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长相怪异的动物(盘点一些长相奇特特殊的动物)

针鼹鼠

这些长相怪异的动物(盘点一些长相奇特特殊的动物)(1)

或者针鼹,为一种近亲是鸭嘴兽(duckbill platypus)的产蛋哺乳类动物。针鼹鼠体长为17到28英寸(43~71厘米),体重为5到22磅(2.3~10千克)。针鼹鼠的毛色为褐黑色或灰色,尖锐的黄色背骨镶有黑边。在其赤裸的鼻子上方有一双距离很近的小眼睛,脚平而宽,但爪子长又弯,其作用是挖洞。针鼹鼠主要食蚂蚁、白蚁类和蠕虫类,它们用鼻子挖出这些食物,然后通过又长又粘的舌头一起送到嘴里。在繁殖期间,雌性腹部有个腹袋,用来装一个似皮革般坚硬外壳的蛋。10天之后,蛋孵化完毕,小的针鼹鼠开始隐避在腹袋的毛绒层下吸吮奶水了。大约八周之后,当小针宴鼠开始长背骨了,它们才可以离开腹袋。

黑麂

这些长相怪异的动物(盘点一些长相奇特特殊的动物)(2)

样子很像一般的鳗鱼,身体细长,呈鳗形,表皮裸露无鳞,背上有一条长长的背鳍,向后一直延伸到尾端并环绕尾部形成尾鳍,除此之外它的身上再也没有其它的鳍存在。背鳍2个,口漏斗发达,无口须。七鳃鳗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顶两眼之间。眼发达,具松果眼,具感光作用。它的眼睛后面身体两侧各有7个鳃孔,这就是它叫做“七鳃鳗”的原因。内耳有两个半规管。鼻垂体囊的末端是盲囊。雌雄异体,发育要经过较长的幼体期,经变态为成体。成体行半寄生生活,有害于渔业。

巨型等足虫

这些长相怪异的动物(盘点一些长相奇特特殊的动物)(3)

巨型深海大虱属于甲壳纲等足目,是已知等足虫类动物中最大的成员,而人们最熟悉的应该是它的小个子等足类同胞——潮虫。

这种大个头甲壳动物虽然不是吃素的,但并不是什么凶猛动物,它们终生只是在洋底打扫动物尸体。

由于海洋深处食物缺乏,所以深海大虱必须适应上边掉下来什么就吃什么的生活。除了依靠天上掉馅饼外,它们还吃和它们居住在同一深度的小型无脊椎动物。

已知最大的巨型深海大虱个头在40厘米以上,是甲壳动物家族中最大的物种之一。这种动物的外貌看起来象是史前生物,而受到威胁时,行为则和潮虫一样,把身体蜷起来变成一个紧紧的球,让背部坚硬的装甲来保护自己。

相对于人类这样简单的嘴来说,它们的嘴部结构非常复杂,包括许多部件,能够协同一致进行刺入、撕开、掏出内脏等动作。对于它们来说,最适宜的生存温度是9摄氏度。而它们产的卵是已知所有海洋无脊椎动物中最大的。

图中是北冰洋巨型深海大虱(giant Antarctic isopod,拉丁文学名:Glyptonotus antarcticus)刚孵化的幼体,这种深海大虱生活在北冰洋周边岛屿和大陆附近,最深栖息深度在790米左右。幼体孵化后会把没孵化的卵吃掉,而雌性北冰洋巨型深海大虱产卵后一般会死亡,个别能继续生存下去再次生育。

八目鳗

这些长相怪异的动物(盘点一些长相奇特特殊的动物)(4)

(Lampetra japonica),学名七鳃鳗,是一种七鳃鳗纲的鱼。它的特点是嘴呈圆筒形,没有上下腭,口内有锋利的牙齿。八目鳗类鱼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通过啃咬的方式八目鳗类鱼进入动物尸体中进食,甚至可以在其中呆上长达3三天之久。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们认为八目鳗类鱼这种可怕的进食方式会因为本身产生的二氧化碳造成动物尸体中所积存的水质变酸。世界上共有30多种八目鳗,它们属于盲鳗目。最常见的大西洋八目鳗是(Myxine glutinosa)盲鳗;太平洋八目鳗是盲鳗属(Eptatretus stoutii)。

倭犰狳

这些长相怪异的动物(盘点一些长相奇特特殊的动物)(5)

(学名:Chlamyphorus truncatus)生活在阿根廷中部,是犰狳科最小的一种。体长90-115毫米,不包括尾巴。活动于干旱草地和灌木丛生的平原的动物。体色为玫瑰色或粉红色。生活在阿根廷中部的干燥草地、带刺灌木和仙人掌的沙地。倭犰狳喜欢在蚂蚁洞旁干燥的泥土上打洞,主要以蚂蚁为食,偶尔也吃蠕虫、蜗牛、昆虫以及各种植物性食物。一旦受到惊吓,它可以立刻把自己完全埋起来。

鸭嘴兽

这些长相怪异的动物(盘点一些长相奇特特殊的动物)(6)

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它是未完全进化的哺乳动物,种类极少,同属之中只有鸭嘴兽一种动物,也是最低等的哺乳动物之一;18世纪后期,乔治·肖收到鸭嘴兽标本,以为这种生物是恶作剧的产物,后于1799年命名。鸭嘴兽嘴和脚像鸭子,而身体和尾部像海狸。2500万年前就已出现,至今仍生活在澳大利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