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的大学城都有什么学校(冷清的廊坊大学城)

冷清的廊坊大学城:高校陆续迁离,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廊坊的大学城都有什么学校?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廊坊的大学城都有什么学校(冷清的廊坊大学城)

廊坊的大学城都有什么学校

冷清的廊坊大学城:高校陆续迁离

河北廊坊的“东方大学城”创建于1999年,位于京津塘高速公路黄金分割点沿线的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隔30公里与北京相望,东行60公里与天津及渤海为邻,北京938路公交车往返于北京与大学城之间。大学城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腹地,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然而,东方大学城却陷入了高校陆续撤离的尴尬。在京津冀一体化加速的大背景下,东方大学城能否借北京的教育资源外迁而获重生?

冷清的大学城

3月25日,廊坊大学城一期工程北门口的凯旋门外不远处,开观光车的黎明(化名)百无聊赖地等着顾客。观光车是大学城的校内专线车,顾客绝大多数是学生。黎明告诉记者,每个月要上交公司1800元的承包费,剩下1000多元归自己所有。

“2010年之前,每月收入2000多元。”他告诉记者,收入减半的原因是生源减少。

记者看到,原本纯白色的凯旋门在风吹日晒下略显发黄,一栋栋教学楼东西相望,人气最旺的只有食堂。但即便是中午饭点,大学城二期的第八食堂一半座位都是空的。

教育发展大厦斜对面,是一座废弃的三层楼,楼体上窗户全无,楼里臭气熏人。一位路人表示,这里曾是一座超市,由于生源减少,废弃了。

一期的道路平整洁净,但到二期,路上发楼盘小广告的销售人员挥动着手中的传单,追逐着在校园里行驶的私家车。

在旭辉十九城邦售楼处里的区位图上,写着“大学城里的高尔夫庄园”。该楼盘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目前高层的价格是7500~8000元/平方米,别墅单价13000元。“五一后还要涨。”对于涨价原因,这位销售人员介绍,一是京津冀一体化加速的利好,二是楼盘靠近大学城里的高尔夫球场。但多位教育界人士表示,大学城里搞起了房地产,多少有些变味。

大学为何搬离

1999年10月,位于河北廊坊经济开发区的东方大学城开始奠基。时隔一年,在2300亩土地上,57万平方米建筑拔地而起。资料显示,共有近60所院校在东方大学城办过学,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国家法官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累计有超过40万名学生在此学习和生活过,最多时超过20家大学同时在此招生和教育。如今,上述著名院校在东方大学城已不见踪迹。

东方大学城管理委员会网站显示,现在有廊坊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北京城市学院等9家院校在此办学,比起巅峰时数量大幅下滑。

大学为何纷纷搬离?大学城在发展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据知情人士透露,北京财经专修学院2003年搬入大学城,2010年从大学城搬走。该校一位老师说,北京财经专修学院注册地在北京,归属北京民教处评估。北京为规范民办院校,要从多个指标来评估。其中食品卫生和消防安全是属地评估。

“但是在大学城,属于异地办学了,都搞得很别扭。”该老师说。

此外,异地办学费用的增加也是搬离的重要原因。2004年北财招生1600多人,2005年达到了4000人,此后生源大为减少。同时,每天早上5点钟,班车要从北京的三环、四环将老师送往廊坊,中午再送回北京,异地办学的成本大增。

北京25中,是率先进入东方大学城的学校之一。该校一位知情人士表示,1996年,国家出台了一项教育计划,允许以公有制为主体办学的基础之上,一些学校可以探索私立或民办公助的模式。

建校于1864年的北京25中原为收费制的贵族教会学校,在1952年转为公办。由于这一段渊源,1996年4月23日经市教委批准,该校成为北京市和全国第一所由公办学校整体改制为 “民办公助”(即国有民办)的学校,有了招生自主权。

据这位知情人回忆,当时一年学费大概是5000元,“在1996年之后到2000年之间,我们在东城区都是数一数二的。”

随着名气大起来,25中的教室不够用了。2000年,25中选择在大学城里建分校。“大概300亩地,相当于我们现在这个学校的10倍。几年后,北京市生源减少,到了2009年,国家对各校的投入比较充足,25中也就转为公办了。公办机制下,无法支撑有偿租赁模式,又搬回北京了。”

问计大学城突围

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东方大学城能否迎来翻身机会?针对“为缓解北京拥堵,可让部分北京高校外迁”说法,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上世纪末所建的廊坊大学城并不成功,“大学外迁,不像把一棵树刨起来栽到另外一个地方那么简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本科院校本身办学经验就有限,再加上多为非学历的高等教育,最后的空间就会越来越狭窄,这就是导致学校撤离的原因。他认为,不可以行政方式办学校,而要来自学校本身的需求。建校跟工厂不一样,需要投入和培育的过程,大学提供的是好的外部环境、文化环境、人才环境,而不是功利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成刚认为,东方大学城的纠结,在于区域合作并没有打破原来的教育管理体制。跨区域合作和现行的教育体制管理之间的步伐不匹配,是造成大学城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

在成刚看来,由于北京有非常多教育部直属的高校,如果北京的教育资源要转移到河北或者天津,实际上不是北京市政府与两地政府谈,应该是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管理单位和三地谈。

但原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牛凤瑞持乐观态度,他表示,北京未来高等院校的数量和规模扩大,河北有空间,至少将来在增量上可以更多给河北。

人民大学:“搬到通州”说法不准确 实际为拓展新校区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璋表示: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以及对外交往的中心,对高校有天然吸引力:

张璋:因为在中国一个学校的发展其实最主要的不是硬环境,最主要的软环境,尤其是人文历史的环境,政治、文化对外交往,它实际上高校是其中最主要一个部分,所以首都功能区的疏解,不是说要把它的文化和教育的功能疏解出去,它不符合咱们关于不同地区的定位。

细化到微观层面,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交通和交流的便利,也是高校拓展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中戏教师曹家麟说:因老校区过于拥挤,中央戏剧学院2012年10月,正式启动位于昌平的新校区,本科一二年级在新校区上课、三四年级回到市里的老校区,而老师们则根据课程安排往返于两个校区之间:

张璋:觉得不方便的一点,可能就是因为毕竟现在两个校区同时办公,很多的比如像学生处、教务处等等可能就需要两套班子了,这个时候可能说开会或者文件发放或者是发东西的时候,涉及到两个校区可能需要大家互相帮忙带。

如果未来,校区与校区之间跨越了省市,那么,不管是学校还是迁入地来说,将更不会止于交通和硬件方面的筹备那么简单,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宋晓阳对此表示:

宋晓阳:因为一个学校里,你的硬件条件再好,都不如你的软件条件即师资重要性,老师如果不跟着学校走,学校搬走了,这个学校就不是原来的学校了。这就会让老师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我选择一个高校,除了选择这个学校本身,还有就是一个日常生活的便利性,如果确实是我爱好这个专业,我要跟这个大学走,这个学校搬迁到外地之后,除了这些硬件的基础设施,老师肯定会觉得,我从中心城市去了一个边缘城市的话,生活条件如果降低,一定要在薪酬上要给出来要高一点,学校是否能够负担起起?

还有一个问题,老师要搬迁到外面的时候,没有结婚还好,如果结婚的话,考虑到两地分居,还有自己孩子学习的问题,这和跟你建立新校址、你重新再招募老师,和你把老校区的老师集中到一个新地方去上课,这是完全两个概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