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地5所大学迎来新校区(又一所大学外迁)

1月13日,孝感举行全市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活动。总投资约42亿元,总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的武汉轻工大学临空校区项目落地孝感。这意味着,武汉轻工大学外迁孝感,已正式启动。

此前不久,1月4日,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东湖高新区分局发布《关于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用地修改可行性必要性研究征求意见的公示》,该公示显示,华夏理工学院拟搬迁至鄂州,东湖高新区结合周边区域发展需求对该片区进行功能提升,组织编制该地块用地修改方案。简单来说,就是将该校所处位置的高等院校用地调整为其他性质用地。

近年来,随着外迁意向陆续落地,武汉高校外迁的速度明显加快。而在国内其他区域,高校外迁办学早已成风潮。广东、海南等省份正在疯狂建大学,部分经济强市也在加快引进高校或研究院,各类校区也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出。

1月7日,《湖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正式发布,其中明确提到,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推动构建与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空间布局。

可以想见,当创新驱动日显重要,周边城市吸引高校落户的力度加大,武汉高校外迁的速度或将加快,这将有助于高校与迁入地实现产教融合,提升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这一地5所大学迎来新校区(又一所大学外迁)(1)

武汉轻工大学。

1

武汉轻工大学外迁孝感,对当地发展无疑是利好。

该校是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长期聚焦“大食品、大营养、大健康”领域,培植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粮油食品饲料品牌,扶持一批国内农产品龙头企业和地方支柱产业。

孝感市临空经济区是孝感市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的重要战略支点,发展潜力较大。要将该区域建设好,必然离不开人才支撑,而建设人才“蓄水池”是当务之急。

目前,孝感市有4所高校,分别是孝感主城区的湖北工程学院、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孝感美珈职业学院。武汉轻工大学落户孝感后,孝感的高等教育格局立刻发生质的提升,拥有了第一所以“大学”命名的高校。

当然,武汉轻工大学并非完全搬离武汉,只是将一个校区落户孝感。根据规划,武汉轻工大学临空校区项目主要建设教学楼、实验实习实训用房及场所、图书馆等,办学规模为全日制在校生2万人。临空校区建成后,规模将超越武汉市两个校区之和,成为武汉轻工大学最大的校区。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则选择彻底外迁。目前,该校在武汉的校区仅有560亩,生均建筑面积不足12平米,校区相对拥挤,因建筑面积不达标,难以通过办学水平评估。由于难以扩展校区面积,只能选择外迁到鄂州。

2

“一校两区”,甚至“一校三区”是主流选择,多数外迁高校都选择保留武汉校区。

湖北对武汉高校外迁周边区域办学,持积极态度。早在2020年1月,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鼓励在汉高校与市州合作办学、建设产业研究院。正是因为得到政策支持和鼓励,越来越多的武汉高校早已将校区外迁至郊区,甚至是周边城市。

这一地5所大学迎来新校区(又一所大学外迁)(2)

制图:大刚观察,部分为外迁意向暂未正式落地,仅供参考。

周边城市和高校都有现实需求。湖北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不能充分发挥湖北科教资源优势。以武汉城市圈为例,高校过度集中于武汉,其他8个市州仅有14所高等院校。

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正在加速推进,无论是科技同兴,还是产业同链,都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周边城市都期望能获得更多科教资源,特别需要和本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构或科研院所。此外,“襄十随神”和“宜荆荆恩”等两大城市群,也需要培养更多人才,以承接产业转移。

高校也有自己的考量。武汉高校外迁的理由主要有二:一是为降低办学成本,同时提升办学实力。这些高校外迁之后,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也能够结合当地需求开展人才培养;二是为迁入地增加科教资源,补强科创短板。“把学校建在产业基地和开发区里,把专业建在产业链和需求链上”。

粗略统计可知,已有鄂州、孝感、天门、咸宁、黄石、黄冈、襄阳、荆门等8个城市,主动对接从武汉外迁的高校。随着武汉高校外迁办学,武汉城市圈其余8市的高校数量翻番,城市圈高教实力稳步增强,更趋均衡。

3

湖北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优化,将加速推进。

《规划》提出,将优化提升武汉城市圈高等教育,巩固武汉市全国科教中心地位,在武汉长江新区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大学城,推进圈内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培育提升“宜荆荆恩”“襄十随神”高等教育南北两翼,支持域内高校提升办学实力。支持襄阳市、宜昌市引进国际国内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创新研究院,组建“两翼”高校合作联盟。

这段“布局调优”规划信息量较大,主要有三层意思。

一是要继续做强武汉科教实力,建设长江新区大学城。根据已知信息来看,长江新区在积极对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科院计算所、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争取引进布局大科学装置、重大创新平台等资源,探索推进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协同联动。此外,武汉多所211大学也曾洽谈入驻合作事宜。

这一地5所大学迎来新校区(又一所大学外迁)(3)

武汉大学新两院落户武汉经开区。

还要看到,武汉市内多个区域也在积极吸引高教资源,武汉临空港经开区进行有益的探索,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安排本部师生整体入驻国家网安基地网络安全学院。武汉经开区、青山区、新洲区等也在探索产教融合,寻求引入更多高校的新校区、科研院所等。

二是推进武汉城市圈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当前,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推动武汉部分高校外迁,包括到周边城市建设新校区,或者直接整体搬迁。比如,华中师范大学梁子湖校区项目正在推进。梁子湖校区建成后,华中师范大学将拥有两个校区,位于武汉的桂子山校区将偏重于以学科前沿为导向,以占领学术制高点为目标。梁子湖校区则侧重于以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这一地5所大学迎来新校区(又一所大学外迁)(4)

武汉理工大学襄阳校区效果图。

三是培育提升高等教育南北“两翼”的综合实力。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外迁襄阳,在襄阳建设新校区,给当地送去了优质高教资源,为“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比如,武汉理工大学襄阳校区将建设新材料、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机电与先进制造等7个科教融合中心,为襄阳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汽车、化工等支柱产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支撑。

宜昌也将高标准规划建设宜昌科教城。规划提到,将推动华中科技大学校地联合创新中心等项目落地,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创新型企业等优质科技资源在科教城建设“飞地”研究院、研究生院、产学研合作基地、科技园区等,深入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

综合来看,武汉高教资源向武汉城市圈外迁、向“两翼”转移,将成为发展趋势,并将加速推进。这既是湖北区域发展布局的内在要求,也是武汉高校实现价值追求和实力跃升的必然选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