业发展红利。

山里的一户人家远离村庄独自生活(越西搬出深山沟)(4)

大瑞苹果产业园采摘。

日前,城北感恩社区“两委”牵头成立了个家政服务公司,吸收搬迁安置群众中的剩余劳动力,除满足社区内居民家政服务外,还可对外承接服务,公司盈利将作为社区集体经济收入;配套建设民风民俗活动场所,活动场所出租给群众办理婚喜宴,收取的租金也作为社区集体经济收入。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

围绕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越西县首先加大了基本政策的保障:全面衔接好搬迁群众迁出地和安置地“两种利益”,在确保搬迁群众享有迁出地村集体经济红利、土地承包权、林草地承包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和其他惠农政策不变的基础上,出台了后续帮扶“十六条措施”,落实“四不摘”要求,实行“三级三包”责任制,推行“1 3 N”帮扶机制,调整优化帮扶责任人,做到居住地改变帮扶力量不变。

山里的一户人家远离村庄独自生活(越西搬出深山沟)(5)

欣欣向荣的大瑞苹果产业园。

通过“资产收益模式”建立带贫机制,制定《越西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实行搬迁安置点与产业园区“两区同建”。采用“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投入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资金1.6亿参与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等4个产业项目建设,整合1.29亿元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投入有机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建设,不断夯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增收后劲。配套建设的扶贫制衣厂、非遗项目及农特产品扶贫加工车间、特色手工业扶贫车间、农副产品扶贫交易中心、扶贫综合商业开发区,尽可能多的为搬迁群众创造出工资岗位并优先满足,并将出租收益(每年约230万元)的10%-30%作为集体经济收入,让搬迁群众同步享有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红利,不断稳固搬迁群众脱贫增收后劲。

通过培育产业带动一批、劳务输出发展一批、推动创业扶持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等方式,在安置点设立社会保障服务站点和劳务输出服务站点,抢抓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机遇,成立工作专班,负责创业指导、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累计组织就业培训88个班、3765人次,劳务输出招聘会6场,开展“春风行动”劳务输出1045人。用好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按政策在安置点设立管理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1 179个,帮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有意愿、有条件的贫困劳动力可就近在产业园、扶贫车间、扶贫交易中心、扶贫开发区参与务工,或者优先租赁铺面创业,基本实现有劳动力家庭至少有1人务工,切实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能力。

挪穷窝,谋富业。越西县通过“党建联盟 四化模式 后续发展”尽全力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现实瓶颈,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切实提升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从根本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来源:凉山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