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自己微整形之路(这场老小区的微整形)

2018-07-10 14:36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黄莺 通讯员 丁末

记录自己微整形之路(这场老小区的微整形)(1)

杭州的老小区,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我们身处其中也许习以为常。

但是最近,杭州市中心的老小区米市巷街道大塘新村也想做个“微整形”,让老小区也能有新功能。

到底整哪里、怎么整、整出来会有什么样的改变?今天都不知道。

那么,今天(7月9日)能知道什么?答:为什么做要这么做,以及谁来做。

这场名为“米市·家”社区“微”更新的活动,由拱墅区米市巷街道和安道设计共同完成,预计总共一个月的时间。

为什么这么做,说起来其实挺简单。老小区因为是上世纪80年代的“底子”,在普通人看来似乎就是那个样子,至少钱报记者去大塘新村转了一圈,觉得没啥可改——总不可能加个游泳池,或者再多点绿化吧,但是在设计眼中似乎处处有“希望”,于是想要让老小区的居民生活得更舒适的米市巷街道,和为设计系的应届毕业生开设公益夏令营的安道设计,决定一起来做个关于老小区改造的“小实验”,于是就有了这场名为“米市·家”社区“微”更新的活动。

如何理解杭州老小区的首次微更新设计活动?记者也梳理了一些问题和期盼,一起请主办的双方来回答一下。

记录自己微整形之路(这场老小区的微整形)(2)

问题一:什么是“微更新”?

其实在这里,如何理解“微”更新,要把重点放在“微”字上。

安道设计的一位设计师,这样介绍对于“微”的理解,先必须强调一下,千万不要想象成能拥有和“梦想改造家”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举个例子,老小区的楼和楼道,其实都很相像,如果不看门牌,是不是很难区分,到底7幢和17幢有什么不同。”老人们会不会找不到自己的家,如果有朋友来,怎么让同样看不到门牌的老人们可以快速按照描述找到“正确”的门牌?这位设计师这样用“微”更新解决问题,“可以在不同的楼之前作出一点点不同的造型,然后让每个楼道拥有不同的颜色,这样老人们就可以记住自己居住的楼梯,并且清晰地描述他们。”

记录自己微整形之路(这场老小区的微整形)(3)

问题二:老小区,还有“微”更新的潜力吗?

杭州的老小区,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城中,采荷景芳朝晖古荡和睦,是不是说起来都和大塘新村有张相似的脸?

如果只是花“微微的钱”,哪里还能变?好吧,说不能变的,都是和小记这样,设计圈外行。

其实,为了更好的完成这杭州老小区的首次“微”更新,安道设计早就派出过资深的设计总监们,悄悄去大塘新村踩过点,还留下了不少影像,觉得可以改造,比如树荫下的环形石头座位,比如已经废弃的保安亭,比如突兀的(司空见惯的)晾衣杆,比如贴满广告的电力或者是网线的箱子,比如老底子自行车库的斑驳墙面,比如美丽度不够的小区入口出的通知栏……

专业人士镜头里,还是有不少地方可以改▼

记录自己微整形之路(这场老小区的微整形)(4)

问题三:“微”更新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在设计师的心里,这些地方都可以再利用,不仅能更美,而且能让小区的居民把这些地方用起来,并且能在这里让业主们一起交流,“用微小的改变,想撬动的社区的精神,比如最终能实现,让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能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社区,想办法让社区变得更好。”安道设计的总经理曹宇英说,为了测试这样的小目标能不能实现,他还专门在自己小区里做了个小实验,“我拿着自己家种的一些花花草草,到小区草坪上,一块有点踩秃了的地方种植,没过十分钟就有人来问我,你为什么在这里种花草,花草是哪里来的呀。然后周边人越聚越多,大家开始发表意见,比如你这样的挖土方法不对,我来教你;或者是我帮你挖挖看。到了那天下午,我已经种好了一些植物后,就有人也来参与了,他们的问题就变成了,我家绣球好像也可以种这里的,我明天带来种,或者是这样种种挺好看的,以后浇水我包了。”曹宇英说,这样的小实验让他很感动,也证明了一点,在老小区里,只要有人先动一点点,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未来就会自己动手,让社区更美好。

问题四:“微”更新首站,为什么选大塘新村呢?

当然不仅因为它就在市中心,大塘新村就在新华园和武林壹号两个现代化的高端小区之间,对比鲜明;而大塘新村临近运河,出门就有运河游步道,有很好的地理条件;还有着老小区积淀的人文优势,比如这里有着杭州市剪纸非遗传承人刘爱奋;同时,大塘新村也是个老龄化的老小区,老年人口接近30%,而老小区如何能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也是这些95后的年轻人们面临的挑战。

记录自己微整形之路(这场老小区的微整形)(5)

问题五:操刀设计的95后同学们怎么看杭州老小区的?

安道设计的多位总监带队把关最终的设计稿,但是到底改哪里,怎么设计,解决方案的提出者是第七届安道公益夏令营的同学们,这50多位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和香港,从即将读大四的本科生一直到硕士生都有,大部分都是活力闪耀的95后。

问问这些95后年轻人,对杭州的老小区是怎么看的,而他们所担心的“设计难点”在哪里。

“我从小生活在重庆,很多老小区都是依山而建的,所以看杭州的老小区觉得很规整,很平面。”从浙江农林大学毕业的王冰意这样说。

而从小生活在香港,如今在中国美术学院读书的胡广艺,看着大塘新村这样的老小区,也有自己的困惑,他说:“为什么很多健身器材都是很突然地出现在一块绿地里的,看起来不乱吗?”胡广艺告诉记者:“香港的老小区,一般功能性区分都很强,一个区一个区是划分好的,健身区就是健身区,谈话的地方就是用来谈话的,虽然它们统一都被称为休闲区。”

相比较这样的地域差异给这些年轻小伙子带来的压力,他们更担心的是“年龄”差带来对于生活需求的不同理解。

比如,王冰意就说:“不知道住在这样的老小区老人们的需求在哪里。”

从中国台湾东海大学来参与这次活动的陈庭廉,担心的也是95后能不能很好地用设计来表达老人们的需求,“担心没办法很好地理解他们的诉求,也担心老人家会不理解我们的设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