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干舌燥喜欢喝水是阴虚(口渴一定是阴虚内热吗)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四百二十一(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口干舌燥喜欢喝水是阴虚?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口干舌燥喜欢喝水是阴虚(口渴一定是阴虚内热吗)

口干舌燥喜欢喝水是阴虚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四百二十一。(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

(接前文)足太阳指的是什么?就是膀胱,所以说膀胱很重要。膀胱一旦失职之后,气化就失常。气化失常之后,全身水液代谢就不好了。口干舌燥,下面的水还停聚,这时候很多人说为什么五苓散还要治口干舌燥这种病,很多人不理解五苓散当中的一个主治就是治疗是口干、口渴这种病。这不越利湿越口干吗?其实他忘了,我们每天喝的水都是差不多的,但为什么有的人天天喝水还口渴呢?(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并不是你喝水喝的少了,而是膀胱气化能力不足,没法把水往上蒸,蒸腾到全身,滋养全身的器官,这就是气化功能失常了,那怎么治呢?就得用五苓散恢复气化功能,所以说在五苓散的理解上,就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仅仅是化湿行水的作用,得理解成增强膀胱气化功能的这样一个作用,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五苓散对应的适应症当中还有口干、口渴的这种表现了。

这就是很多人学《伤寒论》学不明白的地方。就是一看到这些条文全乱套了,跟以前学的中医学知识对不上了。按中医基础的知识,口干、口渴应该怎么样,应该滋阴,应该用石膏、知母、天花粉、生地、麦冬、天冬、沙参、百合,甚至用上玉竹,这些药都用上,不滋阴为什么还要用上那么燥的药,不仅是用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这些化湿,还得加上桂枝,加桂枝干什么,实际上这就是很多人学《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学的特别扎实的人,再一学《伤寒论》就非常容易蒙圈,就因为《伤寒论》的打法跟前面学的是不一样的。

我们中医药大学的课程设置,一开始是先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再学《中药学》,再学《方剂学》,这四门学完了之后,基本的内功框架就出来了。这时候再学临床的《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和《外科》,同时还要学四大经典,四大经典就是《黄帝内经》《伤寒论》,再加上《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一共是这四大课,这四大课学到《伤寒论》就特别容易懵。因为伤寒有很多用药的思路和我们学的中药学的用药思路和方剂学的思路完全不是一个路数。

现在学的《方剂学》大部分是宋元之后,尤其是张元素,他用的四气五味,引经报使,这套理论彻底成型之后的一个框架模型结构,我们只能用这种词,叫框架模型结构,来解释中药的四气五味以及主治。《伤寒论》是远远早于这个年代的,在《伤寒论》的年代还没有中药学的四气五味以及归经理论。《伤寒论》的同年代的中药的书是《神农本草经》。所以这是两个中药的体系,完全是不一样的。《伤寒论》用的中药学的体系是《神农本草经》。后来还有一本书是南北朝时代的叫《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陶弘景写的,是这个时代的书。这个时代的中药学,还不涉及到中药的四气五味以及归经的问题。所以用后世的理论去套前人的书很难套的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医院校的学生发现学了《中药学》和《方剂学》之后再学《伤寒论》就学不明白了。尤其是你再一看《金匮要略》就更蒙,《金匮要略》本身就散,方子又非常的古怪,要是用《中药学》和《方剂学》的眼光看来就非常难以理解,原因就在这里。所以伤寒难学就在这里,你得随时转化的脑子。

《伤寒论》可以通过什么参考呢?就可以通过《内经》,因为《伤寒论》在《内经》之后,所以这一块我们通过《伤寒论》和《内经》这样一相互发明,就彻底能理解为什么五苓散可以治疗口干舌燥,水饮停聚这种病,其实就是这个思路。根源都能追溯到《黄帝内经》,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黄帝内经》,原因就在这里,它是所有中医的总根源在这里都能找到,这就是这段话的理解和认识。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课再见。(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四百二十一。(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