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不识泰山名场面(有眼不识泰山)

中国有句古话,叫有眼不识泰山。意思是自己眼拙,没有认出对方,表示尊敬。这句话中,把对方比喻成泰山一样的大人物。

有眼不识泰山名场面(有眼不识泰山)(1)

泰山本来是一座大山,在山东境内,古代一些皇帝会在泰山祭天封禅。但近年来,有人认为,这句话中的泰山不是山名,而是人名。

这却是为何?原来这是关于鲁班的一个故事。

话说,春秋时期,鲁国有位能工巧匠,叫鲁班。他擅长机械,做过不少东西,有锯子、墨斗、云梯等等,还曾做过木鸢,还飞到敌国侦探敌情。

有眼不识泰山名场面(有眼不识泰山)(2)

因为名气大,所以有些人就拜他为师,学习手艺,鲁班挑了一批人,收为徒弟。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习关键要看自己,不努力的话,谁也教不好。鲁班每隔一段时间,就检查弟子情况,遇到不认真的学生,就直接赶走。

这批弟子中,有一个人叫泰山,他喜欢研究竹子,所以对木工不太感兴趣,手工活自然做得不好,鲁班发现后,就把他逐出师门了。

有眼不识泰山名场面(有眼不识泰山)(3)

几年之后,鲁班有一次去集市,看到有个年轻人在卖竹器,鲁班见他编的竹篮、竹筐、竹箱子非常漂亮,而且美观实惠,技艺高超,人们都在抢着买。

鲁班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个年轻人就是当年被他逐出师门的泰山。他后悔地说一句:原来泰山手艺这么棒,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我真是眼瞎啊!

于是他戳瞎了自己一只眼睛,警告自己,从此他就一只眼干活,后来的木匠在检查木条曲直的时候,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据说就是为了纪念鲁班。

有眼不识泰山名场面(有眼不识泰山)(4)

这个故事,没有出处,查不到任何资料,并不可信。

如果非要解释的话,很有可能是一个竹匠,为了抬高自己或者行业,故而编出这个故事,也有可能是打压木匠,总而言之是行业竞争。

总之是后人附会,并不可信。有眼不见泰山真正的来历,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孔子在临终前七日,曾经唱歌感慨: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这里,也是把泰山和哲人相提并论。

有眼不识泰山名场面(有眼不识泰山)(5)

这个例子说明,在春秋时期,泰山已经用来比喻为大人物。

汉代时祭祀山河时,分大小山川,大山川有泰山,小山川有岳壻山。后来这个岳壻山被讹传为“岳婿山”,于是人们便称岳父为泰山了。

近代刘伶在《酒德颂》中说: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这可以看做是“有眼不识泰山”的最早出处。

唐代时,泰山还与北斗连用,即泰山北斗,后来人干脆直接说“泰斗”,用来比喻成数一数二的大人物。到元明时期,由于杂剧和白话小说的流行,一些白话小说中已经使用“有眼不识泰山”,《水浒传》就多次出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