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北大留守女生学考古(父亲只看过她4次)

作为一个中年老母亲,看到这种消息实在是非常地酸:今年湖南有个名叫钟芳蓉的小姑娘高考文科676分,名列全省第四。

采访北大留守女生学考古(父亲只看过她4次)(1)

分数本身没什么可酸的,那么多高考状元都酸不过来呢。问题是这个妹子是个留守儿童,她爹接受采访的时候,高兴地语无伦次,说:女儿从六年级开始住校,到现在他只去看过3、4次。

采访北大留守女生学考古(父亲只看过她4次)(2)

采访北大留守女生学考古(父亲只看过她4次)(3)

女孩的妈妈没露面,听爸爸的意思,女儿长那么大,他们夫妻可能就带过1年,1岁以后扔给爷爷奶奶,6年级后就去学校寄宿了。

这是什么神仙孩子,又是什么神仙父母,孩子是充话费送的吧?

上一对头这么铁,娃还有大出息的父母还是白素贞和许仙。

采访北大留守女生学考古(父亲只看过她4次)(4)

同样是养孩子,怎么别人上手就是天胡,什么心都不用操,咱只能瞅着一手小碎牌左拼右凑,争取打得漂亮一点呢?(扎心,原来爹妈打着麻将,娃就上了清华北大的梗,是真的。)

钟姑娘一直就喜欢历史和考古,生平最佩服的人就是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樊锦诗教授,因此她报了北大考古系。

采访北大留守女生学考古(父亲只看过她4次)(5)

于是乎,网友的羡慕和赞扬就渐渐变了调。

有人质疑“她的选择正确吗?”(喂,作为历史大号,问人家进考古专业正不正确,我看你有点政治不正确呀。)

采访北大留守女生学考古(父亲只看过她4次)(6)

还有网友说,钟芳蓉是被招生办忽悠去学考古的。

采访北大留守女生学考古(父亲只看过她4次)(7)

网友大概意思是钟姑娘成绩那么好,为什么不去报北大光华学经管,或者报个元培呢?

目测女孩的家境很一般,父母在外打工,都舍不得每年回来看看。而考古系实在是一个性价比很低的专业。哪怕当到教授,也就那样,偶尔别人出个几千让鉴定个花瓶不得了了。同年龄的其他系的教授们,早就已经自己开公司或者挂名开公司,躺赚了。

为了一个梦想,放弃富贵荣华,前程似锦,以及带领家庭走向辉煌的可能,是否值得?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穷人家的孩子该不该追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高考填志愿的第一参考坐标就是毕业以后就业形势如何。简而言之一句话:什么专业更赚钱?

每年计算机、金融、外贸这些离钱近的专业分数线都高于同校其他专业一大截。再不然就是图安稳的专业,比如师范、法律之类的除非主动辞职,不然很难下岗的专业。

难道真的人人都想当程序员,个个都稀罕成为基金经理?

未必。

中国人已经渐渐地失去了理想,就连17、8岁正当热血的青年人,大部分也失了那份锐气和朝气。

偶尔有个别抱着理想不撒手的孩子,拿着可以进热门专业的分,非要奔冷门的专业去,七大姑八大姨也能劝到你怀疑人生。

什么“你吃过的饭还没我吃过的盐多啦”,“年轻人不懂事,将来有你后悔的时候”,“理想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

好不容易钟姑娘作为留守儿童,父母亲人不好意思说三道四,网友又一拥而上,扮演起苦口婆心的角色了。

这事儿咱们从两个层面掰扯一下道理。

宏观层面上,这个世界能前进,其实是被少数理想主义者推动的。

科学家、程序员多得满坑满谷,可埃隆·马斯克只有一个。当年他做梦要移民火星的时候,遭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热情嘲讽,结果这家伙还是捣鼓出了Space X,专门研究怎么把各种东西送上天。

金融危机那几年,受Space X拖累,马斯克差一点破产,天天借钱度日,连自己住的房租都得找人借。换了一般人老早把这累赘玩意给弃了,好歹还有特斯拉呢。

采访北大留守女生学考古(父亲只看过她4次)(8)

马斯克为啥能坚持下来?还不就是因为“上天”是他的梦想。虽然现在看来Space X前途无量,但若当初换了任何一个现实点的家伙来经营,Space X一定早就不在人间了。

同样的,苹果如果不是乔布斯,也绝不可能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乔帮主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从他走后,苹果手机就彻底失去了想象力,钻进更大、更薄的死胡同里出不来了。

乔布斯后,苹果再无“惊艳”二字。

世界之所以能变得更美好,正是因为有这些理想主义者。他们有的凭着理想发了大财,有的像钱学森一样甘守清贫,但他们都未变过初心。

一个没有理想,只有现实的社会是无趣、无聊、不值得期待的。

微观层面上,也应该支持孩子实现理想。

有人说,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就不会劝他遵从本心了。

(首先如果我有个娃,不用管就上了北大,做梦也笑醒,更不用说劝她改志愿了。人家凭自己本事上的北大,就算是父母,又有什么资格置喙?)

我们来讨论一下普遍情况,比方说孩子本来可以读计算机系,却偏偏喜欢生物。或者明明喜欢文科,却逼着他学理。这个时候父母如果一定强逼着孩子改了志愿,会如何呢?

读不喜欢的专业,就想跟不喜欢的人谈恋爱一样,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包办婚姻都不作兴了,包办专业可还行?

逼着孩子读下去,只会让他越读越痛苦,越读越后悔,就算真的读出来找了高薪的工作,他也会始终觉得意难平,好像这辈子没有为自己活过一样。

因为父母的希望读了不喜欢的专业,读着读着又半道转去做喜欢的事的大有人在。

比方说罗大佑出身于一个医学世家,拗不过父亲读了医。他都已经读到毕业,去医院上班了,想想不甘心还是辞职做音乐了。

然而中途变向毕竟是有成本的,为人父母又何必去做孩子的绊脚石呢?

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追逐理想最多固守清贫,饿是饿不死的。无论是从小我还是大我层面考虑,我们都应该对理想主义的孩子多一些宽容。

最后来讲一讲留守女孩钟芳蓉的偶像樊锦诗的故事。

40多年前,一个生于北京,长于上海的年轻女孩也像今天的钟芳蓉一样爱上了考古,爱上了敦煌。

采访北大留守女生学考古(父亲只看过她4次)(9)

大西北的环境恶劣加上水土不服,几乎压垮了这个瘦弱单薄的小姑娘。那里到处是黄沙,吹得脸生疼。夜里老鼠打架,吱吱叫着掉到被子上,上个厕所要拿着手电筒走上好远。少女樊锦诗望着月亮,想家想得掉眼泪。

可只要一看到石窟里的壁画,她就忘记了一切,甘之如饴。

她这一生没有享过什么福,对丈夫孩子也多有亏欠,可她是“敦煌的女儿”,她把青春献给了所爱,又有什么可后悔的呢?

采访北大留守女生学考古(父亲只看过她4次)(10)

能为理想奋斗一生,就已经堪称美满了。

希望钟芳蓉也能收获一个圆满的人生,也希望中国人,少一点浮躁,对理想主义者多一些宽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