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讲人生三种境界(国学大师陈兵教授谈人生智慧)

多数人都知道“八苦”,甚至借用这些词语批判自己,或者批判别人,然后对号入座说,你这是“求不得”。

当我们如此理解“苦”并将其作为批判人生的工具时,需要暂停下,需要缓一缓,先不着急,先不急着批判。

因为,多数人对于苦的理解逻辑也许完全不同。

几年前,四川大学的哲学老师告诉我,我不认可你们“fo学”把人生总结为苦,没有人喜欢苦,人总喜欢乐,并且对于人而言,能够恰当地面对困境、面对困难是成熟的标志,战胜苦难本身就是人性最大的光辉。我当时大概微微一笑,但心里面肯定在说,你并没有完全理解fo学,所以你的观点肯定是错误的,甚至不需要反驳。

但今天,我却不这样认为。fo学理论恰恰应该面对没有学习过foxue的人,能够从普通人的话语体系中去阐述其深义,能够对人心理的成长,生命正向体验上给予帮助。

幸好,关于“苦”的理解,国学大师陈兵教授《fotuo的智慧》一书给出了全面特别是正向积极的阐述。

并且,“苦”的理解,其实是“四shengdi”的核心内容,也是真理观念,这不是简单的日常意义上所谓“苦”。陈兵教授《fotuo的智慧》一书,第一章“shengsi事大”中,首先讲解的重要理论就是关于“诸受皆苦”的正确理解。

陈兵教授主要从七个方面来阐述“苦”的积极意义。

1.说“苦谛”,不是教人消极、诅咒人生、厌恶人生。

陈兵老师书中用非常赞叹的语气说,fotuo说苦,并且经常说苦的真意,不是教人消极地面对人生,不是鼓励人诅咒人生,不是表扬那种厌恶人生的态度。恰恰相反,fotuo是针对人的本性出发,试图唤醒世人对于自身地位、人生缺陷的真实认识。进而,唤起让你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心劲。根本目的,是鼓励人们奋起抗争,征服苦难。

陈兵教授还引用日本学者木村泰贤《dachengfoj思想论》来说明:“苦对我们来说成为征服的对象时,便发挥其伟大的道德价值。”

而,行动的第一步,肯定是正视人生各种不如意,甚至苦难。

2.苦,只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方面,不是关于人生价值的全部判断。

陈兵教授认为,说苦,甚至说“有受皆苦”只是fotuo关于人生价值判断的一个方面,不是其全部人生观。事实上,fotuo把人类归于“善道”,其特点是苦乐参半。不仅说人生诸苦,也说人生诸乐,决不是全盘否定人生价值的悲观主义。

人生的难得和伟大,恰恰是这种苦乐参半的平衡之中。这种平衡才给人以反思自身,磨练自身,以追求更高的自我和价值。

很多艺术作品,正是把握了这种“有时快乐,有时悲伤”的特性,通过小说、戏剧、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人生不完美,但值得歌颂的种种美丽和动人。

国学大师讲人生三种境界(国学大师陈兵教授谈人生智慧)(1)

3.说苦出发点,是为了追求乐:大乐、真乐。

陈兵教授举例“阿含”故事,说,fotuo讲苦的出发点,是为了鼓励学生追求乐,并且是解脱乐,大乐、真乐。“阿含”474经中,告诉阿难,有一种乐是超过一切止息的胜、奇特、上、无上止息,一种从贪嗔痴等束缚中解脱的涅槃乐。

fotuo是借助这些例子告诉世人,乐有很多层次,苦也有很多层次,单纯地沉浸于感官之乐,就失去了追求更高乐的机会。

即便不说“止息”之上,就说普通人,从一种束缚中解脱出来,也会有一种大乐,超出平时的食色之乐。

4.苦的中心,不是爱别离等情绪之苦。

fotuo主要关注的苦,不是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些情绪之苦,而是生老病死、五阴炽盛这种生命形态天生缺陷之苦。他认为人应该自觉变革,追求生命形态之高级存在境界。

当然,这个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换个通俗说法,就是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同时,甚至追求简单物质追求的同时,追求内在精神的丰富。

就目前人类现状而言,对于众多国家和民族而言,应该不满足于升官发财,应同时追求创造一个良好秩序的平等自由社会。

5.说苦,为了应病给药,是治疗的目的。

陈兵教授认为,世间文化,多是为人生唱赞歌,有意无意掩饰人间的苦难和缺陷。这是一种无意识地缓解内心死亡焦虑的手段,好让人沉醉于眼前短暂肤浅的快乐,忘记底层最深刻的创痛。

fotuo恰恰是因为此,才大谈苦,谈人缺陷,是提醒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真实境遇,从外界返回到内心。是促人清醒,自我走上疗愈之路。

6.苦,是人生的如实关照,没有夸张。

我们经常说,苦逼。这其实是对“苦”最准确地解释,逼迫,逼恼。在一种逆境状态下,心理状态处于被逼迫,被烦恼扰乱的状态下,是一种被压抑,不自由的状态。人生常常处于一种“苦”和苦的解放“乐”之转换之中。但其中最大之苦,是人生死之苦,是人身之大苦。老子道德经讲“大患若身”,也是这个意思。这个身不只是肉体的身,还包括心理身的总体心识身。

因此,四谛“苦”可谓是对于人生的真实反映和总结。但是,如实认知到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于苦的真相的认知,或者对于苦的原理的认知,已经属于“四圣谛”修行层次的内容了。

对于常人而言,如实观察人生,清晰觉察自己面临的种种逆境,发现其根源,并与此抗争,已经是牛人所为了。

至于,真实认识到人生命形态缺陷,而为此抗争,追求最高自由,那是神仙般人物了。

国学大师讲人生三种境界(国学大师陈兵教授谈人生智慧)(2)

7.一切苦,是从世俗谛角度理解。

当然,如果进一步走向般若“真实”观念,那么苦性本来空性,苦非苦。这是“离言自性”层面。陈兵老师认为,如实观察诸苦的本性,空性,是消灭诸苦的诀窍。正所谓niepan常乐,“无苦无乐,乃名大乐”。

不过,如果不能对“空性”般若思想有透彻的理解,这种观察往往会停留在“口头”理解层次,其实并没有真实观察。

上述七个方面,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点:人性中潜意识追求无限常乐的冲动。

陈兵教授说,对于苦谛的认识,看似平常,但实际上很难准确领会。并借“阿含”404经说,这种难度比相当于百步之外用箭去射钥匙孔还要难上百倍。

特别是行苦(这是三分法,其他为坏苦、苦苦),需要在很深的三摩地中,观察心识的微细生灭以及深心趋向常乐的无意识冲动。

看来,说苦,都是为了最高的乐去的,是为了最自由去的。这也可以回答我之前哲学老师的问题,总结苦的目的也是为了乐,而且不是眼前之乐,是人生之大乐。

2022.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