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山区农耕工具(鲁西南农耕工具记忆)

作者:管廷军 朗读:梁雅 李民 朱杰

现在正值“三秋大忙”季节,“三秋”是指秋收、秋耕、秋种,是鲁西南地区一年之中最忙的季节。

周日回到老家,秋收已经结束,正值秋耕的时段。站在广袤的鲁西南大平原深处的土地上,看着轰鸣的机器在田野里来回穿梭,小时候经历的农耕场景不由得一幕一幕在脑海里闪现开来。那时候田野里也很热闹,不过不是机器的轰鸣,而是牲口的鸣叫和人们来来回回忙碌的身影,是人欢马叫的场景。

鄂西山区农耕工具(鲁西南农耕工具记忆)(1)

驮车

1.驮车

或许也可以写成 “拖车”,在鲁西南方言这个“驮”或者“拖”应读成四声,但在最后音调要上扬一下。

驮车,主要是在农耕的时候才用到它,用来运输犁、耙(bà)、耧(lóu)等农用工具。犁、耙、耧都是比较笨重的农具,如果是人们手抬肩扛运送到地里既费劲又费事。古时候地排车也没有普及,人们为了运输笨重的农具,就发明了驮车,因为方便使用,就延续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在使用。

驮车,没有轮子,按道理来讲不能称之为车,但可以驮犁、耙等用具,起到了车辆运输的作用,所以才被人们称之为“驮车”。驮车其实就是一个木头架子,形状类似四脚朝上的方桌子,就是没有桌面。下面接触地面的两根方木比较粗大,顺着路面,四角竖立方木,顶上再用横木相连,全是卯榫结构。驮车的前面安装一个铁环,用于连接耕绳,用的时候就套上牲口,把犁、耙等农具放在上面拉到地里面去。

鄂西山区农耕工具(鲁西南农耕工具记忆)(2)

素描 驮车

驮车,类似东北的爬犁,是靠滑行前进的,虽然它的构造简单,但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聪明才智。接触地面的两根木头底面光滑,且前头翘起,既耐磨又能减少前进的阻力。木头和地面的接触面积较大,降低了压强,可以防止驮车在雨天陷入泥泞之中不能前行。所以,驮车在很久之前还有另一个用途,就是可以在上面铺上门板,人坐在上面,让牲口拉着去走亲戚,特别是在冬天下雪的季节,像是鲁西南的“爬犁”。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讲起,谁谁谁家的媳妇是坐着牛驮车被娶进家门的。那时候如果谁家的婚期赶上连阴天,道路泥泞的连人行走都很困难,但是又不能改变看好的日子,总不能让新媳妇走着进婆家,就有人想到了使用驮车这一运输工具。驮车能在淤泥地上滑行,放上门板可以坐人,于是便套上驮车,赶着牲口去娶亲。即使新媳妇再不情愿,也得坐着驮车出嫁,因为那时候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

鄂西山区农耕工具(鲁西南农耕工具记忆)(3)

古代犁地图

2.扶犁

犁,是中华民族的古老农耕工具,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鲁西南的农村还在采用牲口拉犁的方式来耕作土地。

单单从对犁的构造部分称呼来讲,应该是几千年未变,也反映了鲁西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如犁辕、犁铧头、犁面子,都是犁的构成部分,农村人一直这样称呼,既是方言土语,也是书面用语。犁辕,早期为木质,后改进为铁制,是犁受力的主要部位,唐朝的时候将直辕改成了曲辕,更加方便耕作,这就是有名的“曲辕犁”。犁铧头和犁面子,老家也是一直这样称呼,主要作用是用来开垄沟和翻土。

鲁西南地区的土地都是旱地,一只牲口的力量有限,拉犁拉耙拉不动,一般是两个牲口合在一起使用。那时候虽然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是一家如果喂养两头牲口的话还是养不起的,一般近门或邻居之间的牲口联合在一起使用,叫“搿犋” [gé jù],也有人叫“合犋”。“ 搿犋”这两个字都是生僻字,一般人不知道怎么书写,但是却是鲁西南农村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词语,现在农村都不喂养牲口了,也不用牲口犁地了,“搿犋”这个词语也消失了。

鄂西山区农耕工具(鲁西南农耕工具记忆)(4)

骡子和马搿犋

扶犁是个技术活,必须是有经验的老把式来完成。犁地时一来一回叫“一遭”,开出的第一遭的直沟和土埂叫“开墒”,开墒必须要直,更需要由经验丰富的老把式来完成,一般的人开墒把握不好,会把垄沟开的弯弯曲曲。开墒开得好,这块地就会犁的很顺利,牲口省力气,人也不费事,地也会很平整,提高了效率。

开墒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地中间开墒,土向内翻,犁好的土地中间高,两侧低;一种是从两侧开墒,土向外翻,犁好的土地两侧高,中间低。一般两种方式隔年交替使用,以保证土地的整体平整。

牲口和人一样,拉犁时也需要经验,一般会让老牲口走在开墒后的垄沟里面,叫“领墒(shāng)”,只有耕地有经验的牲口才会领墒,没经验的牲口需要人牵着走几遭才会领墒。

那时候我家有十几亩地,喂养了一头牛,也是和别人家搿犋,基本都是爷爷赶牲口、扶犁、耙地。十几岁跟着爷爷犁地的时候也想着试试身手,爷爷就会让我扶上一段犁子,看着在爷爷手中自由轻松的犁子,到了自己手里却不听使唤,一会深一会浅,一会向左一会向右,拧出一身汗来也跟不上步伐。看来犁地还真是个眼高手低的技术活,自己也放弃了当“老把式”的想法,安心的顺着垄沟跟着犁子撒化肥。

鄂西山区农耕工具(鲁西南农耕工具记忆)(5)

耙地

3.站耙

犁完地之后老把式会让牲口饮口水、歇一歇,接下来会把犁子卸下来,换上耙,赶着牲口继续耙地。耙地,就是将被犁子翻出大土块耙碎并使土地平整,以便于播种。

耙,是耕地的主要农具之一,类似平放的梯子,耙齿每隔30公分左右一个,主要功能是用来平整土地和弄碎大土块。空耙重量轻,不足以把坚硬的土块磨碎,需要人站在上面增加重量,叫“站耙”。

站耙,也需要技术和经验。站耙的人两只脚一前一后的站在耙上,一手拽着缰绳,一手摇着鞭子,身体或前倾,或后仰,或左右摇摆,掌握着平衡,吆喝着牲口来来回回的耙地,把大土块卷入耙下,被耙齿磨碎,耙成一块平整易于播种的土地。

有的土地比较好耙,用空耙太轻,大人站上去又太重,就让小孩子站到上面,大人在后面扬鞭吆喝牲口,既能把地耙好,又可以让牲口节省体力。一开始孩子们不会掌握平衡,大人也不会让小孩直接站在耙上,因为把握不好的小孩会从耙上掉下来,那时候经常听说某某家的孩子被耙齿挂着脚后跟之类的情况,站耙的危险系数还是很高的。一般刚开始大人们会让孩子蹲在耙上,双手抓紧耙齿或者拴好的绳子,等熟练了再慢慢站起来。

鄂西山区农耕工具(鲁西南农耕工具记忆)(6)

耙地

站耙虽然危险,但对孩子们来讲是一件既好奇又有趣的事情,好奇是终于可以体验一下大人们认为很难学的活计,有趣是站在耙上那种来回晃悠的感觉很是惬意,所以站耙虽然有点危险,但是孩子们都很原意去体验一把。或许这和蹦极、翼装飞行等一样,虽然危险系数很高,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去体验。人类或许在骨子里面就有一股追求刺激的冒险精神。

站耙,对于儿时的我们来讲是一种乐趣,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讲是一种快乐的回忆,也是小时候孩子们在劳动中寻找的乐趣。

农村还有一句谚语:攚(wěng)到地头拾耙橛,比喻把事情积累到最后解决。耙橛就是残存在地里面的比较大的庄稼根。

鄂西山区农耕工具(鲁西南农耕工具记忆)(7)

4.摇耧

耧(lóu),是播种的工具,也叫耩(jiǎng)子,是木头做的,有三条腿,一趟能耩三垄小麦。

小时候后大人们经常会说一句谚语: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意思是秋分正是播种小麦的节气,也体现了古代历法对人们农业耕作的具体指导。但现在不知是受温室效应影响全球变暖还是其他原因,人们寒露节气才开始播种小麦,谚语似乎改成了:白露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才当时。

以前没有播种的机械,都是使用耧来播种。播种是书面的说法,在鲁西南农村地区叫“耩地”“耩麦子”,一般是几个人或者套上一头牛在前面拉着,一个人在后面扶着耧耩地,扶耧的人并不是仅仅扶着就完了,需要来回的摇动耧,耧斗下种子的地方有个耧门挡子,用来控制种子流下的速度,摇晃是为了让三个耧眼下的种子一样多,出苗均匀。

鄂西山区农耕工具(鲁西南农耕工具记忆)(8)

耩地

摇耧,是个技术性很高的农活。庄稼苗能否出好出匀,能否节省种子,甚至夺取丰收,决定性因素在于摇耧的技术和水平,一亩地耩下来,种子既不能剩余,又不能不够,等到麦苗出来,放眼望去,整齐而均匀,这的确需要丰富的经验。那时候一个生产队会摇耧的老把式也没有几个,分开单干以后,很多人家都专门请“老把式”给自己家摇耧耩地。

我小时候没有尝试过摇耧,大人们也不让,因为摇下去的就是种子,万一把种子摇成一疙瘩,就没法收拾了。听大人们讲,摇耧的关键技术不是摁着耧摇,而是提着耧才能摇的均匀,还有根据拉耧的速度控制摇晃的节奏,所以摇耧也不是一件轻快的活,往往几亩地耩下来,即使是老把式也会浑身像散了架一样。

鄂西山区农耕工具(鲁西南农耕工具记忆)(9)

人工拉耙

现在,播种都是机械化了,昔日“晃当、晃当、晃当”悦耳的摇耧声音再也听不到了。

那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家都有犁子、耙和耧,因为制作驮车、犁、耙、耧的木料必须是家槐、枣木、梨木等硬质木头,才能结实耐磨耐用,能找着这种合适的木头也不容易。邻居们都是相互借着使用,当然也不会收取什么所谓租赁费、使用费,农耕时代的鲁西南农民就是这么淳朴、实在。

现在,农业耕种几乎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犁、耙、耧这些使用了几千年的重要农耕用具,以后再也用不着了,也见不到了,渐渐会成为为消失在人们记忆里的工具,也只能在教科书、民俗博物馆才能见到了。

鄂西山区农耕工具(鲁西南农耕工具记忆)(10)

朗读者 梁雅 菏泽广播电视台

鄂西山区农耕工具(鲁西南农耕工具记忆)(11)

李民(右)菏泽市市场监管局 朱杰(左)菏泽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