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预防的范围(什么是三级预防)

患者在临床就医或接受医学科普教育时,是否会经常听到医生说对于一些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预防重于治疗,如果我们及早开始一级或二级预防,会大大降低患者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而我们多少患者往往是到了第三级预防阶段才开始重视疾病本身,这样就给疾病治疗及控制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及困难,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三级预防的范围?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级预防的范围(什么是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的范围

患者在临床就医或接受医学科普教育时,是否会经常听到医生说对于一些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预防重于治疗,如果我们及早开始一级或二级预防,会大大降低患者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而我们多少患者往往是到了第三级预防阶段才开始重视疾病本身,这样就给疾病治疗及控制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及困难。

那么什么是疾病的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指的是在疾病的病前、病中病后各个阶段采取相应措施,是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核心策略。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为病因预防,也就是在发病前期针对致病因素所采取的根本性预防措施。是预防医学的最终奋斗目标。对于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目的是降低发病率。主要措施是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如:1,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平衡膳食、适度锻炼、控制体重、调整心情、戒烟、控酒等,避免或延缓各危险因素的发生;2,通过各种手段,控制和预防危险因素相关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发生和进展。通过以上对危险因素的干预,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级预防是投入少、效率高、最积极的社会预防措施。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者“三早”预防,是在一级预防基础上,在疾病发生临床症状之前即临床前期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及早开始通过药物手段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如服用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服用他汀类药物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到更低的水平,它除可以降低血脂水平外,还可以起到稳定斑块、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水平。第二级预防的目标是控制或延缓疾病发展,促使病变逆转,缩短病程或防止转为慢性及病原携带状态,降低现患率。第二级预防的措施包括普查、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

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为临床预防,是针对已明确诊断的患者采取适时有效的处置,以防止病情恶化,促使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能力者,通过康复医疗治疗,尽量恢复或保留功能,使之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一般来说,对不同类型的疾病,有着不同的三级预防策略。像恶性肿瘤这类治愈率低的疾病则更强调第一级预防和第二级预防;有些疾病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则要按其特点通过筛检、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等措施,进行综合预防,如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除针对其危险因素开展第一级预防外,同时还要兼顾第二级和第三级预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