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古城遗址分布图(明代九边重镇宁夏固原)

宁夏固原城之建制历史悠久,自秦设县,开始了长达两千年的建城史,历经秦汉的发展到南北朝时,北周在此置原州,隋时改为平凉郡,唐代又改为原州,宋代在此置镇戎军,金时改为镇戎州,元代因安西王在开城设府,于是舍弃了固原城。明正统十年(1445年)七月,朝廷批准镇守都御史陈镒在陕西平凉府开城县的固原设巡检司,并置巡检一员。景泰二年(1451年),重筑固原城,并调西安等卫的官军守卫,次年,陕西左布政使许贵等人奏请在固原城设州仓,并置大使一员,并调平凉卫官军前往守御。景泰三年(1452年)开设固原守御千户所,直属陕西都司,成化五年(1469年)升为固原卫,弘治十五年升陕西平凉府开城县为固原州。对固原行政建制的一步步升格中,不难看出明朝廷越来越重视固原地区的建设。

宁夏固原古城遗址分布图(明代九边重镇宁夏固原)(1)

明成化初,边患日急,朝廷在西北边防县上设立九个军事重镇,其中廷绥、宁夏、甘州和固原四大边镇各自为战。成化八年(1472),西边的情形危急,明廷遂命王越为总督军务指挥战守全局。控制廷绥、宁夏、甘肃三边,是为三边总制之始,并命各边总兵、巡抚均受节制。成化十七年(1481),王越被免职,总制之设无后续。弘治初年,边烽又起,明廷再次起用王越总制三边。次年,王越卒,三边总制再度虚悬。至弘治十四年(1501),正式设三边总制府,驻固原。先任史琳为临时代理三边总制,寻任命秦紘专司此职。

嘉靖三年(1524)年末,明廷起用杨一清,改称提督陕西三边军务大臣,始为定制。嘉靖八年(1529),王琼接任,仍称总制。嘉靖十六年(1537),改称陕西三边总督。从首任总制王越始,至末任总督李化熙止,160余年间,三边总制时设时罢,或任或缺,先后有60多人任总制或总督。

宁夏固原古城遗址分布图(明代九边重镇宁夏固原)(2)

明陕西四镇—固原镇

三边总制的职责重要是节制延绥、宁夏、甘州和固原四大军镇,总兵、巡抚均受其节制。总制(总督)一职概由朝廷选派并由尚书侍郎等文职京官出任,意在以文驭武,联络各镇。凡任总制者,一般均加有督察院左都御史或者都御史头衔,以监督、弹劾管区内的各级军政官员,因而就形成凌驾于诸军镇之上的大防区,即监镇。军镇的最高军事长官是总兵,驻镇城,统辖全镇兵马,负责协助主将,策应本镇。军镇之下又划分若干路,路既是次一级的防区,又是次一级的防御单位。每路设置参将一员,负责本路的防守。路下面的防御单位是城堡,每个城堡设守备一员。堡寨是军镇的基层防御单位,每个堡寨设把总或操守一员。

另外,军镇还设置巡抚都御史衙门,襄理或提督本镇武备,与总兵商处战守军务。嘉靖二十年(1541),固原城内驻有总兵官、游击将军、守备官、整饬固原兵备各一员。明万历《固原州志》记载,万历四十四年(1616),固原城内有三边总制府、兵备道、镇守府、副将府、左游击衙、固原卫、固原州等官府衙门,共计各级官员45名、马步军丁16967名、马骡24824匹、军火器械73824件。

宁夏固原古城遗址分布图(明代九边重镇宁夏固原)(3)

明固原城防图

三边总制府非常豪华,刘献庭的《广阳杂记》记载:“明三边总制,驻扎固原,军门为天下第一,堂皇如王者。其照墙画麒麟一、凤凰三、虎九,以象一总制、三巡抚、九总兵也。河西巡抚驻甘州,河东巡抚驻花马池,陕西巡抚驻西安,甘、肃、凉、西宁、宁夏、延绥、神道岭、兴安、固原各一总兵”。

宁夏固原古城遗址分布图(明代九边重镇宁夏固原)(4)

《平番得胜图》三边总督石茂华

据考,明代从成化初年开始陕西三边总制共计64人,皆为朝廷重臣,三边总制节制河西巡抚、河东巡抚、陕西巡抚以及甘、凉、肃、西、宁夏、延绥、神道岭、兴安、固原的九总兵。其中担任其职位名气最大的是杨一清、秦纮、王琼和曾铣等。

王越

王越(1426年12月3日-1499年1月12日),初名王悦,字世昌。大名府浚县(今河南浚县)人。明朝中期名将、诗人。景泰二年(1451年),王越登进士第,授御史。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明宪宗时官至兵部尚书,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以功封威宁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另两位为王骥、王守仁)之一,世称“王威宁”。弘治十年为首任三边总制。

秦纮

秦纮(1426年-1505年),字世缨。山东单县人。明朝名臣。秦纮为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初授南京御史。历仕代宗、英宗、宪宗、孝宗四朝,累官至三边总制、户部尚书、太子少保等。弘治十七年(1504年),以年迈致仕归家,至次年逝世,年八十。获赠少保,谥号“襄毅”。《皇明经世文编》有《秦襄毅公奏疏》。秦纮长期在西北和南方边区担任巡抚和总督,兢兢业业,忠心耿耿,为明代边疆地区稳定,尤其是西北九边重镇的巩固做出了极大贡献。《明史》赞其“文武兼资,伟哉一代之能臣矣” 。

弘治十四年(1501年),以七十六岁高龄星夜驰抵固原,担负起总制三边,修缮城廓,招徕商贾,繁荣经济。自己驻在固原,稳定全军之心,使固原岿然成为一大重镇,固原外城墙就是在秦纮总督三边期间修建。

杨一清

杨一清(1454~1530年),字应宁,号邃庵,又号石淙。其先祖为云南安宁人,因父丧葬于丹徒(今江苏镇江市),遂引为新籍。杨一清12岁时即以奇童被荐为翰林秀才,举送翰林院读书,明宪宗朱见深曾命内阁择师教之。14岁举乡试,成化八年(1472年),18岁的杨一清登进士第。曾以副使督学陕西8年。弘治十五年(1502年),由南京太常侍卿擢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此后,他曾于正德元年(1506年)、五年(1510年)、嘉靖三年(1524年)三次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杨一清曾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和内阁首辅(明朝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是明朝一代名臣。史称其“故相行边,自一清始。温诏褒美,比之于郭子仪”。他学贯古今,为官一生,尤熟悉北方边防事务,先后在西北任职30多年,为加强明代西北边备作出了贡献。

马文升

马文升(1426年-1510年),字负图,号约斋,河南钧州(今河南禹州市)人。明朝中期名臣、诗人。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及第,授监察御史。历按山西、湖广,迁福建按察使,入为左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出任辽东巡抚,迁右都御史、陕西巡抚、漕运总督。弘治初年,拜吏部尚书,与王恕、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辅佐明孝宗实现“弘治中兴”。明武宗即位后,上疏乞归,遭到权宦刘瑾陷害,削秩除名。入仕五十六年,先后辅助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功勋显著,世称“五朝元老”。

正德五年(1510年),去世,享年八十五,追复官爵,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子太傅,谥号端肃。嘉靖帝即位后,加赠左柱国、太师。

成化十一年(1475年)春,马文升代王越为总制,协调延绥、宁夏、甘肃三边军务,到十一月,即被召回朝中,任兵部右侍郎。

王琼

王琼(1459年-1532年),字德华,号晋溪,别署双溪老人,山西太原人。王琼于明朝成化二十年(1484年)登进士,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由工部主事升至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在正德十年到正德十五年间的五年中,因执掌兵部,立有殊勋,连进“三孤”(少保、少傅、少师)、“三辅”(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嘉靖十年(1531年),回京再任吏部尚书,次年病逝。获赠太师,谥号“恭襄”。著有《西番事迹》、《北边事迹》等书。

王琼仕宦数十年,主持治理漕河,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又加强西北边防。后世将他与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重臣”。

嘉靖七年(1528年),朝廷因西北边事紧急,由内阁大臣桂萼等推荐,诏令王琼“以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提督三边军务”。

曾铣

曾铣(1509年—1548年),字子重,浙江台州府黄岩县(今台州市黄岩区)人。

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任福建长乐知县。后升御史,巡按辽东、山西,平定叛乱。嘉靖二十五年(1546),朝廷调曾铣为兵部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一月,因严嵩陷害,曾铣被逮回京师,三法司不敢以律论断,揣摩世宗意图,以交结近侍律斩,妻、子流二千里。曾铣临刑慨然赋诗“袁公本为百年计,晁错翻罹七国危”,史称“天下闻而冤之”。后人将这个冤案编成戏曲《盘夫索夫》,成为名剧。隆庆元年(1567年)昭雪,追赠兵部尚书,谥襄愍。

叶梦熊

叶梦熊(1531—1597),字男兆,号龙塘,改龙潭,又号华云。明代广东惠州府城万石坊(今属惠城区)人。程乡(今梅州市梅县区)叶梅实迁惠之后裔,并录有叶梦熊《叶氏源流诗》云:“欲识仙翁出处时,宁郡文献中江西。官居潮邑三千教,工部梅州万古稀。孟仲季卿源共脉,贞清兄弟始分枝。后人若问宗与祖,莫把源流作不知。””嘉靖四十四年中进士,历任赣州知府,安庆知府,浙江副使,永平道兵备,山东布政使,巡抚贵州、陕西、甘肃。因战功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升任兵部尚书,转南京工部尚书,是惠州明代著名的三尚书之一。叶梦熊创制“叶公神铳”,后半生以武功载入《明史》,被视为民族英雄。明万历二十年(1592),叶梦熊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洪承畴

洪承畴(1593年—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事中屡立战功,升任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年间转任蓟辽总督,松锦之战后投清朝,深受皇太极重视。

孙传庭

孙传庭(1593—1643年),字伯雅,号白谷,代州振武卫(今山西代县)人。明朝名将。一表人才,多有谋略。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及第,授永城县令。不满魏忠贤专政,弃官回乡。崇祯帝即位后,起为吏部验封郎中,迁顺天府丞。崇祯九年(1636年),出任陕西巡抚,组建秦军,伏杀闯王高迎祥,平定河南农民起义。崇祯十五年(1642年),拜陕西总督,加兵部尚书衔,总督陕西三边、都督七省军事,带兵镇压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崇祯十六年,战死于陕西潼关,以马革裹尸而还,时年五十一岁。著有《白谷集》六卷、《鉴劳录》一卷。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靖。

同年十月,李自成攻破西安。孙夫人张氏率孙家二女三妾投井自杀,年仅八岁的幺子孙世宁被一老翁收养。《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

来源:固原文化旅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