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无题十六首(杜甫立秋后题玄蝉无停号)

《立秋后题》

【唐】杜甫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杜甫无题十六首(杜甫立秋后题玄蝉无停号)(1)

译文

光阴如梭,岁月如流,老了人不相饶;立秋节气昨天夜里刚过。

寒蝉声音凄厉不停哀号;秋天的燕子已经像客人一样准备南归。

一生只愿孤往独来,超脱万物;伤感失意,年龄已经将近半百。

辞官弃职这事还得由人来定;哪有什么事能被功名利禄所牵制?

注释

1. 相饶:饶恕;宽容。日月流迈不相饶,令我愁思怨恨多。出自南北朝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

2.节序:节令,节气;节令的顺序。

3.玄蝉:秋蝉,寒蝉。

4.独往:孤往独来。谓超脱万物,独行己志。

5.惆怅:伤感;愁闷;失意。

6.罢官:辞官弃职,或者是免除官职。

7.由人:可经人力达到或造成。

8.何事:什么事;哪件事。

9.形役:谓为形骸所拘束、役使。犹言被功名利禄所牵制、支配。

杜甫无题十六首(杜甫立秋后题玄蝉无停号)(2)

赏析

杜甫的立秋诗,值得深深细读,其中对于人生道路的抉择,在一个四十八岁的中年人身上,留下了岁月沧桑的痕迹。

杜甫的一生,是追求儒家思想的一生,是积极入世的一生,是心忧黎民的一生,是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一生,然而再坚强的诗人,也有颓废的时候,也有心灰意冷的时候,也有容我休息一下的时候。面对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烽烟岁月,诗人也会身心俱疲,倍感郁闷,从而萌生了消极避世的念头。

这一首立秋诗,无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杜甫,一个平凡的杜甫,一个真实的杜甫。年近半百的漫漫人生路上,诗人得到了什么,除了一介小官司功之外,还有生计之无法谋划,战事之纷扰,危险之来临,朝廷之腐败,上级之不信,前途之渺茫,家人之挨饿,身体之糟糕等等,失望、忧愁、烦闷、灰心、无助、无奈等情绪,都让杜甫的这个“立秋”变得特别不同。

首句,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即运用了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里的诗句:日月流迈不相饶,令我愁思怨恨多。虽然杜甫没有直接讲愁思怨恨,但显然我们已经感受到日月不相饶背后透出的一份辛酸与无奈。

48岁,人生还能迎来多少个秋天。立秋节气又已过去一个。新的秋天又来临了。江淹诗:“凄凄节序高。”面对时序的变化,除了年岁上的增加,于其他方面却徒劳无获。这样的人生困境引发的悲秋,为下文引出动物的节气感应埋下伏笔。

杜甫无题十六首(杜甫立秋后题玄蝉无停号)(3)

颔联,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看看天地阴阳变化,悄然而至的是大地生灵的应节感应。玄蝉,即寒蝉。寒蝉在立秋后,抓紧最后的机会求偶,如果求不到,只能孤零零地等待死亡来临。它们的叫声里,透着一种绝望与忧伤,显得凄厉异常,所以杜甫描述它的声音用的是“哀号”。秋燕,这句写得太绝了。秋天到了,大雁和燕子都要南归了,所以杜甫说它如同做客的人,是要离开此地了。秋燕像客人,杜甫在华州为官,何尝不像客人,终究也要离开此地,暗示着“罢官”的心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秋燕的客愁,也是诗人的客愁,没有归属感,成就感的工作,谁还干得下去呢。

颈联,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这一句化用了庄子的话:“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地、细万物而独往也。”写出了杜甫对于庄子“逍遥游”的人生向往。

诗人一生何尝愿意独来独往,不过是生在乱世,郁郁不得志而已。他这里表达他的人生愿望是:超脱万物,独行己志。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独来独往的愿望,是因为“惆怅年半百”。回首一生,不过“惆怅”二字。年近半百,什么事也没干成,还不如及时退隐,找个安静地方避世,做个像陶渊明一样的隐者。

这一联,对仗不工整,可以感觉到诗人明显不按照格律来写了。整首诗也就随了拟古的调子,跟着心情走了。

年近半百,下决心辞职其实是很无奈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谨慎勤勉,一向稳重的杜甫,竟然也生出了李白超脱的心境来,足以说明当时的官场多么腐败不堪,令诗人多么失望。面对年老家庭压力,是什么给了杜甫辞职的勇气?我想大概是官场的腐朽压迫,灵魂的自由召唤使然。

最后,诗人终于运用了陶渊明的诗句: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表达了对于陶渊明隐居山林的向往。没有什么可以困扰我心灵的自由,我就要回归自然的怀抱,做一个天地间的隐者了。

事实证明,杜甫的心永远不属于道家田园,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让他一颗火热的心永远平息不下来。他之后在陇右,用诗意忧愤的语句,将人世间遭遇的悲愤苦难都记载下来,成为那个特殊时代的一部“诗史”,折射出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爱与恨。

立秋后的杜甫,是萧瑟的,是失意的,是孤独的……但愿我们能活在一个温暖的秋天里,没有忧伤。

作者简介:严勇,文学硕士,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现任泰州晚报副刊编辑,《稻河》编辑。已出版散文集《读书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随笔集《风韵泰州》。公开发表文章三百余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