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在拉萨的日子(拉萨日记纪事)

拉萨日记

作者:一山晚啼 字数 3060

20200901 拉萨城关区 多云.22/10度 星期二

夜里一点多忽然醒来,上了个卫生间接着入睡。再醒来是早晨6:53分,屋内仍是麻黑,窗户也不见亮光,天还没有亮吧。

到了八点(这期间在床上写了一篇文),窗外响起电钻声,吵得脑壳似乎都有点疼。忙忙剃须、洗漱好,就出门去。

找到客栈老板,说隔壁装修太吵,帮忙换个房间。老板是一位上海人,三十来岁的男子,微胖,说话声音很轻,并不快,好像总是在思考的样子。让人感到的是一种上海人的精明。他客气的答应了我。既然如此,干嘛不直接给一个安静一点的房间?(没有房,总以为是借口)

怀念在拉萨的日子(拉萨日记纪事)(1)

午后返回客栈,从二楼换到三楼的大床房。习惯大床房,不喜欢标间,这一间一进门感觉就对了。

早上出门时已是近上午九点,阳光早已照耀在拉萨街头。特意去去年来时常去吃的一家陕西面馆,九点半不到,门还没有开,打门脸上的手机,说要到九点半后才过来。我想等,对方告诉我说,至少得等半小时。肚子有些饿了,就说晚点来吃午餐吧。

于是往宗角禄康公园方向去,在路上的一家早餐店吃的早餐。店老板是四川人,一个小伙子在忙碌着,店门口一位年轻女人在那里炸油条。走进去,要了一根油条,一个鸡蛋(都是3元),一碗白粥(5元),一碟咸菜(1元,不要硬币)。后来的旁边桌上,两位当地年轻人模样,点了小笼包等其他,买单时听见是37元。可以看见,在拉萨,有些方面还是比较贵的。

怀念在拉萨的日子(拉萨日记纪事)(2)

怀念在拉萨的日子(拉萨日记纪事)(3)

怀念在拉萨的日子(拉萨日记纪事)(4)

吃了早餐,直接步行到公园。在公园外的林廓北路的人行道上,就听见公园内传来的歌舞声。一种热切的吸引,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又来到熟悉的露天舞场,载歌载舞的场面,仿佛还是昨日的情景。激动地即时的发了个朋友圈。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只要看见他们跳舞的姿态,洋溢的笑容,那一种感染,一定会让你忘记自己。对于我,来拉萨能看一看当地人们的“锅庄”舞,也就知足了。

我一直观赏着的,主要是三个小群体。一个是一对形如姐妹的中年女子,一样的装束,黑色裙衣,米色裙袍,袍的腰际系挂坠饰。戴浅白的帽子。戴口罩,一位看似是妹妹,戴透明的黑纱面罩,若隐若现,另一位戴的是浅白色面罩。尤其是戴透明黑纱面罩的女子的舞姿吸引我的目光。随着响亮的音乐,扬手,扭腰,转身,轻盈而妖娆,妩媚而动人;再一个群体,实则是一位女子,细高的身材,貌似民族大学的学生。穿紧身牛仔裤,半袖蓝色薄毛衣,长卷发,微黄。戴浅白圆边帽,穿白色球鞋。舞蹈动作幅度大且有力,让人感到舒展流畅,散发着年轻人的活力;三一个群体,也是一个人,一个矮小的五十岁上下的男人。他根本不会跳,仿佛是喝醉了,又像是机器人,与其说他是跳舞,不如说是被人赶着在走。动作僵硬,不协调,令人忍俊不禁。于他,在队伍里,也是乐在其中。我在想,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能和他们在这里一起跳舞,那该多好啊。在舞池里跳的每一个人,与在边上观赏的我们,其中的感受想必是不同的吧。如果说幸福,那么跳舞的人,便是幸福的。

11:15分,这边散场了。我却和旁边坐着的一位男子聊起来。他怀里抱着小孩,二十多岁的年纪,与他年龄相仿的一位女子坐在他的身边,家在那曲,一家三口开车来拉萨玩的。小伙子的眼神纯朴,对于我的提问,热情的做答。

“你们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什么?”

他有一点没听明白似的,懵着不知怎样回答。我就说,你们吃的,买衣服这些,钱从哪里来?

他说,“挖虫草。每人一年能挖六七万块钱。”可以看出,他们在经济上并不贫穷。怀里抱的孩子,大概二三岁的样子,对着我笑,并且“伊伊呀呀”地说着什么话似的。

“我们能拍个照吗?”我征求男子的意见。

他听了摇手拒绝了。并把怀里的孩子递给女人来抱。我想,他们是不喜欢拍照的,有他们的忌讳吧。也就没有拍。

怀念在拉萨的日子(拉萨日记纪事)(5)

离开舞场后,别了一家三口,绕布达拉宫转经道走了一圈(30分钟)。尔后回到客栈,换了房后,睡到近五点,起来后去了大昭寺。

八廓街.大兵的小屋

八角街上的人流并不多,并且没有像上次那样见到磕头朝拜者的身影。只有在布达拉宫转经道上有见到。所见多的是,穿着藏服拍写真的男女。

在“玛吉阿米”前坐了一会后,又去了大冰的小屋。

观看了一下藏香的制作现场,在里面的“天堂时光旅行书店”坐了一会,观看了一会。看到一本书,坐下来读了一篇,

“某种程度上,西藏好像一个符号,代表的已经不是一个旅游目的地,而是内心的某一处花园。它完全属于你,不可分享,不可用言语表达。这花园可以是一个地方,一个人,一件事,但总之它是我们在人世间行走的庇护之所,有着微弱的光芒。人们如此选择只因内心感召。”

“几乎每个人对西藏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这个有着归宿意味的地方,其实代表了一种对自己的审视,对过去的审视。”

“去西藏自然不是为了形式上的领略自然风光,这块神奇的土地带来的是心灵的洗涤与触觉的重生。世界之事只不过是浮云,一切归于释然。”

“两船交汇时,对面的船上有人在高歌舞蹈。我们彼此挥手致意,打过照面亦是缘分。那些眼神单纯、不含杂质,每个人都有着平静安祥的神态,对我们这些外人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好奇与羞涩,只是微笑着静静地看着我们。我想,这一刻我已经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西藏。”(《我们始终牵手旅行》左手著)

读了有一种感动,当即涌出热泪。为爱情,为旅行,为在路上,或为不同的生活方式?便喜欢上,决定买下它。

记得去年来时,在这里给朋友寄明信片。一年余后,这里似乎没有变过,还是昨日的样子。有不少年轻人,在那里面闲坐。

走出书店,先进来时大略看的一家饰品店门前的那一只老黄猫,还躺卧在店门口的一张椅子上睡觉。懒洋洋闲适的样子,饰品店的女主人,长长的头发,娇好的面容,站在猫的旁边,一脸微笑。

怀念在拉萨的日子(拉萨日记纪事)(6)

怀念在拉萨的日子(拉萨日记纪事)(7)

怀念在拉萨的日子(拉萨日记纪事)(8)

怀念在拉萨的日子(拉萨日记纪事)(9)

幸福的五口之家

走出八廓街,在回来的路上,即北京中路上,看到这样的一家子。男人约摸三十上下,面容俊朗而黝黑,背上背着小孩,女人背着一只扁长的箩筐,里面装着衣服之类。实际上不是背,而是绳带套在额头上。跟在他们身旁的,是两个儿女,大概六七岁不到。女孩扎两根小辫系在一起,头发微黄,蓬松。看见他们的模样,便想起小时候儿时自己的样子。一家五口,大概是来逛街的。我跟在他们身旁,不远不近的想拍他们一家子的照片,大概是不时回头的男子有所发现,领着妻儿走进了一家店内,把我给“甩”了。一家五口给我的印象,男子总走在前头,可算是一个班的队伍了,不由也羡慕起他们来。

在出来的小巷子内,买了一斤炸土豆片(5元),还不错。大概算是拉萨当地的小吃的一种吧。我在拍照片时,连带老板娘一起拍,她有点不好意思的向我笑着。

所见的当地的男女的印象,在我的脑海里描绘着。女子多盘发,下身穿长袍,系腰。身材偏高,脸形偏长。鼻子挺且长,两颊微凸,有高原阳光照射的痕迹。嘴型也与内地城市人的不同。比如那些穿藏服拍照的男女,一看就知道多不是当地人。而男子,皮肤黝黑,面容俊朗,粗旷朴实。

怀念在拉萨的日子(拉萨日记纪事)(10)

已是下午七点多,天自然还没有黑,大街上人来人往。仍然是去陕西面馆吃的晚餐,小碗绍子面(16元)。

洗澡

回到客栈,洗衣服。先把衣服泡了,把门窗关严,准备好洗浴用品,要换的衣裳,开始洗澡。洗澡好后,穿上衣,吹干头发,洗好衣服,上床躺着休息。

上一次来拉萨,六晚七天,不敢洗澡。这次是第二天的晚上,也算是大胆的超越了一回。在写这篇文时,已是夜十一点左右了,感觉良好。

期间有朋友打电话来,他说拉萨气候可能不太适合我们。大意是说,去拉萨是为了什么?是旅行的浪漫,还是别的?我知道,我们一直在面临着现实与自己的纠结。生活是现实的,要想活出自己,并不是简单的事。

行走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正如《我们始终牵手旅行》中说的,拉萨有归宿的意味。所有的选择,都是我们自己的意愿,活成什么样子,都是选择的结果。如果一生都能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着过一生,我想就算还残有遗憾,也并没有多少后悔的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