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学佛的艰难过程(杂谈佛教中的观音菩萨)

#创作挑战赛#《水浒传》中武松在孟州杀人,张青,孙二娘夫妇给他一套行者装备于是有了后来行者武松的绰号。

《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唐僧从五行山下救出后也有了孙行者的称号。

观音菩萨学佛的艰难过程(杂谈佛教中的观音菩萨)(1)

那么行者究竟是佛教中的称谓还是道教中的呢?除了行者还有哪些称谓呢?

大家好,欢迎来到@枫韵文史​的历史领域,很高兴能和大家讨论历史知识,分享历史冷知识点,毕竟创作不易,喜欢的朋友请点赞关注和转发。

观音菩萨学佛的艰难过程(杂谈佛教中的观音菩萨)(2)

何为行者

在网络上是这样解释行者的

行者,在佛教中,一般指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也指行路人或者行人。

我又参考了其他答案,在佛教中行者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指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也叫头陀。如《三国演义》第七七回:“身边只有一小行者,化饭度日。”

那么《水浒》中武松就应该手这样苦行僧的形象。

观音菩萨学佛的艰难过程(杂谈佛教中的观音菩萨)(3)

第二层意思是方丈的侍者,及在寺院服杂役尚未剃发的出家者。如《释氏要览》卷上:“《善见律》云:‘有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钵,欲依寺中住者,名 畔头波罗沙 。’今详,若此方行者也。”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九:“院有行者,名 宗颢 。尝给事公左右。及公作相, 颢 已为僧。”《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原来长者有两个行者在身边伏事。

佛教中除了行者还有什么呢?

佛教徒有四众和七众之分。四众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七众则是在四众之外加上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这7种名称均为梵语译音,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最常用的书面称谓。

观音菩萨学佛的艰难过程(杂谈佛教中的观音菩萨)(4)

由于佛教中有男有女故佛教七众中比丘,优婆塞,沙弥是指男性信徒,比丘尼,优婆夷,沙弥尼,式叉摩尼则指女性信徒。

当佛教传入中原以后就简单化了,男性就为僧,女性为尼。

佛教中的菩萨,佛,佛祖,罗汉有是什么意思呢?

佛教中的等级依次是:佛,菩萨,观音,罗汉,金刚,萨陲等等。在佛教中,诸神的地位是远低于诸佛的。

佛是佛教中的最高等级,我们耳熟能详的佛就有如来佛,弥勒佛,燃灯古佛,等等。

观音菩萨学佛的艰难过程(杂谈佛教中的观音菩萨)(5)

《八大菩萨曼荼罗经》中的菩萨

《八大菩萨曼荼罗经》里称八大菩萨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

我们最熟悉的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又叫南海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又叫南海观世音菩萨呢?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其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涅槃日是农历九月十九,说法道场是普陀山。

皈依的观世音菩萨就是南海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中国的道场位于东海南部的舟山群岛的小岛普陀山,所以称南海观世音!但是,实际古印度将其南部海中的小岛普陀洛迦山做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所以这南海观世音真正是怎么来的!

观音菩萨学佛的艰难过程(杂谈佛教中的观音菩萨)(6)

为什么观音在道家中又叫慈航道人

在《封神演义》中观音又叫慈航道人,这就很奇怪了明明我们熟悉的观音是佛教中人怎么又出现在道教中了呢?

有一种说法是菩萨教是儒道佛共同承认的教,那么观音既出现在佛教又出现在道教中就理所当然了。

道教界将观音菩萨称为“慈航道人”、“慈航真人、“慈航大士””、“观音大士”等。慈航道人是道教最早的仙人之一,是元始天尊的门下,为道教的十二金仙之一。

观音菩萨学佛的艰难过程(杂谈佛教中的观音菩萨)(7)

道教徒认为慈航道人是观音菩萨的前身,是先道后佛,即先是道教神仙,后来成为佛教护法。道教和佛教原本是分庭两立的,但按照道教徒的观点,道家为仙,佛家为佛,仙家历史在佛之前,老子化胡以后,一些清净逍遥的仙人或是闲来无事,或是出于度人的宏愿,尝试通过佛的修行而称为佛。故观音菩萨前身慈航道人,在未成佛之时有杀生的事情也绝非奇怪,皆因修行不同。实际上,观音菩萨 和慈航道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谐包容的结果。

观音菩萨学佛的艰难过程(杂谈佛教中的观音菩萨)(8)

佛教中的三界又是指什么

佛家所指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梵语:trayo dhātava )。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三个层次;又称作三有生死,或单称三有。因三界迷苦如大海之无边际,故又称苦界、苦海。在佛教术语中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或指断界、离界、灭界等三种无为解脱之道。

观音菩萨学佛的艰难过程(杂谈佛教中的观音菩萨)(9)

《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又《化城喻品》(大九·二四下):‘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即劝三界诸有情莫以三界为安,当勤求解脱。

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土,从此被劳苦大众所接受,几千年来与本土宗教道教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从而造就了独特的中华佛教文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