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原来叫什么名字(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义桅: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原来叫什么名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类命运共同体原来叫什么名字(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原来叫什么名字

王义桅: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来源:综合自微信公众号个个担当和《 中华读书报 》( 2022年05月25日 19 版)

微信平台编辑:周悦

“名刊·名师·名家与一线教师面对面”

(第7期)交流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2年6月2日晚,由天津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验室(天津师范大学)与学院研究团队共同举办的“名刊·名师·名家与一线教师面对面”(第七期)交流研讨会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王义桅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本次会议,魏进平研究员主持会议,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及魏进平研究员领衔的“社会责任教育与社会思想动态调查研究团队”的校外部分成员等近300人参与会议。

王义桅教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题作报告。王教授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六大典型问题作为引子,从“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为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到“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强调了在两个大局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中国和世界的重大意义。

王义桅教授强调,用大历史观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侧重从回顾世界不同国家文化中所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分别从“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概念出发,以说文解字的方式深刻解读了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关于为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王教授从中国之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什么?时代之问:世界怎么啦,我们怎么办?人类之问:人间正道,人类进步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针对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王教授从观念、平台、机制、路径四个视角出发,提出建议: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来消除和平赤字,以一带一路的平台来消除发展赤字,以全球治理的机制来消除治理赤字,以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路径来消除信任赤字,进而逐步更好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义桅教授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和世界如何相处的相处之道,是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是人间正道。同时,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并不是定型不变的,还需要一起去完善它、深化它,甚至进一步将其理论化。王教授向与会师生分享了他的研究感悟,认为生活和学问都是源于感恩和热爱:要永远保持感恩的心,深怀热爱的情怀,方能行稳致远。

讲座最后,魏进平研究员总结分享了感受:王教授结合多年的研究实践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建”为题,专门为我们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整个报告视野宏阔、站位前沿,抽丝剥茧、解疑释惑,古今中外、金句不断,道理学理哲理兼具,政治性与系统性融通,讲得准、讲得深、讲得透、讲得活。他表示,王教授在报告中解码了“大学问”研究之道,那就是教学、研究要有情怀、有境界、充满热爱,要坚持问题导向、运用科学思维,要对不同学科充满敬畏、友善与融通。其他与会师生同样表示受益匪浅。

嘉宾相关著作

《时代之问,中国之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王义桅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9月,68.00元

人类命运共同体自提出以来,便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多次被写进联合国文件。它不仅是我们党的重要思想,也是当今世界处理国际关系、推进全球治理的重要理念。王义桅教授的《时代之问,中国之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书,可以说是应时应势而生。

该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理、哲理、道理进行了多学科分析,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有很好的理念与思路。当前的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被人轻视的国家,我们不仅有国际地位,还要对世界的问题做回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中国对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的回答。该书围绕“时代之问、中国之答”来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个理念与思路别出心裁。

第二,有很值得思考的叙述逻辑。该书从时间维度的“天涯共此时”讲起,继而谈到空间维度的“天涯咫尺”和自身维度的“天下大同”,这样的叙述逻辑对深入理解的思想,理解今天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以及我国的整体战略具有启发意义。

第三,有很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也是本书最鲜明的一点。本书开篇即从道统、学统、政统展开论述,并从人类文化讲起,最后回归到21世纪张载命题,践行了古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本书把“时代之问”置于新时代层面分析,面对如此大的时间跨度,通过文化概念将其贯穿起来,用以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学理、哲理、道理的有机统一。

自“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理论研究的一个课题之日起,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产主义的关系”就被许多学者注意。《时代之问,中国之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书明确指出当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十大误解,第一大误解就是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共产主义”。这是应当肯定的。

关于共同体理论,从亚里士多德那时就已经提出。马克思曾经批判过资本主义是虚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在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后建立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真正的共同体。我们现在所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运”,在英文中是“共享未来”的意思。于是,有些朋友就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显然,这样的理解会让人们误解我们现在就要在全世界推行共产主义。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从不讳言我们的崇高理想和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共产主义,但是,我们今天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用共产主义去取代资本主义,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和合与共、共享未来。因此,我们不能望文生义,而要实事求是地给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更合适的界定。

值得肯定的是,书中对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也很有见解,指出:“马克思描绘的自由人联合体是超越工业经济时代人的异化而设想的概念。今天,工业经济依然存在,数字经济正在全面崛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描绘了数字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催生的思维理念。”“在迈向数字文明时代的进程中,随着‘互联网 ’‘大数据 ’乃至‘人工智能(AI) ’大行其道,如同架起了一座可以畅通于任何行业的桥梁,组织边界、地域边界、技术边界、行业边界日益模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跨界融合共同体。”也就是说,方兴未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正在证明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的预见和设想。

书中既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描绘了数字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催生的思维理念,又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共产主义是“误解”,如果把这两个观点联系起来,也许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以数字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基础朝着“自由人联合体”的方向推进。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图景进行这样的思考,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会后反响

澳门理工大学一名教授表示,感谢王教授抽丝剥茧从历史文化、政治、语言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这对于我们后辈的思想建设和对人生价值、社会使命的理解有着非常好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天津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验室(天津师范大学)是天津市2019年11月设立的首批社科实验室中唯一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社科实验室,是我院重点建设的市级科研平台。实验室旨在满足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需要,聚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这一学科前沿领域,设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学校师生思想与行为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舆情监测”等研究方向。

“名刊·名师·名家与一线教师面对面”栏目是天津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验室(天津师范大学)聚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这一学科前沿领域,持续开展“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监测与评价”、“新时代大中小幼责任教育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本硕博一体化热点问题面对面”等研究课题和实践项目基础上的新探索,未来将持续致力于满足大数据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的需要。栏目先后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中国青年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青年学报》的嘉宾与国家教学名师、湖南大学柳礼泉教授,我国首部责任研究专著作者、皖西学院程东峰教授同参会师生进行分享交流。本期由中国人民大学王义桅教授延续学术交流研讨之路,继续为与会师生带来一场精神盛宴。今后,栏目将持续聚力于搭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师生与名刊、名师、名家的交流平台,不断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

嘉宾介绍

王义桅,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当代政党平台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围绕“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出版专著30余部,主编“中国北约研究丛书”(10卷本)、《全球视野下的中欧关系》。在《中国社会科学》、《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学院年刊》等20多个国家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在《求是》、《人民日报》、《欧洲的世界》等国内外媒体发表时评1100余篇,接受新华社、中国广播电视总台(CCTV, CGTN, CRI)、BBC、CNN等国内外媒体采访万余次,即将出版《外交思想引领一带一路建设》、《世俗文明的终极关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一带一路的政治经济学》、《以人为本的全球化》。

王教授还承担着大量研究任务和社会活动,是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研究员、主任,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教育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政治学会理事兼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察哈尔学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第十届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理事、中国欧洲学会理事,中国欧盟协会第四届理事,尼山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土耳其TRT世界论坛顾问。

会后感想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1级思政学科博士研究生冉莹雪

王义桅教授通过why、whether、when、which、where和how六大提问引出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办这三大核心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之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推进至关重要,特别是从这一时代之问中需要深入反思和挖掘每个人乃至所有人扛在肩上的责任,需要人类作出正确的选择。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因而,我们应以小我洞见大我,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驱动,充分发挥人人负责、个个担当的责任与使命共筑人类家园;以中国声音中国方案指引人间正道,带领全人类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0级思政学科硕士研究生李敏

非常感谢老师使我们有机会参加了这次的“名刊·名师·名家与一线教师面对面”,王义桅教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问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我们讲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建?从中可以了解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儒家的“共生”体现了人与人是关系共同体,“共天”体现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等。在今天人类面对着众多纷扰不知何去何从的历史当口,也唯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要从观念、平台、机制以及由内而外由近而远由表及里的路径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国不安,举世皆危。”王义桅教授的思考让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几个字有了更深的体会,在全球紧密相连的世界里,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衰俱衰,谁也无法独善其身。也是在这全球抗疫的历史时刻,我们要以共生共荣的理念替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手挽手走出黑夜,迎来曙光。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1级思政学科硕士研究生刘恒泽

王义桅教授的讲座令我获益匪浅。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高瞻远瞩,站在全球人类可持续发展高度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像王义桅教授所讲的那样,世界人民要“和合共生”,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驱动,以一带一路为问题导向,认同全人类共同价值,合作应对全球挑战,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肩负起“我将无我、不负人类”的责任。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1级思政学科硕士研究生付波丽

王义桅教授的本次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知识,让我受益匪浅。整场报告视野广阔、脉络清晰、旁征博引、生动具体、信息量大,讲深讲透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新时代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系统回答了以怎样的理念建设一个怎样的世界的重大问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国际视野和世界关怀。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1级思政学科硕士研究生张朱颖

作为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专家,王义桅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立意高远,让我深受启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其中深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1级思政学科硕士研究生苏娜

王教授的整场讲座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中国故事,有国际视野,使我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了王教授强大的知识体系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其中王教授讲到为什么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时提到了中美关系,并对“共存”、“共生”两个词语、两个境界通过古今中外的举例说明生动阐述了其概念及辩证关系,让我对中美关系甚至是国际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领悟到“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这一论断背后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格局”。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要时刻谨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树立远大理想,与时代同行,肩负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青春责任!

整场交流研讨会气氛热烈、生动活泼,参会师生均表示受益匪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数字经济智库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为了更好的服务数字中国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数字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交流、实践交流。来自中国数字经济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成立了数字经济智库,为数字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担任名誉院长,知名青年学者黄日涵、储殷等领衔。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是数字经济智库旗下的专门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