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铭点评外国人(当你觉得我鸡汤)

陈铭点评外国人(当你觉得我鸡汤)(1)

《中国青年》杂志第24期封面人物 陈铭

第五季《奇葩说》收官,陈铭在四季“奇葩”之旅后终于登顶“奇葩之王”。

@文/本刊记者 宋泽宇

陈铭点评外国人(当你觉得我鸡汤)(2)

“新闻人的浪漫超乎你想像。”

这是《光明日报》前不久发布的一条微博,故事源于《奇葩说》第五季中的一期辩题,“伴侣送的礼物太丑,你要不要说?”

陈铭在辩论时讲述了一个小故事:某年生日,他收到老婆送的礼物,是一份陈铭出生那天的《光明日报》,一个从《武汉晨报》上剪下来的 “晨”字贴在了“光”上,变成了“晨明日报”。

这张看起来有些“奇怪”的报纸,被陈铭评价为“新闻人的浪漫”,“礼物背后是凝结的爱意与真诚”。

陈铭点评外国人(当你觉得我鸡汤)(3)

从《我是演说家》到成为主持人,再到《奇葩说》辩手,这些年,陈铭一直活跃在大众视野。因辩论上过许多次热搜,但除了节目,我们很少看到他个人的采访和消息。

作为一个传播学院的老师,陈铭清楚媒体和舆论的力量,“这个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异化的情况,你的很多声音和观点,传播时都可能被曲解甚至误会。那不如就少一点,反而心里踏实。”

在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三层的办公室见到陈铭,他和节目上看起来一样,西装皮鞋,头发梳得很整齐,热情礼貌地握手问好。

大部分节目中,陈铭给人的感觉也是这样严谨和正经的,他有一些气质相似的头衔,比如“全世界最会说话的年轻人”“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全程最佳辩手”等等。

早在2011年,陈铭参加了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当时的主评委余秋雨在颁奖时念道:“接下来要颁发的这个奖,是两位全程最佳辩手,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会说话的两位年轻人”。

一句颁奖词,成了第二天新闻的大标题,一来二去,这个头衔就落在了陈铭头上。

其实这个笑笑就好,不必认真啊。

但是它会戴在你头上,让你每次开口说话前,暗中调高所有观众对你的期待。你是最会说话的年轻人对吧,我看看你要说什么了?

陈铭点评外国人(当你觉得我鸡汤)(4)

这个时候,但凡表达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会给人带来落差感。

长此以往的经历,把他塑造成了一个“不能那么荒谬的人”,“你需要有这种逻辑武装自己,但这也是好的,也成为了我整体人格的一部分。”

“鸡汤王”怎么了?

2014年9月,第二季《奇葩说》开播,陈铭刚刚亮相,打的第一道辩题是“遇到人生挚爱,到底要不要离婚?”

对手范发言拉到了许多票,“当然要离。什么叫今生挚爱?那是你一生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如果遇到这个人,我愿意为他做任何事情,离婚,只是一件小事而已。”

陈铭作为反方二辩起身反驳:“对方说婚姻是一点小事,我结婚了,但我从不这么认为,婚姻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承诺。”他的论点简单明了:人应该遵守承诺,如果遇到爱的人就离婚,那你结婚干吗呢?

陈铭点评外国人(当你觉得我鸡汤)(5)

当时,陈铭的每次辩论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可他认真说的话,开始被选手和网友拿来调侃。

有人认为他太主流、太无聊了。

“虽然听起来很厉害,但是看节目是为了开心嘛,你给我看7000字的论文?”

“干吗总这么灌鸡汤呢?”

“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啊!”

很长一段时间,“鸡汤王”的称号如影随形。

那时候的表达确实挺鸡汤的,但参加节目之前,我心里会有预设,这种调侃是娱乐话语场需要的,我这么说话,他们不调侃我,才是不对的,不符合这个节目的调性。

后来陈铭打了另一道辩题:没有钱要不要生孩子?他所在的持方观点是“不要”。

“主流应该说生育是人基本的权利,有没有钱都要生。我们的观点听起来,好像穷人不配生孩子,其实是有些非主流的。”

硕士时期,陈铭旁听了心理学,当时听到一个观点叫做“愿望魔咒”——童年时,你心里最欠缺的部分,会指引你一生的方向。

他举了一个“完型心理学”的例子:《人民的名义》里,赵德汉受贿两亿多人民币,冰箱里、墙面上全是钱,侯亮平抓到他时问道:“你从来不花钱,要这么多钱干吗呢?”赵德汉哭了起来,说自己小时候太穷了,没有办法,当有了一点权力,就全部拿去换了钱。

辩论时,陈铭说:“如果一个孩子童年最缺的是钱,他未来的人生排序,会把物质财富的累积排在最前面。我作为父母,绝对不希望我的孩子在18岁以后,把赚钱作为她人生的最大意义和价值载体的唯一原因,是这18年中,作为父亲的我,不能给她一个稍微充裕一点的童年。”

那期节目结束后,陈铭的微博留言和私信有了变化。之前每一次,很多粉丝都夸他“厉害”“讲得特别好”,但那次的留言是:“你在节目里讲到的完型心理学是哪本书?能给我推荐一下吗?

那时候我很开心,像是一个老师突然发现大家对你的课感兴趣了,他们想去了解,想推开那扇窗了。

于是陈铭复制了书名和作者,挨个回复:“你们看过之后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发给我。”

很多人后来回信了,有人说“我突然明白现在心理上的那些结在哪了”“我可能缺乏一点父母的关爱,长大之后就习惯用爱来绑架身边的人”。然后他们开始询问,有没有什么办法来解开这个魔咒。

“从那次我意识到,大家有那么多困惑,可能只是因为一两个知识点上的欠缺。”所以后来,但凡能深入挖掘的方向,陈铭都会植入知识点

“我会思考,他们能不能推开更多窗户,至少能让知识本身照耀你,而不是我的表达在照耀你。”

到了第三季,有人依然评论陈铭是“鸡汤王”,一些网友开始回击,“怎么鸡汤了?他是在讲道理讲逻辑啊。”

这个声音见证了陈铭的改变,“如果大家一开始叫我正能量小王子,说正能量的时候都特别打动人,我可能到了第五季,还会像第一次那样比赛。”

所以后来,编导问他下一季有什么想法,陈铭说,他想把自己的高校背景在观点中强化一下,给大家讲的每个道理,都有一个偏学术的基石能够站得住。

激发我的下一个词

2005年,陈铭以专业课第二、文化课第一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播音主持专业,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不久,他被选入学校的WTO学院“佩皮里昂”项目中法班,成为第一批学员,之后又被选入院辩论队,成了首届辩论队队长。

在第五季《奇葩说》的舞台上,陈铭作为三季老奇葩参加比赛,依据赛制,60位表达者将组成四个战队,争夺“中国最强说话战队”的称号。

车轮战和淘汰机制并存,新老奇葩同时参与竞争,“没有人必须留在这个舞台”。

组队时,陈铭成为导师马薇薇和肖骁的争夺对象,肖骁在采访环节表示,“陈铭是一个放在自己队伍里很安心,放在对面很糟心的人”,马薇薇也认为陈铭很强,“我不选他,我又不瞎”。

陈铭点评外国人(当你觉得我鸡汤)(6)

采访中,陈铭回答每一个问题,都表现出了一个优秀辩手的素质,非常有说服力。臧鸿飞在节目里评价他:“你知道陈铭是为了辩论而发言,但这样你都能被他说服,他真的很厉害。”

和看过节目的很多观众一样,我们多次快速认同了他的观点,“你说得很对,就是这样的”。

“那到底有没有人质疑过你呢?”

陈铭听完这个问题笑了,他说现在这样讲话的风格,就是被大家质疑出来的。

如果没有质疑,那种话语场是单向传播的绝对权力。因为不断有人攻击,我才开始考虑每句话严不严谨,论证是不是充分,有没有给对方留下口子,才激发了我完善自己逻辑的冲动。

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铭的第一堂课往往会告诉学生:这门课程是不用举手发言的,你觉得我说得不对,直接站起来反驳,反驳不赢也不要紧,一定要表达,因为你的不赞同,可能很多人都有。

“辩手出身的老师有一个优势,就是不怕任何学生反驳。要是我讲一句话都经不起两个问题,有什么底气站在讲台上呢。”

在陈铭看来,这不仅仅是对老师的要求,也应该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如果害怕学生提问,一定是老师的错,“是备课和理解程度的问题吗,你在担心什么?”

同样的,陈铭在录制节目的时候,也常常这么随机应变。“刚开始我也会准备稿子,但都发挥得不好,那个东西是个强大的束缚,我要预测三个小时以后录制现场的气氛变化,然后精确地拿着稿子就能对上,这是不可能的。”

他认为语言之所以有感染力,是因为精妙地契合了那个瞬间听者心中细微的变化,那个词在恰到好处的一秒出现,早晚都不行。

上节目前,陈铭会罗列一个观点框架,其他的,就是即兴发挥。“我是盯着场上每个人的眼睛,不知道他们的眼神,激发我的下一个词是什么”。

前不久的一期节目中,陈铭抨击了键盘侠:“我们常说互联网的舆论中自由真的非常重要,但有一个前提,你只有温暖纯良了,才有资格谈论爱与自由,否则,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后来很多网友转发了这段话,评价它是《奇葩说》金句。陈铭说,他对语言的理解,更希望是那个时空的土壤里长出来的那片树叶,这些东西一旦提前准备好,就像一个不合时宜的饰品卡在那,是听得出来的。

一个“标准人”

有人说,陈铭身上的特质是大家梦想中普通人的“标杆”:有逻辑、懂礼貌、家庭和睦、事业有成。

陈铭觉得这个评价“挺对的”,“因为这条路是最好走的,做一个我蛮简单的,路径清晰,可复制性很高,这条路不用承担太多剑走偏锋的压力,踏踏实实安稳就好。”

这也是陈铭的人生观。他很坦白地说,别人评价他怎么好,都不如认为他是一个好老公。

陈铭把“归属感”放在他人生最靠前的位置,“这当然会让你失去一部分自由,但人生怕的就是什么都想要,在家庭中你想要归属感,走出去又想要自由,那就很麻烦了。”

因为老婆也是语言表达老师,陈铭认为自己的日常生活就像按了快进键,任何事情刚开始有了争吵,两人会迅速掠过中间环节,直奔主题,制定出一条规则,然后避免遇到类似状况再次争吵。“怎么吵嘛,辩手很难吵架的,规则一制定谁对谁错,搞定收工。”

这样虽然抛开了情感的部分,但陈铭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他很喜欢一个网友对自己的评价:陈铭真是个情话王。

某次采访中,陈铭讲了个段子:老婆生气了,让他滚,他就从床的一边滚到了另一边,说,“我世界的一边尽头是你的左边,另一边尽头是你的右边,我已经滚到我能去的最远的地方了”。

我觉得一个好辩手必须是个情话高手,情话的本质就是受众心理的解读,天哪,我又开始搞传播学理论了!

除了正经,和陈铭接触的过程中,他偶尔也会展露逗乐的那一面。第五季《奇葩说》刚刚结束不久,因为陈铭的几次辩论和开杠非常精彩,被网友称为“神仙打架”。

在此之前,他因为傅首尔的一句“陈铭油腻到让人喜欢”上了热搜,为此专门在微博上和大家“隔空开杠”,调侃自己在这季节目里最大的优势就是“进可以理服人,退可油腻感人”“保持油腻也是Keep oil嘛”。

粉丝留言回复:“陈铭老师你真的变了,一不正经起来,我竟然觉得油腻挺好的。”

随着第五季节目加入了真人秀的成分,除了辩论场上的刀光剑影,观众能看到后台的故事,选手之间的沟通交流和打闹,也成了节目的一部分。

粉丝们发现,陈铭在舞台上表现得更放松了,他的生活人格也慢慢展现了出来。这个过程中,有人觉得“陈铭怎么好玩起来了?”

陈铭说,“其实不是的,只是因为过去我的那一面,没有被镜头拍到而已。”

展露出自己的真实,在陈铭看来,是一个必然趋势。

媒介不断变化,微博上公众人物的一日三餐都无一例外地呈现出来,我们不会再神化一个对象,过去所谓的全民偶像时代已经到了尾声,不会再有那种土壤孕育出一个万众瞩目的人,接收信息的人群也在不断分化。

所以,对于“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公众人物”这个问题,陈铭的回答是:“这个时代给我的真实感受,事实上你可以成为大家口中这样的人,但你永远不能这么认知自己”。

一点点把被遮盖的自我释放出来,用比较真实的形象面对受众,松弛感就来了。这些年,陈铭的标签和身份不断变化,但在他看来,也有始终保持不变的东西,就是通过语言改变身边人的想法。

不论讲台还是舞台,辩手还是老师,陈铭说自己反复研磨的就是这件事。一块是肚子里的东西,有没有提供更多观点;一块是表达方式,是不是用了更易于他人接受的方式传递。

我觉得传播者的内心必须要坚定,否则你换取不了大众的信任。比如我告诉大家,一定要有温暖与爱,大家说‘哇你这个鸡汤王’,我反驳你才鸡汤,这是不行的。你不是说要温暖吗?怎么一句话就不温暖了?所以当你觉得我鸡汤,我应该说谢谢,这样才是自洽的。说的话和做的事情是统一的,这个很重要。

陈铭点评外国人(当你觉得我鸡汤)(7)

《中国青年》杂志2018年第24期更多内容,点击“阅读原文

转 载 请 联 系 后 台

欢 迎 转 发 到 朋 友 圈

陈铭点评外国人(当你觉得我鸡汤)(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