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历代碑刻(碑刻的书丹源于先秦)

文/杨中涛

出土历代碑刻(碑刻的书丹源于先秦)(1)

书而未刻的书丹材料

01

“书丹”是一个很常见的书法学习术语。更准确地说,书丹与书法学习中的碑刻有着直接关系。那么书丹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何会有书丹这个名称?

简而言之,书丹即“书丹(墨于石)”的意思,也就是用毛笔蘸上红颜色的墨,直接在石板或其他较为厚硬的材料上面书写字迹。

出土历代碑刻(碑刻的书丹源于先秦)(2)

书而未刻的书丹材料

用颜色比较鲜明的颜料或墨汁来书写字迹,早在先秦时代的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比如一些出土的甲骨片上,就有用朱墨书写的字样或图案。只是先秦时代,此类朱墨书写的书法材料,数量上并不是很多。

最迟从汉代起,人们在书写墓碑或其他石碑内容时,如果这些石板的底色偏暗偏黑,就会有意使用红颜色的墨来完成书写。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让刻工在镌刻这些字迹时,能够将字样看得更清楚。

出土历代碑刻(碑刻的书丹源于先秦)(3)

书而未刻的书丹材料

02

由此可见,古人之所以使用朱墨在石板上写字,就是为了让刻工更容易看清楚字形。这些朱墨的颜色,其实也没有什么绝对标准,大致就是颜色比较鲜艳,偏红、偏黄或橙色也都是可以的。

如果使用的石板底色本来就比较偏灰甚至偏白,此时用黑色墨汁来书写,对于刻工完成镌刻工作,其实也没有什么影响。但毕竟使用朱墨在石板上写字,无疑更为“保险”一些。

出土历代碑刻(碑刻的书丹源于先秦)(4)

书而未刻的书丹材料

久而久之,从汉代一直到明清,人们将在石板上进行的正式书写活动,无论是否使用朱墨,都统称为“书丹”。此时书丹就成为了一个碑刻书写及书法学习的一个专门术语。

得益于各种考古学的碑刻资料,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大量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书丹材料。这些书丹资料,多数是埋于地下的墓砖或石质墓志铭。

出土历代碑刻(碑刻的书丹源于先秦)(5)

书而未刻的书丹材料

03

按照常规,这些墓砖或墓志铭在书写完毕后,首先应该由刻工完成镌刻工作,然后才能与墓主棺椁一起埋入墓穴当中。然而凡事都有例外。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墓砖或墓志铭在书写完毕后,尚来不及镌刻或者只镌刻了一部分字迹,就匆忙与墓主棺椁一起埋入墓穴当中了。

这些当时本应该镌刻,却没有完成镌刻的墓砖或墓志铭,因考古活动而重见天日后,我们就看到了古代书丹的最真实样子。这些未完成镌刻的“幸存性”书丹材料,无疑也可称为“石质墨迹”。

出土历代碑刻(碑刻的书丹源于先秦)(6)

书而未刻的书丹材料

在这些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书丹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不少是使用较鲜艳颜色的墨汁书写,但也有直接使用黑墨来书写的例子。这种用墨颜色的多样性,恰恰正说明了古代书丹材料的丰富性,以及古代书丹活动的频繁性。

出土历代碑刻(碑刻的书丹源于先秦)(7)

书而未刻的书丹材料

04

由于书丹是直接在石板上写字,所以从两汉、南北朝、隋、唐时代,无论你是多么有名的书法家,你都必须亲自到石板前去书写。

大概从南宋开始,书法家就不再亲自趴到石板上去“书丹”,而只是在书房中写上一份纸质的字样,然后由刻工代为上石再进行镌刻。比如南宋张即之楷书《李衎墓志铭》就是一份纸质墨迹。

出土历代碑刻(碑刻的书丹源于先秦)(8)

张即之楷书墨迹《李衎墓志铭》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最晚从张即之(1186-1263年)生活的年代开始,很多书法家就已经不再亲自到石板上完成书丹活动了。书法家不再进行真正的书丹活动,应该有以下两方面的因素:

首先:北宋以来刻帖活动兴盛(以《淳代阁帖》和《大观帖》为代表),人们对于如何将纸质墨迹上石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有了这种经验积累,普通刻工就能将书法家书写的纸质字样,近乎完美地移植到石板上面。

出土历代碑刻(碑刻的书丹源于先秦)(9)

书而未刻的书丹材料

其次,北宋以来书法家社会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在名人效应的推动下,如果需要书写的石碑离自己很远(甚至数千里之外),书家亲临石碑现场确实存在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书法家只需完成纸质墨迹书写,然后以书信方式寄走,再由刻工完成上石和镌刻,无疑是一种非常靠谱的解决方案。

出土历代碑刻(碑刻的书丹源于先秦)(10)

书而未刻的书丹材料

05

基于上面的两个原因,再加上一定的过渡时间,至迟从元代开始,书法家尤其是著名书法家亲自去到石板前书丹的行为,应该就比较少见了。

比如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大量赵孟頫楷书资料,绝大多数是墨迹本,说明他在书写这些本应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时,并没有亲自到石板前去“书丹”,而是在家中书房中以纸张形式完成书写。

出土历代碑刻(碑刻的书丹源于先秦)(11)

黄庭坚《王长者墓志铭稿》

换句话说,虽然书丹的意思仍然指为石碑书写文字且一直沿袭到今天,但“用朱墨在石板上书写”的书丹这个名称本来意思,最迟从元代开始,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2022.06.0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