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是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其实是对自己的消耗)

最近一个好朋友因工作需要做了新的医美项目,让我看看她有什么不一样我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实在没看出来她告诉我:“我自己都很无语,我做了耳朵,保证从正面看我的耳朵露出的程度刚刚好,显得脸小精致”,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精致是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精致是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其实是对自己的消耗)

精致是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

最近一个好朋友因工作需要做了新的医美项目,让我看看她有什么不一样。我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实在没看出来。她告诉我:“我自己都很无语,我做了耳朵,保证从正面看我的耳朵露出的程度刚刚好,显得脸小精致。”

我们在后台也收到与“精致”有关的留言:“KY君,我出身农村,家里条件普通,考上大学后变得很自卑。因为身边许多女孩子都很精致,会化漂亮的妆,会穿衣搭配,在宿舍贴面膜保养。她们有时跟我开玩笑,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而我平时要上课,课余要赚生活费,晚上回来就想躺着刷手机。我也想做个精致女生,又觉得自己还不配。有时想这些事就很烦,我该怎么办?”

看到这样的留言,真是长长的一声叹息。

继减肥之后,“精致”似乎变成女生的另一个标准。如果搜索“精致”,你会看到类似于“精致女生的必备好物”“精致生活的101种习惯”等内容,详细地为精致生活设定了规范,比如定期维护头发、美甲、穿搭、体态,每天做早饭、定期拍艺术照等等。

而且,精致还被认为是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可通过努力达到的,是女生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想变得更好的表现。精致,仿佛被赋予了某种道德内涵,不这样做的女生,似乎对自我和生活的态度就是草率。

因此,比起漂不漂亮,精致与否更容易引起内卷。所以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该怎么看待这种对精致的追求。

精致一定是不好的吗?也不尽然。如果一个人,刚好拥有足够的钱和时间,喜欢“精致”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的是对自己的照顾和关怀,并不是为了追求外界对自己的看法——这种出于自身需求和喜好的行为,是健康而积极的。

在这个自我照顾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的自我与自我的关系,是自己肯定自己的需求,自己付出努力维护自己的感受等。

但做到这一点是难的。很多人对于精致的追求,都已经无关于自己的需求,甚至有害于自己的需求。前段时间我办婚礼,两场婚礼结束,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把新娘甲剪掉。

婚礼前,我也追求了一下精致,在服务人员的建议下,做了长长的新娘美甲。直接导致我在婚礼的两周,满心烦躁——我手机和键盘打字都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导致我处理工作的效率都低下了。这就是精致阻碍了自身需求的例子吧。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文首的那位模特好友就不止一次向我倾诉这类痛苦:

“有时觉得做个女人真是累。医美要花不少钱,过程还十分遭罪。每天化妆、卸妆,日常的体重控制,全身皮肤保养,头发护理,都很麻烦、需要勤奋且有自控力。更不用说,买了许许多多的东西。而且感觉越来越麻烦了,以前只看脸上精致与否,现在要看耳朵、颈纹,甚至要看膝盖和脚踝——真是内卷无疑了。”

这种为了迎合社会的要求而偏离了自己的需求,为了追求来自消费社会的肯定、他人的肯定而付出的“精致”的努力,和“爱自己”可以说是毫无关系。

  • 你的精致生活是健康的,是不会有医生或营养师提出反对的

  • 追求精致的行为没有让你感到“需要付出意志力去强迫自己执行”

  • 你没有感受到维持这种“精致的状态”让你觉得累、厌倦

  • 你没有因为追求精致,遭遇财务危机,比如透支信用卡或影响到了原本计划的存款

  • 当你不追求精致的时候,你也不会觉得焦虑或者自我批判,认为自己“松懈了”“做得不好”

  • 追求精致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某一个人或一些人对你的看法

  • 追求精致的行为让你感到自身比没有这些行为时更舒服

  • 追求精致的行为没有对你本来应该负责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 你身边要好的朋友没有因为你过分追求精致而劝你“没有必要”

    如果这9条你都不符合,你需要警惕:你与自身之间是否存在一种不良关系——“自我物化”。

    物化,是指片面地把人看成“主体”行动的对象,而不是拥有完整人格、存在多元价值的人。当我们把人物化后,人就被看成是一个物品去评估它的价值,而忽视ta的想法、感受和欲望。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一种必须精致的焦虑,那么你需要思考一下:你是否是用审视物件的方式审视自己?希望用雕琢物件的方式雕琢自己?追求的是类似于物品的“完美”,而非作为人的自身需求的满足?

    从前,女性的外貌和身体被物化,成为美丽和性感的物品。而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社会似乎正把“精致”变成女性该履行的义务,想让更多女性相信:比起先天条件,后天的“不努力”更是一种值得羞愧的失败。

    随着“精致”进一步渗透到了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女性的生活也逐渐被物化——“美好生活”有着统一、标准化、绝对正确的模板,压迫女性不断向其模仿、遵守行为规范。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羡慕过男孩子出远门,行李很少,轻轻巧巧;女生却要打包上数目众多的东西,并且越来越多。

    “必须过得精致”这件事,对女生的伤害是非常具体的:首先是对时间精力的占据。生活的内容是丰富的,女性可以选择把更多时间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里,但由于精致是一条受到社会嘉奖的标准,很多女性选择在原本自我的目标之外,再背上这个精致的目标:她们工作、带娃、照顾家务、同时注意保持自我的精致——真的很累,心力交瘁

    如果将心思都放在工作和照顾家庭上,她们有可能面对“失去自我”、“缺乏女性魅力”等评判。社会对于不精致的批判,容易让选择专注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女性背负过大压力。

    其次,它让女生更容易陷入矛盾状态,感到自我内耗。就如同开头给我们留言的那位女大学生,在与周围人的对比之下,她因没有时间、金钱和知识来让自己“过得精致”产生了自卑之感,并为此苦恼。对“精致生活”的赞美和推崇,唤起了“不精致”的女性对自身的怀疑

    “上大学时,我不太关注外貌和穿搭。上班后,发现同事在这些事上很花心思,她们看上去确实更漂亮、很有精神。我就定了一项‘自我改造计划’,学化妆、买衣服、练穿搭。一开始蛮有成就感,也被夸越来越精致了,但后来有种上瘾的感觉,每天花更多心思和时间,原来喜欢做的事也慢慢荒废了,开始买很贵的化妆品和衣服……

    后来是看到账单才惊醒,自己好像陷入了偏执的攀比。现在我已经很克制了,但有时在街上看到特别精致的女生,除了羡慕,心里酸酸的,还有一些自我责怪,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能力不足。如果我能赚更多的钱,自己就能过得更精致吧。”

    ——小乐,26岁,互联网从业者。

    可喜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拥有了一种“要求他人和社会接纳自己”的勇敢和自我坚定——“我就是我,你要接受真实的我。”

    在对“精致”的追求过程中,的确有一部分努力有可能对我们有益,比如我们学习到关照自我的知识,向那些能很好维持自我身心状态的人学习。

    但我们不必用“精致”的刻板标准来要求自己,为自己套上不合适的“套子”。归根结底,我们所提倡的、应当身体力行去过的生活,是回应自我真实需求的生活——我们照顾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理解自己对生活的需要,努力为自己创造最适合自己、最能让自己感到满足和幸福的生活。

    “以前,我努力想要过上流行的精致生活,规律下班,每晚看书或看文艺电影,周末化个美美的妆,出门探店、看艺术展,拍美美的照片,记手账、分享生活……坚持了一阵子发现真的好累,内心也不充实。

    我还是回归到适合自己的状态,我花更多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职场能力;周末在家的时候就做做饭、收拾房间,和家人联系;出门时,简单打扮一下,穿着干净利落,就足够了。感觉这样的生活舒适又充实,其实也可以是一种精致和美好,这是我自己的标准啦。”

    ——阿曼,28岁,艺术领域从业者

    就像访谈里所说,对精致生活的定义并非只能有一种。对“精致”的追求,往往是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如果每个人能倾听内心,肯定自己的真实需求,我相信那更好的自己一定不是固定的、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丰富的。

    希望更多人都能意识到,我们拥有定义自己的自由。当我们能明确自己所认可的价值,能从自身出发,我们更容易追求到适合自己的生活,也可以定义出属于自己的精致。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从流行的精致标准中脱身出来,从而减少因对比而产生的焦虑和不安,以更加轻松自由的状态追寻自己的精致生活。

    或许,可能有人会说,要是不去符合社会标准的话,可能会错失一些优势或受到某些“惩罚”,比如在择偶上就容易不被他人关注。而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们不需要很多人都喜欢我们,只需要几个人欣赏我们,我们的爱人、我们的挚友。找到那个能欣赏真实的你的人,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过你自己的生活,追求你自己认可的价值。我们拥有自由,去定义自己的精致,去追寻自己的美好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