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岩下石头古村落(江华石下古村落)

石下古村:敬义堂·栢府·丰登庙

◇张华兵

湖南省岩下石头古村落(江华石下古村落)(1)

石下古村全景。李忠林摄

从江华县城沱江镇沿潇贺古道南行约6公里,有一座居住着清一色欧阳姓氏的古村落——大路铺镇石下村。村西侧有观音山、凤凰山南北相对,东侧是潇水河的支流西河,形成“前有照,后有靠”的宜居地理格局。据《欧阳氏家谱》记载,石下开基始祖为南宋年间欧阳斌公(1126-1173),才识聪明,性好山水,偶到此地见“五星环绕”,是个居家的好地方。于是从永明县任家岭(现江永县黄甲岭)“敬义堂”欧阳氏家族分支,携家眷迁来此地建居。因村后石山像凤形,曾名凤山村,又因居石山下,得名石下村。欧阳氏经800多年繁衍,至今发展成为一个1500多人的村庄,并逐渐分枝到本县附近小麦塘、花地湾、香山营、田冲口、下军田、万石洞、小洛坪等村,远至本省宁远、广西富川、灌阳等地,成为远近一大家族。

经过200多年发展后,到明朝初年,石下欧阳家族出了一个人物——欧阳志(1378-1458,家谱记载为欧阳德志),学而优则仕,在42岁那年授“南京行在都察院江西道监察御史”一职。明代以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都御史地位崇高,专职负责纠察、弹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直接向皇帝负责。按当时的规定,御史必从进士及监生中有学识并通达治体者选任,一般年龄在30-50岁之间,太年轻则缺乏办事经验,年龄过大则没有朝气。欧阳志时为全国十三道监察御史之一,地位显赫,族人引以为傲。至今村里存留有其故居“栢府堂”(栢府为御史府的别称),府内悬挂的“栢府”匾额,为当时欧阳志的同僚兼同乡、京都道监察御史杨继武所题,府前一对造型拙朴威武的石鼓石狮也为明朝遗物,前些年牌匾和石狮被人移走,不知所踪。栢府堂几经重修,现规模犹存,有上堂屋、下堂屋、天井、厢房,2011年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南省岩下石头古村落(江华石下古村落)(2)

栢府堂。李忠林摄

据现居西安的欧阳文诗和现居北京的欧阳华两位八旬老人回忆,栢府堂过去是村民年节欢聚、清明聚会、团拜祭祖的公共活动场所,上堂屋横梁两边匾牌林立,十分壮观。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曾长期作为村小学使用,他们初级小学时代(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就是在栢府堂度过书的。教室在上堂屋,黑板两边贴着“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个斗大的字,十分显眼。四个年级的学生坐在一起上课,老师给其中的一个年级讲课时,其他年级的学生就复习或做作业。课余他们常骑到堂前石鼓石狮上抚摸拍打,石鼓被摸得光滑锃亮。

栢府堂在古村的南风头,在北风头有一眼明代古井——下马井,泉水旺盛,方井分几格设计,分别供村民常年生活饮水、淘米、洗菜、洗衣用,不得混用,既卫生又适用,村民世代遵循。传说这里曾立有一块“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石碑,古代文武官员,必须在这里下轿下马,步行到栢府堂拜访,显示出这一家族的高贵和威严,这眼井由此而得名。

湖南省岩下石头古村落(江华石下古村落)(3)

石下村古门楼。李忠林摄

村里现保存明清古民居40余座,古门楼3座,古碑刻、石刻4块。整个村落古民居中均有精美的石雕、木雕,其中一座欧阳大屋占地约400平方米,内有后花园、鱼池等设施,从残存格局仍依稀可见曾经的繁华。走在青石板的巷道,抚摸老墙上斑驳的印迹,仿佛在阅读一本发黄的线装书。

除村里现存的欧阳宗祠敬义堂、栢府堂外,北风头凤凰山麓还建有丰登庙一座,为旧时族人敬祖奉神之所,现已荒废。庙内两壁各有一幅漫漶的彩绘壁画,正前方一两米多长的石案是明崇祯十二年(1639)村人所捐,从残败的梁柱上精美的木雕依稀可辨曾经不凡的气度。门楣上石刻“丰登庙”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是一副藏头对联:“丰乐记滁亭,世传六一;登封崇岳庙,岁祝八千。”追溯欧阳家族往昔荣光。上联说的是欧阳族人的骄傲、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贬任滁州太守期间写下《醉翁亭记》及姊妹篇《丰乐亭记》,寄寓“安此丰年之乐,幸生无事之时”的理想。下联说的是欧阳氏为夏禹之后(中岳嵩山所在的登封为大禹故里),春秋时期其后裔分封到乌程(今浙江湖州)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于是以欧阳为姓,家族历史源远流长。石下欧阳家族处江湖之远,世居湘南,耕读传家,建此丰登庙,除承继先贤理想外,更多的应该是寄予对“和气兆升,年岁丰登”的美好期冀吧。

湖南省岩下石头古村落(江华石下古村落)(4)

丰登庙。张华兵摄

(原载2020年5月22日《永州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