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最爱读的10本书(最受清华师生欢迎的书)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2022年4月最受清华师生欢迎的10本书,其中《金花的秘密》、《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生命是什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01 《失落的卫星》

清华大学最爱读的10本书(最受清华师生欢迎的书)(1)

《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刘子超/著,出版品牌:新经典文化

九年间,作家刘子超数次深入亚洲腹地,前往神秘的邻人之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在这片处于世界边缘和大国夹缝间的土地,展开一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寻觅之旅。

刘子超,作家、记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16)。曾任职于《南方人物周刊》《GQ智族》。出版作品《午夜降临前抵达》《沿着季风的方向》。曾获“书店文学奖·年度旅行写作奖”。另译有《惊异之城》《流动的盛宴》《漫长的告别》等。2018年,中亚作品入选单向街“水手计划”项目;2019年,《乌兹别克斯坦:寻找中亚的失落之心》长文被译成英文,获评全球“真实故事奖”(True Story Award)特别关注作品。

有了刘子超这本书,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近代以来琳琅满目的中亚旅行文学中,终于有了笫一部高质量的原创中文作品。宽广的接触面,鲜活的时代感,颇有时间深度的历史思考,加上淡定得有点舞台感的冷静叙述,几乎各个方面都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我特别喜欢的段落,是作者偏离旅游热点深入街巷所看到的真实生活,所接触的那些和你我一样的中亚人民。

——罗新,北京大学教授

02 《我的阿勒泰》

清华大学最爱读的10本书(最受清华师生欢迎的书)(2)

《我的阿勒泰》,李娟/著,花城出版社

全书分为两辑。第一辑记忆之中(2007-2009),记录了在喀吾图和阿克哈拉村细碎坚忍的生活画面;第二辑角落之中(2002-2006),原生态书写了李娟和母亲及高龄的外婆随牧民迁徙、流动的日常:开杂货铺,当小裁缝,帮往来的牧民车衣裙,去大山深处采野生木耳;春天沙依恒布拉克草原上鼓胀的帐篷,夏季牧场上喧嚣盛大的阿肯弹唱会,入冬后瓷实的迢迢雪路……戈壁、草原、森林、雪山、骏马和牧人,细腻明亮的文字展现了游牧民族在边地深远丰富的生存景观。

李娟,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成长时期辗转于四川新疆两地,有过一段阿勒泰牧场上的生活经历。出版有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记一忘三二》等,长篇散文《冬牧场》、《羊道》三部曲、《遥远的向日葵地》,诗集《火车快开》。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天山文艺奖”“朱自清散文奖”等。其中,《遥远的向日葵地》获2017年度“中国好书”等奖项。

03 《金花的秘密》

清华大学最爱读的10本书(最受清华师生欢迎的书)(3)

《金花的秘密:中国的生命之书》,[瑞士]荣格、[德]卫礼贤/著,张卜天/译,商务印书馆

《太乙金华宗旨》相传为吕洞宾所著。20世纪20年代,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将此书译成德文,并邀请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撰写了长篇评述。1929年,两人合作完成的《太乙金华宗旨》德文译注本出版,题为《金花的秘密——中国的生命之书》,后被译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日文、朝文等多种文字,是东西方思想深度碰撞的经典著作。本书根据德文原文译出。

如荣格所说,中国用朴素的语言揭示出深刻的真理,带来了金花的优雅芬芳,使西方人对于生命和道有了新的感受。

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德国著名汉学家,1873年10月10日出生于斯图加特。翻译出版了《老子》、《庄子》和《列子》等道家著作,并著有《实用中国常识》、《老子与道教》、《中国的精神》、《中国文化史》、《东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变迁》、《中国哲学》等。

荣格(Carl Gustav Jung),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的主要代表。主要著作《无意识心理学》、《心理学型态》、《集体无意识原型》、《心理学与文学》等。提出“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

译者张卜天,现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04 《技术与文明》

清华大学最爱读的10本书(最受清华师生欢迎的书)(4)

《技术与文明:我们的时代和未来》,张笑宇/著,出版品牌:一页(Folio)

我们总是过分强调精神与观念的伟大,却忽视技术对人类这一物种根本性的塑造能力。技术如同一道地平线,每增高一分,人类文明的图景就被改变一分;如今,技术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从未想象过的运行规模和层面,世界正在发生缓慢而坚定的转变,无论是古代的伟大思想家,还是近代的启蒙运动先驱者,从未有人明确告诉我们该如何组织社会,如何与技术的力量共存,一切只能由我们自己摸索。作者积十数年之功,依凭规模庞大的知识基座,以技术发生为经线、人类攀爬技术天梯为纬线,导演了一场文明演进的大戏。

张笑宇,山东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攻读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研究员等。

05 《我的二本学生》

清华大学最爱读的10本书(最受清华师生欢迎的书)(5)

《我的二本学生》,黄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黄灯在一所二本院校从教,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使她成为这群学生成长变化的见证者。《我的二本学生》相当于她的教学札记,这里面有她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分享,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也有两届班主任工作的总结思考,更有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在这些极为细致和具体的生命切片中,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二本学生,而是八五后、九零后这一批年轻人,他们所有人。

黄灯,2016年,发表《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一文;2017年出版《大地上的亲人》。

06 《西南联大求学日记》

清华大学最爱读的10本书(最受清华师生欢迎的书)(6)

《西南联大求学日记》,许渊冲/著,中译出版社

这本书是许渊冲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求学期间(1938-1943)所写的日记,记述了他早年从师问道、读书交友乃至思想成长的轨迹,也是唯一公开发表的西南联大学生日记,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许渊冲,当代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毕生致力于中西文化互译工作,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主译一百余部。199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提名。201年被国际译联授予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07 《游画世界》

清华大学最爱读的10本书(最受清华师生欢迎的书)(7)

《游画世界》,吴冠英/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分为旅途、景致、闲情三个篇章,展示了中国当代著名插图、连环画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吴冠英先生珍藏的速写作品300多幅,并配有先生的创作心得与人生感悟。画作精美、文字质朴,呈现了艺术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吴冠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设计者之一,北京2008年残奥会吉祥物“福牛”设计者;2011年、2013年、2015年生肖邮票设计者,拜年系列邮票设计者。为“学在清华·真人图书馆”第55期活动主讲嘉宾。

【直播回放】“学在清华·真人图书馆”第55期| 吴冠英:艺术视野下的人生和世界观

https://www.xuetangx.com/live/XZQHZRTSG55/XZQHZRTSG55/12156143/20698884?channel=i.area.recent_search

08 《江村经济》

清华大学最爱读的10本书(最受清华师生欢迎的书)(8)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著,商务印书馆

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因此,《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生于江苏吴江,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其所著《江村经济》一书被认为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09 《生命是什么?》

清华大学最爱读的10本书(最受清华师生欢迎的书)(9)

《生命是什么?(外一种:心灵与物质)》[奥]薛定谔/著,张卜天/译,商务印书馆

本书包括薛定谔的两篇著名演讲,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生命是什么?》用物理学的观念探讨了生物体遗传现象的本质,对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心灵与物质》结合东西方的古代哲学思想,探讨了意识在生命演化中的位置,以及心灵在道德中的角色。

作者薛定谔,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933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译者张卜天,现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10 《剑桥医学史》

清华大学最爱读的10本书(最受清华师生欢迎的书)(10)

《剑桥医学史》,[英]罗伊·波特/主编,张大庆等/译,译林出版社

这是一部医学史,也是一部疾病史、医院史、外科史、药物史,更是一部医学背后的社会史与思想史。透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展望,《剑桥医学史》探寻医学的本质和价值,召唤医学的人文关怀。

主编罗伊·波特(Roy Porter,1946-2002),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伦敦维尔康医学史研究所医学社会史教授,曾任教于剑桥大学和洛杉矶加州大学。他开创性地将病患置于医学史的重要位置,是医学社会史和医学文化史的先驱。

主译张大庆,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史与医学哲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馆长。研究领域为医学史、医学人文教育。著有《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医学史十五讲》《医学人文学导论》,在《柳叶刀》《历史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