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的教学目标(春望教学后记)

春望的教学目标(春望教学后记)(1)

之前有学过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故教学本诗时,可让学生自己回顾和复习来介绍杜甫其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各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被后人称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杜甫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祸乱,故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为“诗史”,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

春望的教学目标(春望教学后记)(2)

《春望》作于公元757年,公元756年,唐叛将安禄山举兵攻陷长安。是年7月,太子李亨与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是为肃宗。杜甫自鄜州羌村孤身北上,前往投奔。不料途中被叛军俘虏解送长安。第二年3月,杜甫忧伤的徘徊于曲江一代,目睹春光里这座残破不堪、繁华消尽的都城,不仅感事伤时,黯然神伤,于是吟著了这首诗。

此诗写春城败象,饱含着哀叹。抒思乡之情,充满了离愁。全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以及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这首诗,要让学生了解和补充写作背景,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其中以景衬情的写作手法要引导分析到位。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景中含情。

首联两句写国都沦陷,城市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四处草木丛生,繁华的京城此刻一片荒凉。以长安城的荒凉,破败为全诗营造了氛围属于正衬。

诗人明着写景,实为抒怀,于景中寄予了无限的悲哀之情。颔联中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是诗人因为感时恨别,见了反而流泪惊心。

后四句直接抒情。

颈联烽火连天,日夜盼望,家信到来却总是不来,因而诗人忧国之情凄凄,思家之心切切,内心充满了离愁。

尾联两句形象地描写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生动,真挚自然。

春望的教学目标(春望教学后记)(3)

这首诗是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格律严谨,对仗工巧,严谨而不呆板。除尾联外,其他三联对仗极为精巧,流畅自如,成为古代五言律诗的经典之作。

诗歌的教学,我认为翻译能够明白其意就可以了。有的时候,现代汉语的翻译反而破坏了古诗文的美感。重点还是要让学生知人论事,体会诗中所描写的意象或者情感,学习古人的胸襟气度以及面对世事的心态,这才是应该熏陶给学生的,少说教少灌输多体会方是正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