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略概括完璧归赵故事(读通鉴11围魏救赵)

1、各国开始重视外交十一年(癸亥,公元前358年),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简略概括完璧归赵故事?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简略概括完璧归赵故事(读通鉴11围魏救赵)

简略概括完璧归赵故事

读通鉴(11)围魏救赵激励了很多纵横家

1、各国开始重视外交

十一年(癸亥,公元前358年)

秦败韩师于西山。

十二年(甲子,公元前357年)

魏、韩会于鄗。

十三年(乙丑,公元前356年)

赵、燕会于阿。

赵、齐、宋会于平陆。

2、炫富的水平都不高

十四年(丙寅,公元前355年)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

魏惠王问:"齐国有什么好的宝贝?"

威王说:"没有。"

惠王曰:"寡人国家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你们齐国这么大怎么会没有宝贝呢?"

威王曰:"寡人宝贝的标准与魏惠王不同。我有个大臣檀子,让他守南城,则楚国人不敢到齐国犯事,泗上十二诸侯皆来齐国朝拜。有个臣田盼子,帮我守着高唐,赵国人不敢向到齐国来打渔。我们有个官吏黔夫,守在徐州,燕国人祭北门,赵国人祭西门,迁徙跟随到齐国来的有七千余家。我们还有一个大臣种首,让他管治安,则齐国道不拾遗。这样的四个人,一个照千里,何止特十二乘!"

魏惠王面有惭愧色。

解读:炫富之心,人皆有之。大国外交,有时也需要比拼国力,布林肯在安布雷奇的时候,也向中国炫富,说他们有卫星上天等。

魏惠王说我们有钱。随便能拿出10枚夜明珠!

齐国说我们有人!齐国经济上是优势,其生产盐铁都厉害,魏国说有钱,是因为齐国真的有钱,而齐国说有人,其实也是虚张声势,齐威王时代,齐国有学宫,但是魏国人才还是有优势。

从齐威王这段对话中也可以看出,这两个活宝的炫富水平都差不多,一个无非说我家的车子都是中国最好的,豪车一直都是炫富最好的道具。一个说我会用人。齐威王手下的能拿得出来的人是他说的这四个,但这四个人,没有一个是帝王师。

3、围魏救赵

秦孝公、魏惠王会于杜平。

鲁共公薨,子康公毛立。

十五年(丁卯,公元前354年)

秦国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攻取少梁。魏惠王伐赵,围邯郸。楚王派景舍救赵国。

十六年(戊辰,公元前353年)

齐威王派大将田忌救赵国。

一开始,孙膑与庞涓一起学过兵法,庞涓到魏国当上将军,知道自己军事才能不及孙膑,以同学之名请孙斌出山;孙斌至魏国后,庞涓就将孙斌困住,并找了理由砍断孙斌双脚,将孙斌脸上刻字,为保证孙斌终生的才能不能用,同时也希望孙斌能写出兵法。

齐国驻魏国的使者知道后,想办法见到了孙膑,孙斌说服齐国使者救他,齐国使者偷偷将孙斌藏于车内带回齐国。田忌非常高兴,以宾客礼而接待孙斌,并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与孙斌讨论用兵之道,孙斌的对答让齐威王非常满意,拜孙斌为军师。

齐威王计划救赵国,要拜孙膑为大将军;孙斌推辞说自己是受刑之人,不足立威,齐威王于是安排田忌为将,孙斌为军师,坐在辎车中,专门给田忌出谋划策。

田忌打算引兵直赴赵国。

孙子说:"解决杂乱纷纠的时候不是去他们一起打拳,救相斗的人不用搏拿撠下阵,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主动权在我们手上,敌方自然跟随我们的指挥棒而走。现梁、赵双方打得最激烈的时候,轻兵锐卒这些国家主力必然全部用于外面作战,家里大多是老弱疲惫之兵;将军不如引兵直接攻魏国都城,占据其重要道路,冲其最薄弱的环节,他们必然释赵之围回来自救:这样我们能一举解赵之围同时逼得魏兵疲惫。"

田忌按孙斌的主计策行动。到十月,赵国邯郸投降魏国。魏国大军回救其大梁,与齐军战于桂陵,由于魏师远途劳累,被齐军杀得大败。

注:围魏救赵,是孙子兵法实际应用中特别经典的战例,孙子兵法讲战,特别强调,至人而不至于人。

齐军如果远赴赵国,齐兵远途劳顿,而魏兵以逸待劳,以魏武卒之精锐,齐国就特别被动,批亢捣虚,形格势禁,这是非常厉害的格局上大眼光。我们要始终掌握主动权,让对手被牵着鼻子走,形势由我们来定。先胜而后战,而不是先战而后求胜!

4、好狗不挡道

韩国讨伐东周,攻取周王仅剩下的陵观、廪丘。

楚国的昭奚恤为相。江乙进言于楚王说:“有个爱狗人士,狗曾溺井里,其邻人见,想要进去告诉他,狗却当门而狠叫。如今昭奚恤常厌恶臣的政见,也是这样的。”

楚王说:“有的人有好宣扬别人之善的,这是君子,可以和他接近;有的人好扬人的不足,这是小人,要远离他。”

江乙说:“然而如果有儿子弑杀其父、臣弑其主的,而大王最终不能知道。是什么原因?是因为王喜好听闻别人说好话而厌恶听闻别人讲不足吧。"

楚王说:"善,寡人愿意都来听闻。"

解读:齐威王正在变革图强,秦国决心同样很大,齐威王派人寻访孙子后人。孙斌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回到齐国,孙斌与齐威王第一次见,谈的全是军事上的事,没有治国、利民、修政等方面的得失!孙斌出来后特别失望,对自己的学生说,齐国可能也就强个三代吧。齐威王,中间有个齐宣王,到齐闵王,差点灭国。

这个阶段,列国开始注重外交,大国之间的合纵连横给后面的人才提供了广大的舞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