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行书临王羲之十七帖全卷(董其昌行书临颜)

说明:

1. 此册共十开,以“朝鲜笺”临颜、苏、黄、米、蔡诸家帖。书艺高绝,炉火纯青,应作于1632年春,董其昌北上京师,驻舟扬州之时。

2. 此册经高士奇、沉荃题鉴,高士奇于《江村书画目》中注称“永藏,真迹,神品”。后陪嫁高士奇孙女高祥,并应是由高祥之夫张照进呈,于《石渠宝笈•初编》中,被列为上等。晚清流散后,入藏著名藏家吴普心之思学斋。

3. 沉荃(1624-1684),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顺治九年(1652)探花,授编修,累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卒谥文恪。学行纯洁,书法尤有名。他工书法,宗法米芾、董其昌,是康熙年间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

4. 高士奇(1645-1703),字澹人,号江村,諡文恪,清初文人,浙江钱塘县(今属杭州)人。祖居余姚(今浙江省余姚)。以诸生供奉内廷,为清圣祖赏识,官詹事府詹事,任“南书房行走”差使。康熙二十八年(1689),解职归里。高士奇备受康熙帝信任,康熙自言“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一览即知其时代,心以为异,未几,朕亦能之。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著有《春秋地名考》、《左传纪事本末》、《江村销夏录》等。

5. 张照(1691-1745),原名默,字得天,号泾南、天瓶居士,江南娄县人(今属上海市)人。清朝政治人物、书法家。史称其“性颖敏,博学多识,精通音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入直南书房。谥文敏。康熙五十年(1711),娶高士奇孙女高祥(?-1715)为妻。

6. 吴普心(1897-1987),号庭香,江苏南通人,富藏书画,其室名为思学斋,所藏书画常钤“南通吴氏收藏书画印”、“崇川吴氏”、“吴氏珍藏”、“吴庭香印”、“普心”、“思学斋”、“思学斋鉴藏印”等印。

董其昌行书临王羲之十七帖全卷(董其昌行书临颜)(1)

尺寸26.0×31.5 cm. 10 1/4×12 3/8 in. 约0.7平尺(每幅)

钤印:宗伯学士、董氏玄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董其昌》第84、91印,第1306页)

题识:广陵舟次,客有持《宝贤堂帖》见示,遂为临此。董其昌。

著录:

1. 《石渠宝笈初编·养心殿》,《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一册,第479、480页,上海书店,1988年版。

2. 高士奇《江村书画目》,第202页,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 朱启钤《存素堂丝绣录》,卷一,存素堂,1928年版。

释文:

(一)肃宗答颜真卿云:卿之先人,德行优著,学精百氏,艺绝六书。频擢甲科,屡升循政,曳裾王府,名右邹枚。载笔春宫,道高徐阮。业载史臣,庆传令子。追存盛美,裒赠崇班,且旌善于义方,俾扬名于有后。

拙于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罄竭,

(二)利益忧煎,惠及少米,实济艰勤。故令陈告也。右颜鲁公《借米帖》。阴寒,不审太保所苦已损为慰。病妻服药,要少鹿脯。惠及数片。《文殊赞》未获,望于词中更检发也。寻驰谒。不次。右颜鲁公《鹿脯帖》。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

(三)画中。滩上急流如箭,城头残月势如弓。逃名已谢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念无穷。其昌仿颜鲁公《八关斋会帖》。

柳十九仲矩自共城来,持太官米作饭食我。且言百泉之奇胜,劝我卜邻。此心飘然,

(四)已在太行之麓矣。十七日,东坡居士书院。

庭坚顿首。两辱垂顾,甚惠。放逐不齿,因废人事。不能奉诣,甚愧来辱之意。所须拙字,天凉意适,或能三二纸,门下生辄又取去。六十岁老人,五月挥汗,今

(五)实不能办此,想聪明可照察也。承晚凉随行,千万珍爱。象江皆亲旧,但盛暑非近笔研时,未能作书,见为道此意。齐君足下,庭坚顿首。

扬清歌,发皓齿,北方佳人东风子。 且吟

(六)白云停绿水,长袖拂西爲君起。 寒云夜卷霜海空,胡风吹天飘塞鸿。 玉颜满堂乐未终,馆娃日落歌吹濛。絃歌兴罢拂衣还,弃米何尝有俸钱。恩自大钧能遂物,

(七)只应访药是优贤。中岳外史米元章。致爽轩书。黄帝以圣德治天下,景星现。其星如半月于中天。自晓没于南极。 帝尧百兽舞,凤皇翔,廷生五色瑞

(八)芝。民之子,八九老人,击壤而歌之。帝舜,庆云先生,寿星在南极。常以秋分之际现于景,春分之旦没于丁。天下承平,万姓乐业,四海晏清。

(九)十一月廿八日,襄阳顿首。别已经年,每疏驰问,但极瞻歧之怀。人至承书,窥揽辞意,益胜感著。夏,闻郡事清閒,总适神情,自有高趣,仰羡!仰羡!郊燔甫,近天气变寒,唯眠食受摄,副此远想,不具。

(十)襄再顿首。

题跋:1. 沉荃(1624-1684)题后纸:诸名家书皆尽态极妍,至思翁遂不觉有观止之歎。总縁天骨秀逸,造诣深至。如大士化身,无不具神明之观也。是在善鉴,岂曰阿私。癸丑(1673)仲春之朔,充斋荃力疾漫识。 钤印:充斋

2. 高士奇(1645-1703)题后纸:此文敏公得意书,前后凡十纸八十一行。临诸家,各尽奥妙。有明一代书家自公出而尽掩,前人即元之松雪翁亦当退避三舍,所谓“山川灵气萃于笔端也”。康熈癸酉(1693)十一月十日,书于简静斋,江村高士奇。 钤印:高士奇印、柏堂

3. 高祥(?-1715)标注:奁廿三号。 钤印:高祥

鉴藏印:石渠宝笈、养心殿鉴藏宝、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肇锡余以嘉名、观雅(半印)、樵(半印)、松雪山房、袌瓮翁、清河郡记、高祥、得天、张长卿、思学斋鉴藏印、南通吴氏收藏书画印

董其昌行书临王羲之十七帖全卷(董其昌行书临颜)(2)

董其昌行书临王羲之十七帖全卷(董其昌行书临颜)(3)

董其昌行书临王羲之十七帖全卷(董其昌行书临颜)(4)

董其昌行书临王羲之十七帖全卷(董其昌行书临颜)(5)

董其昌行书临王羲之十七帖全卷(董其昌行书临颜)(6)

董其昌行书临王羲之十七帖全卷(董其昌行书临颜)(7)

董其昌行书临王羲之十七帖全卷(董其昌行书临颜)(8)

董其昌行书临王羲之十七帖全卷(董其昌行书临颜)(9)

董其昌行书临王羲之十七帖全卷(董其昌行书临颜)(10)

董其昌行书临王羲之十七帖全卷(董其昌行书临颜)(11)

内容来自网络,非盈利宣传分享。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