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澶渊之盟百年和平(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的不平等条约吗)

北宋王朝在建立之初,北方还盘踞着一个强大的辽国,两国长期处于对峙状态。而双方最大的争议和焦点,就集中在了“幽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上。

宋辽澶渊之盟百年和平(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的不平等条约吗)(1)

幽云十六州

所谓幽云十六州,主要是指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地区,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云等,共计十六个州,也称为“燕云十六州”

在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儿皇帝石敬瑭为了获得辽国的支持,竟然将幽云十六州拱手割让给了契丹人。到了后周时期,中原政权终于夺回了幽云十六州中最南面的瀛州莫州两地。

宋辽澶渊之盟百年和平(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的不平等条约吗)(2)

瀛州和莫州

周世宗柴荣过世后,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政权并建立北宋王朝。然后,北宋政权继续加强对瀛州和莫州的控制,并且在此陈兵,对于辽国虎视眈眈。

宋太宗时期,趁辽国新君初立而政局不稳之际,北宋派出三路大军进行北伐,企图收回被占领的幽云十六州,但却被辽军所击败,史称“雍熙北伐”。虽然,三路大军起初收复了不少的失地,但随着西路军和东路军的失利,宋太宗只得下令宋军全线后撤。

由于西路军主帅潘美的指挥失误,致使负责断后的杨业部队陷入辽军的重围之中难以突围,因伤被俘后绝食身亡。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杨家将”故事的真实来源。

随着雍熙北伐的失败,北宋彻底暴露出了自己在军事上的短板,开始对辽国心存畏惧,逐渐将自己主动进攻的战略转变为被动的防御。相反,辽国却开始对北宋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和抢掠,双方攻守易势。

1004年,萧太后和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进攻北宋。尽管宋真宗非常怯战,但在胆战心惊之下还是抵达了澶州进行亲自督战。

宋辽澶渊之盟百年和平(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的不平等条约吗)(3)

澶州的地理位置

澶州位于今天河南省濮阳,与北宋国都开封仅有一河之隔。一旦澶州失守,开封就会危在旦夕。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澶州在,北宋就在;澶州失,北宋必然不保。

辽军和宋军在澶州的首次交战中,其主将萧挞凛就被宋军的弩箭给射杀了。据《宋史·真宗本纪》记载:

契丹兵至澶州北,直犯前军西阵,其大帅挞览耀兵出阵,俄中伏弩死。

此外,比主将阵亡更要命的是,由于辽军向南推进的速度太快,背后尚有好多的重要州县,如定州和瀛州等地,依然还在北宋军队的手中。这样,面对宋军在澶州的顽强抵抗,辽军的后勤和退路,随时都有被切断的危险。

最终,北宋在战场形势占优的情况下,主动与辽国进行谈判。起先,辽国还要求北宋将当年后周夺回的瀛州和莫州两地归还,北宋当然不能同意。不过,双方还是达成了最终和解协议,史称“澶渊之盟”:

以白沟河为国界,各自撤兵;北宋每年送给辽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开展互市贸易。

宋辽澶渊之盟百年和平(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的不平等条约吗)(4)

澶渊之盟

对于澶渊之盟,很多人都认为之前杨家将舍身为国,而今的宋主却贪生怕死,与辽国签订城下之盟。甚至于,好像就跟满清政府和英国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类似,都属于丧权辱国性质的条约。

可是,澶渊之盟的签订果真如此不堪吗?笔者个人对此持保留意见。

十万两白银和二十万匹绢,听起来数量不菲,但对于北宋王朝来说真的就是九牛一毛。当时,北宋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一亿左右,耕地面积也在七亿亩以上。

而且,北宋经济发达,每年的财政收入就在数千万两到一亿两之间。之前与辽国军事对峙,每年的战争支出费用就在三千万两以上。现在,能用区区十万两买来一个休战局面,真值!

不仅如此,合约中还决定双方开展贸易。既然是贸易,就得有买有卖。可问题是,辽国除了一些牛羊和马匹外,还能有什么是可以卖给北宋的?没有。于是,这种所谓的双边贸易,从一开始就是北宋在得益,而且这种巨额的贸易顺差远非十万两白银之数。

澶渊之盟虽然是宋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主动求和的结果,但从宋真宗后一直到宋徽宗末年辽国灭亡,宋辽两国间维系了百年的和平。双方互使就达到了三百八十余次,甚至当辽圣宗得知宋真宗驾崩的消息后,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对于辽国而言,虽然占据幽云十六州后,已经在各方面被高度汉化,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实力,都远远落后于北宋。在此背景下,辽国也愿意停止战争,双方进行友好往来。

对于北宋而言,通过澶渊之盟终于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长期战争,为自己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随后,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今雄安新区)一带设置榷场,开放互市交易,促进双方的交流合作。

据载,澶渊之盟后北宋的人口和财政都大幅度增加,经济总量超过了唐朝贞观盛世期间的四倍,超过了清乾隆时期的三倍,占据当时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

如果形容当时的北宋是富甲天下的国家,实在不为过。难怪,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还曾经不无得意的评价:

稍以金帛啖之,虏欣然听命,岁遣使介,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

但是,澶渊之盟下最大的隐患就是幽云十六州并没有被收回,依然处在契丹人的控制之下。而昏庸的北宋统治者,居然盲目的自以为安逸,开始武备皆废和歌舞升平,彻底忘记了居安思危的道理。

宋辽澶渊之盟百年和平(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的不平等条约吗)(5)

宋、辽、西夏形势图

很快,短暂的和平就被打破了。随着西夏的崛起,北宋拒不承认李元昊称帝的合法性,在西北地区持续用兵,与西夏爆发了长达三年的战争,前后在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的三次大规模战役中,北宋军队全部以失败告终。

于是,辽国趁机要求北宋增加每年的岁币。宋仁宗在无奈之下,只得同意增加金帛,但条件是辽国必须约束和打压西夏,史称“重熙增币”

宋、辽两国在完成修约后,辽兴宗两次亲征西夏,不过均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已经达到了消耗和削弱其实力的目的,西夏只得停止军事行动,继续向辽国称臣。

这样,北宋以金银开路,又一次实现了暂时的和平。可惜,宋仁宗并没有真正觉醒,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积极厉兵秣马和发展军事,而是继续推行重文抑武的国策。

而辽国内部也并不安宁,不仅出现了分裂,而且臣服于自己的女真部落完颜阿骨打也迅速崛起,并且创立了金国,坚决与辽国作对。

曾经不可一世的辽国终于碰上了对手,被女真部落打得落花流水。此时,终于想起了所谓的兄弟之国北宋,希望宋辽结盟攻打金国。据《宋史》记载,辽国派出使臣游说北宋共同出兵:

救灾恤邻,古今通义,惟大国图之。

但是,一直念念不忘幽云十六州的北宋皇帝宋徽宗,已经和金国签订了“海上之盟”,准备一起出兵讨伐契丹,合力攻打辽国。

金国军队在攻伐辽国时一路所向披靡,而北宋军队却连连受挫,毫无战斗力可言,尤其在攻击燕京的战役中更是惨败于辽军。至此,使得熙丰变法以来积蓄的国力几乎丧失殆尽,再也无力继续耗战。如果说,之前北宋尚有自保之力的话,那么此战后再也没有一战之力了。

1127年,金国在消灭辽国后,顺带南下攻陷了北宋的都城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俩,同时还包括赵氏的皇族和后宫的妃嫔与朝臣等共计三千余人,史称“靖康之耻”,北宋至此宣布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到南宋时期。

文史不假个人认为,澶渊之盟虽然属于一个城下之盟,但它却避免了宋辽两国的长期战争,维系了双方百年的和平。两国依照盟约内容的规定,各自都获得了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相互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频繁,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内各个民族的融合。

宋辽澶渊之盟百年和平(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的不平等条约吗)(6)

澶渊之盟

唯一的遗憾,北宋统治者在百年的和平环境下,片面只注重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于维护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屏障和手段军事势力却一直停滞不前。殊不知,早在《司马法·仁本》中就有记载: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看来,一向喜欢舞文弄墨的北宋皇帝,其实根本没有读懂这句话的意思,否则北宋也不会因为“忘战”而灭亡。

这个道理,对于我们今天认清世界形势,反对霸权主义,为实现和平崛起而加强战备,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欢迎关注:文史不假,我们一起学习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