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

传承红色基因 汲取奋进力量

——中国工农红军红西路军纪念馆的这十年

红色文化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党和人民开创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作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承担着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光荣政治使命。

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1)

这十年,为我们定舵把航,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特别是2019年8月20日,视察甘肃、亲临高台,参观我馆时“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和要求,为我们谋划和推动发展,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殷殷嘱托,感恩奋进、勠力同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充分发挥红西路军故事在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作用,为全县“打造红色文化名城,建设绿色生态家园”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2)

这十年,我们抓学习强素质,思想政治素养得到新提高。

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学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跟进学习最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县委重要会议精神以及安排部署,深入落实视察甘肃和参观纪念馆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始终把全馆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职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把党中央战略决策和省市县委部署要求落实到位,确保全馆工作始终沿着正确轨道高质量发展。

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3)

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4)

这十年,我们夯基础增活力,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紧盯政策导向、把握政策机遇,积极对接争取项目资金1.43亿元,建成第二陈展室、军魂广场、纪念林以及游客接待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对园内公墓、纪念碑、纪念亭等纪念设施进行了保护修缮,完成文化长廊、园内道路等维护改造工程;对第一展陈室地面、屋顶进行了改造,完成了“血战高台”声光电场景提升,对消防、灯光等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建成了5D影院,拍摄了3D《血战高台》等宣传片,实施了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积极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争取到退役武器21件。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绿化、美化、亮化环境,为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打造了优美的育人环境。十年来,累计接待参观者达824.4万人次。

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5)

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6)

这十年,我们强管理提质效,接待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

制定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管理标准体系》《岗位标准体系》等4项标准体系111项制度,修订完善了《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服务标准》《旅游景区安全管理规范》等5套贯标资料汇编。分批组织干部职工赴省内红西路军征战河西纪念馆及遗址遗迹学习交流,为传承红色基因拓展了宣教视野、厚植了革命情怀。为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参观需求,配齐配强讲解力量,优化调整讲解服务流程,完善导览标识体系,制作语音导览和自助租赁讲解系统,形成了运行规范、管理有序、服务优质的旅游标准化体系。邀请专业人员实地指导,强化对讲解员军事训练、岗位练兵、普通话培训、礼仪培训等,鼓励推送讲解员参加各类培训和比赛,1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养项目,34人次在“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省市县“讲解员服务技能竞赛”等比赛中荣获佳绩,38人次获得省市县相关部门表彰奖励。十年来,高质量完成了、丁薛祥、王晨、刘鹤、何立峰、马凯、孟建柱、黄坤明等重要领导和国家、省市重大接待200多场次。纪念馆先后荣获全国文明优抚事业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省级卫生单位、全省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纪念馆党史学习教育经验做法入选全国革命文物资源服务党史学习教育案例,对外形象不断提升。

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7)

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8)

这十年,我们挖史料抓研究,红色基因传承铸就新引擎。

以承担的国家重大社科项目《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历史资料征集、整理与研究》第一子课题西路军影视资料征集工作和省委宣传部下达的《四方面军长征女红军文献资料》《四方面军长征女红军名录》《四方面军长征女红军风采录》课题研究工作为契机,全方位收集反映红西路军历史的各类资料,并制定下发了《红西路军史料(文物)研究奖励办法》,激励干部职工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充分挖掘红色文物“记录仪”“传家宝”和“助推器”的多重价值,重建“红色家谱”,深层解读红西路军历史文化内涵。不断创新红色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与县委宣传部、县文联联合编印了《雪域红歌》《战地黄花》《祁连传奇》《西征英魂》。收集《惊沙》《祁连山的回声》《红流》《姐姐》等多部以红西路军征战河西为体裁的影片,为广大群众及未成年人提供了更好的精神食粮。创新理念,变“简单说教”为“沉浸渗透”,创作了情景诗《红色足迹》、音舞诗画《丰碑》,创作推出了《董振堂的书箱》《守望》《坚守》等一批有温度、有思想、有质量的微党课,策划推出了一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生动感人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之成为深受观众“热捧”“点赞”的“党史教育课”“思政研学课”和“党性锤炼课”。十年来,红西路军纪念馆真正把展陈馆变成党史“课堂”,把文物史料变成党史“教具”,把英烈人物变成党史“教师”,让公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通过沉浸式体验获得心灵的震撼,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和感召。

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9)

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10)

这十年,我们育品牌求实效,红色文化传播蹚出新路子。

与53家省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红色教育基地协作关系。结合开展的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清明”、烈士公祭日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持续开展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六个一”活动。分层次组织开展了中小学生入学、入队、入团、成人仪式,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了主题演讲、征文、红色诗歌朗诵、红色故事演说、红色书画大赛、开学第一课”等活动80多场次,打造了一批叫得响的青少年活动教育品牌。着力打造“行走中的纪念馆”,成立西路军精神宣讲团、青年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建成了红色直播室,持续开展流动展览“四进”活动180多场次,与省内外红色展馆联合开展线上线下专题展览140余场次,开展红色文化“七进”活动400余场次。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网上红馆”,先后为全国退役军人系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海关等330多家省内外国家机关、部队、学校、社区、乡村、企业及少数民族聚集地开展线上红西路军精英雄事迹宣讲活动,通过《甘肃党建》和张掖市“党课开讲啦”平台为省内95万多名党员线上讲述西路军故事和精神,累计受众人数达390万人次。十年来,红西路军故事逐步走出甘肃、走向全国,红色基因的传承更加深入人心。

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11)

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12)

这十年,我们扩宣传增效应,对外宣传工作取得新成果。

全方位做好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东方卫视、深圳卫视、粤港澳大湾区等媒体不间断来馆采访报道工作,配合央视等纪录片摄制组拍摄了《永远的军魂》《董振堂》《一只红书箱》《山河岁月》等专题纪录片,配合举办央视《人民不会忘记·丰碑》专栏直播、全省红色旅游创新融合发展行动启动仪式、“理想照耀中国”直播、全省庆祝建党100周年新闻发布会及媒体集中采访等活动,联合全国100家城市网站推出“百年百城百馆”庆祝建党100周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央视《2021年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对我馆进行了特别报道。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甘肃“建党百年·红色之旅”党史学习教育精品线路、2021新甘肃十大必去红色景区、2022甘肃文旅100个美好目的地、全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与有关单位联合推出了“播撒红色火种,从南梁到高台”“高举红色旗帜,弘扬西路军精神”精品研学路线,纪念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空前提升。积极探索疫情背景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路径,推出了云课堂、云展览、云讲解、云直播、云祭扫等多种在线活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常态化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讲述红西路军故事、展示馆藏文物、开展网上展览、进行网络宣讲,制作的VR全景展,被退役军人事务部列为全国首批5个VR展示烈士纪念设施之一,点击量达64万多人次。十年来,纪念馆对外影响力、知名度不断提升,“红色高台”文化名片更加靓丽。

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喜迎二十大传承红色基因)(13)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新时代赋予红馆人新的使命、新的担当,全馆上下将始终牢记的殷殷嘱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红色家园,建强红色阵地,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为奋力谱写甘肃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作出红色基因传承人和革命英烈守护者应有的贡献。

中国工农红军红西路军纪念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