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是一部思想史(匮乏塑造了人类史)

作者:秦延安

“我们从哪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迷惑始终困扰着人类。中国博物馆讲解员河森堡在其新著《进击的智人》(中信出版社)中,以宏大的视角饶有兴趣的文字,为我们揭开了驱使人类不断前进的密码,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匮乏”是人类进化的源动力。

《进击的智人》是一本科普读物,共分为“匮乏塑造了我们”、“匮乏塑造了历史”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物种起源自然法则,即智人的进化史;第二部分是人文发展历史的人文法则,即中国社会的“进化”史。在书中,作者用锦线般的叙事方式,沿着“匮乏”这条主线一路铺陈,勾勒出“人猿相揖别”漫长岁月的梗概,描述了一部由匮乏塑造的历史。自然法则下真实存在的进化脚步,让我们明白,人的进化、繁衍和迁徙无不是在应对匮乏,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不断“折叠时间”,获得了适应环境的能力。

人类历史是一部思想史(匮乏塑造了人类史)(1)

“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化行为都有其自然科学的底层逻辑。”不同于大众所知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在书中,河森堡以博物馆为底色来逻辑推理人类的进化,另辟蹊径地提出匮乏塑造人类历史。“为了应对匮乏的压力,我们直立行走,拿起工具。为了应对匮乏的压力,我们褪去毛发,开口说话。为了应对匮乏的压力,我们走出繁茂的雨林,挺进苍凉的草原。为了应对匮乏的压力,我们组建更大的团体,共振彼此的心灵。”匮乏之下,先民一路进击,自然筛选了更能适应环境的古人,进而塑造了人类本身及其文明。匮乏,逼出了一部人类历史。这种观点,如一支清新剂,让人耳目一新。

整个人类的匮乏史,无疑是资源稀缺性的结果,才有了自然选择。在匮乏面前,有无力,也有进击;在自然面前,我们被塑造,也在改造。在书中,数百万年前的历史,在作者笔下抽丝剥茧般,一层一层慢慢浮现,让我们从新认知自己。原来所谓的人类发展史、人类进化史,就是一部不断与自然斗争、与自己作斗争的历史,虽然并不高大上,却也很不易。“站在今天的时间节点上,我们看动物的处境,实际上就是在看我们自己的处境。这是一个生存的镜像反映。”人类能从曾经和现存的600多种灵长类中脱颖而出,实实在在是偶然性加必然性,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就是“天之骄子”,可以为所欲为。匮乏驱使我们选择了文明的路径,而我们必须用一颗善待的心,回馈自然。破坏环境、浪费资源、污染河流……无疑是人类的“假聪明”和“自杀”。

学科知识的丰富是该书最大的特点。比如,书中谈到科学家是如何通过对头虱和体虱的基因分析来测定二者分化的时间,并推导出人类是何时开始穿衣服的,这是分子生物学;谈到科学家如何通过石笋中氧18的丰度得到千百年来的气温起伏规律,这是气象学;谈到降雨量与罗马皇帝被杀概率之间的关系,这是统计学;谈到群居型东亚飞蝗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它们是如何把万顷良田瞬间变成不毛之地的,这是生态学……作者在各学科之间信马由缰、旁征博引、随手拈来,几百万年的人类史在他的笔下轻松幻化做缤纷的文字、有趣的故事,读来如水赴壑、生动丰满。

资源有限,欲望难填,探究社会文化行为的自然科学逻辑,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开阔的思路和视角,让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自己,读懂人类,读懂中国。(秦延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