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言谈举止礼仪(小学生行为礼仪常识汇总)

小学生言谈举止礼仪(小学生行为礼仪常识汇总)(1)

小学生言谈举止礼仪(小学生行为礼仪常识汇总)(2)

小学生礼仪常识

小学生言谈举止礼仪(小学生行为礼仪常识汇总)(3)

一、称谓礼仪

1、对父母、长辈不能直呼姓名,要用标准称呼2、对兄、弟、姐、妹不要连姓带名二、问候礼仪向父母、长辈问候致意,要按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使用不同的问候语1、早起后,问爸爸(妈妈)早上好2、睡觉前,祝爸爸(妈妈)晚安3、过生日:祝长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4、过节时:祝爸爸(妈妈)节日愉快5、外出时:祝爸爸(妈妈)一路平6、归来时:爸爸(妈妈)回来啦三、就餐礼仪1、吃饭前,要帮父母、长辈做放置碗筷,搬放凳子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2、吃饭时,让长辈先入座。要等父母长辈先开始吃,才拿起碗筷吃饭3、吃饭时,不狼吞虎咽,不无故讲话,不随意走动,菜渣残骨不要乱扔。不要对着餐桌咳嗽等,若长辈给自己添饭夹菜,要说谢谢小学生礼仪常识大全小学生礼仪常识大全。若比父母、长辈先吃完饭,要请父母、长辈“慢吃”。吃饭后,要帮助父母收洗碗筷、抹餐桌凳四、穿着礼仪1、仪表整洁大方,着装朴素得体,不穿奇装异服2、女同学提倡理短发,不烫发;男同学理发理学生头,不留长发,不理分头3、不化妆,不佩戴饰物,不穿中高跟皮鞋,不穿背心和拖鞋进学校按学校规定穿校服五、尊师礼仪1、见到师长,早上可早,中午可好2、放学回家说再进出校门、上下楼梯时遇见老师,应让老师先3、进办公室要喊报告,听到“请进”后方可进入,离开时应向老师说“再见”4、发现老师的错处要有礼貌地指出5、课堂上发言要先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六、同学交往礼仪1、同学交往要学会使用“请、你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别客气、再见”等礼貌用语2、学间相见要互相可候、招呼或点头3、与同学说话语调要平和,听同学说话要专心,不轻易打断别人的话4、向同学请教可题,问前要用谦语,问后要道谢5、不给同学取绰号,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和身有残疾的同学七、升旗礼仪1、升旗时,要身穿校服,仪态庄重,脱帽肃立,行队礼2、唱国歌时要严肃、准确,声音要洪亮3、认真听国旗下的讲话八、活动礼仪

1、参加集体活动要准时,遵守秩序,不随意走动,不随便说2、在大会上发言时,要先向师长、同学或听众致礼,发言结束时要道谢3、观看演出要提前入场,观看时聚精会神,要适时鼓掌,不喝倒彩。主持人宣布演出或比赛结束后,有秩序地退场4、活动中不吃零食,不在场内留下杂物。野外活动要集体收拾处理垃圾,保护好环境卫生。九、接待礼仪

1、有亲戚、朋友、老师、同学来访,要热情接待,主动招呼,接提亲人或朋友手中的物品等2、对来客要主动让座、端茶送水,接递物品要用双3、客人走时要起身道别,要送到门口

小学生言谈举止礼仪(小学生行为礼仪常识汇总)(4)

小学生个人仪表礼仪常识

小学生言谈举止礼仪(小学生行为礼仪常识汇总)(5)

(一)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的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二)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三)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颁、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  3、坐姿: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确的坐姿应该: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应两膝并拢;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若坚持这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会优美、自然。  4、走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行如风”就是用风行水上来形容轻快自然的步态。正确的走姿是: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小学生言谈举止礼仪(小学生行为礼仪常识汇总)(6)

小学生交往礼仪

小学生言谈举止礼仪(小学生行为礼仪常识汇总)(7)

1、不要言而无信

言而无信,只是图了一时的方便和嘴上的痛快。长远地说,失去了别人的信任,就失去了最大的资本。2、不要恶语伤人

当对方脾气一触即发时,要临时回避,使对方找不到发泄对象,并逐步消火。回避并不等于“妥协”,而是给对方冷静思考的机会,同时也证明了自身的修养。3、及时沟通,消除彼此的矛盾恶语很难避免,最好是在事情发生之前或产生苗头之后,双方坐下来进行冷静的交流,借以消除双方的误解或矛盾,避免恶语的出现。4、不要随便发怒医学认为,发怒时容易伤及自己的肝脾,易发怒的人平均寿命明显低于正常的人,更容易衰老,而且还会伤了彼此的和气。所以,遇事要冷静思考,学会“换位”思考,冷静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考虑。5、不要流言蜚语在背后流言蜚语的做法不仅会伤害朋友或同事间的情谊,甚至会造成反目成仇的后果,同时也反映了低下的品格。所以要做到:不干涉别人的隐私,不传播小道消息,对别人的过失不要幸灾乐祸。6、不要开过分的玩笑开玩笑是常有的事,但要适度。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把握:性格开朗、大度的人,稍多一点玩笑,可以使气氛更加活跃。拘谨的人,少开甚至不开玩笑。异性,特别是对于女性,开玩笑一定要适当。不要拿别人的姓名开玩笑或是乱起纠号、绰号。尊长、领导,开玩笑一定要在保持住对方的尊严的基础上。在一些悲哀、不幸的气氛中或是别人正专心致志的场合或庄重的集会、重大的社会活动中,不开玩笑。即使开玩笑,也要注意内容健康、幽默、高雅。不要拿别人的缺陷玩笑,不要开庸俗、下流的玩笑。

小学生言谈举止礼仪(小学生行为礼仪常识汇总)(8)

小学生家庭礼仪

小学生言谈举止礼仪(小学生行为礼仪常识汇总)(9)

1不抱怨父母的无能

没有人是万能的,也没有人是完美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费尽心力把我们养育成人,已很不容易,我们要感恩父母辛苦生、养了我们。不要抱怨说爸爸应该是怎样的爸爸,妈妈应是怎样的妈妈,应该真诚地说:“我接受,你们就是这样;我接受,是我选择了你们我享你们给予我的一切。”2不抱怨父母啰嗦父母比我们先来世上,他们先学取经验、照顾自己,再诞生我们。当我们出生,用自己余生的心力来照顾我们成了父母自愿选择的命运:嘱我们穿衣,教我们吃饭,盼我们平安……只有真爱你的人才会去啰嗦你,父母绝不会去啰嗦一个与他们无关的人。3不抱怨父母抱怨父母抱怨我们,只是不满足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当我们做得够好时,他渴望我们更好!他们不是为自己,或许他们在生活上有很多不如意,或许他们在工作上非常辛苦,可又不能和谁讲。所以他们渴望我们更好,即便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也希望我们青出于蓝,不要像他们一样。4不抱怨父母迟缓年纪大了,行动自然不便,永远不要嫌弃父母行动迟缓,因为我们永远想象不出我们小的时候他们是如何耐心地教我们走路。父母年轻时,可能比我们还意气风发!是为我们,父母才累弯了腰。如果有一天,父母已变老,腿脚不利索了,我们要切记: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来,孝顺一定要及时5不抱怨父母生病不管父母多忙,不管白天黑夜、下雨刮风,我们一生病,他们马上会放下手头忙得不可开交的一切,赶紧带着我们去看病,彻夜不眠地爱护我们。当父母生病了,我们能做的就是照顾与陪伴。社会上经常会有儿女不赡养老人的新闻,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尽心尽责照顾父母的人?生命不是用来抱怨的。我们渐渐长大,父母慢慢变老,直至离开我们……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抱怨父母,不如理解父母。若父母都容不下,何以容天下?善孝为先,从现在起,千万别再抱怨父母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