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风貌提升工作机制(发挥潮侨红特色)

乡村风貌提升工作机制(发挥潮侨红特色)(1)

东里镇樟林古港是“红头船精神”的发源地,承载着无数海内外潮人的乡愁。

郑淼鑫 张伟炜 摄

“有一个村庄,宋朝就有它,韩江堤顶说典故,莲峰灵气聚,它有个名字叫菊池……”五月,韩江畔,一座古城村落浸润在五颜六色的菊花中,走在青石板铺就的村道上,耳边传来节奏舒缓的村歌,充溢着惬意怡人的清新。

这里就是汕头市澄海区上华镇菊池村——曾经村庄建设滞后,垃圾废弃物成堆,村集体资产长期被无偿占用,违章搭建问题严重。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菊池村大力抓“两委”班子队伍建设,以文明创建为突破口,有效推动村各项工作的开展,使菊池村一改过去的脏乱现象,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诸多荣誉。

菊池村的华丽蝶变,是澄海区强化党建引领,以组织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缩影。近年来,澄海区围绕新一轮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找准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按照“以点连线成片”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潮”“侨”“红”等特色优势,集中力量推进3条乡村风貌示范带建设,闯出一条具有澄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南方日报记者 郑淼鑫 张伟炜 通讯员 澄组宣 澄宣

“雁群”齐飞

激活振兴引擎

乡村振兴关键是组织振兴。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便会蹄疾步稳。

澄海区聚焦组织振兴,大抓基层党建。在“头雁工程”的实施中,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绩效考核机制,实施“扎根农村荣誉奖”,对连续任正职超过20年的农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奖励。并深入开展村级“两委”班子分析研判,围绕班子运行、制度落实、组织建设、工作推进等方面进行定级评分,做好抓整改促提升工作。

菊池村原来“两委”班子年龄老化,对工作缺乏主动性,不敢较真碰硬,工作推进不力,对乡村发展的思路不清、办法不多,群众基础不广。对此,该村重新调整选配了村“两委”班子成员,优化班子队伍结构,并对“两委”班子重新进行分工,激活“两委”干事创业积极性。同时,结合菊池村革命老区村的传统,对全村党员开展红色教育,引导党员唤醒“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菊池村的转变,关键是强化了农村党建工作,头雁是关键一环。”澄海区上华镇党委副书记王章表示,菊池村“两委”班子战斗力的转变,是选优配强班子重要性的体现,有了一个好的主心骨,工作就会更有力,成效就会更显著。

事实上,这也是上华镇实施“雁阵 ”基层人才培育工程的成果。近年来,上华镇党委紧紧围绕“既抓当前也谋长远、既补短板也优结构、既培育干部又激励干部”三大原则,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探索建立“三级人才梯队”,在推进乡村振兴、“工改工”、疫情防控等各项中心工作中充分发挥“雁阵”引领作用,为当地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与上华镇一样,东里镇也在探索属于东里特色的党建品牌——“五金”党建。五金行业是东里镇的传统特色产业,产值占该镇工业总产值的25%。为了聚焦党建引领,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东里镇结合本土特色,提出打造五大党建“五金工具”——“金链条”“助力泵”“红扳手”“实锤子”“好钻头”党建品牌,激发全镇党员干部在推动澄海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担当作为。

3条乡村风貌带

串珠成链

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农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是新时代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总要求。

硕大的仿真红头船停泊在碧水之上、整洁干净的步道上游人如织、新兴街内古民居散发着潮味浓厚的生活气息……樟林古港,位于澄海区东北部,曾是粤东对外贸易主要窗口,号称粤东第一大港,被誉为粤东“通洋总汇”。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推动和地方乡贤、群众的支持参与下,澄海区充分挖掘古港文化、清淤引水截污、拆除违法建设,樟林古港焕发新颜,变成粤东地区有颜值、有故事、有乡愁、有活力的特色新乡村。

“不论是以前古港口的建设还是如今的管理维护,党员干部们都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东里镇人大专职副主席陈晓峰说,樟林古港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首要任务就是拆除违章建筑。在拆违过程中,党员干部始终站在拆迁第一线,有效引导拆迁户自觉配合。在古港实施保育活化阶段,古港片区党员和热心群众又成立了樟林古港义务监督队,通过行为监督、善意劝导等多种形式,及时制止到游客和附近村民的不文明行为,维护古港秩序。“一年平均下来每天有上万人次到樟林古港打卡游玩。”

东里镇新兴街村宛如江南水乡、上华镇菊池村满村芳菲、隆都镇前美村古色古香……在澄海区,每一个村庄有着自己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韵味,称得上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当前,澄海区正按照“以点连线成片”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潮侨”文化、田园风光等优势,集中力量推进樟林至莲华“潮侨”特色、隆都“红侨”特色、塔山西北部休闲观光农业3条乡村风貌示范带建设,以示范带建设带动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具体通过整合各示范带重要节点资源要素,做好历史建筑修缮保护,盘活特色农业、小吃、民俗等资源,不断提升村庄卫生环境、管理秩序和整体面貌,打造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示范村。并做好示范村周边和示范村之间道路沿线环境整治和风貌统一工作,推动实现串珠成链,带动提升示范带整体风貌和吸引力。

在打造3条区级乡村风貌示范带的同时,各镇也将同步摸查研究,选择相对集中成片的、具有特色亮点的区域和村居,拿出相关建设方案,推动打造镇级乡村风貌带,形成全域乡村风貌提升局面。

新兴产业打造

“向往的生活”

有了“外貌”,还需要有“内生动力”。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唯有产业兴旺,才能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才能充盈乡村之“实”。

澄海有着良好的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已形成莲华兰花、樟林林檎、碧砂食用菌、董坑草莓、上华珍珠番茄等40多个特色农业,在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进入新时代,乡村旅游的魅力更加突出,“到乡村去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澄海区也都嗅到了新商机,通过“合作社+村集体”模式,充分盘活闲置土地,破解集体增收难题。

位于菊池村的沁茂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便是其中之一,该项目是“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项目。采用“合作社 学校 互联网 种养教学体验基地”的模式,除了设有种植区,还设置了种养教学基地和生态休闲区。

“昨天我们收获了四十几根玉米,自己种的玉米味道就是不一样。”市民蔡洁珊边打理自己的农田边说,自从在沁茂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认领了一片农田后,每周至少会来3次。浇水、除草、绑竹篱笆……她表示,吃到自己种的东西很好玩,这就是自己现实版“向往的生活”。

“种养教学认领区很受欢迎,目前已经有80多人在排队认领了。”沁茂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毓茂告诉记者,该项目预计增加集体年收入约10万元。

狮头鹅是澄海另一大品牌“门面”,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积累,狮头鹅饲养量、种鹅存栏量、鹅苗生产量等具有很大优势。狮头鹅已成为当地农业特色品牌和重要支柱产业,形成种鹅繁育、种蛋电孵、鹅苗销售、肉鹅饲养、冰鲜配送、卤制加工、羽绒加工等完整精细的产业链。

近年来,澄海区积极谋划狮头鹅全产业链,大力推进狮头鹅品牌,以一业火,带一地红,促百业旺。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支持、技术指导、产业拉动等措施,澄海区引导全区狮头鹅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

目前,澄海区已集聚十多家有实力的狮头鹅经营主体,并有超千户农户参与狮头鹅产业发展。数据显示,2021年澄海狮头鹅全产业链年创值35亿元。

“卤鹅看似普通,却让我记住了家乡的味道,也记住了回家的路。”金书涛是金涛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大学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乡,协助父亲做大狮头鹅生意,也成为了金涛合作社的经理,平日里主要帮养殖户解决销路问题。

“潮侨红”

塑造精神家园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澄海区立足群众需求,延伸党建链条,以支部党员为先锋,深挖澄海人文内涵,打好红头船故乡“侨”牌,推动“潮”“侨”“红”文化有机融合、优势转化,挖掘整合侨乡资源。持续推进“八个一批”工程建设完善,加快樟林古港海丝展览馆(澄海侨史馆)建设,筹建区红色文化(革命史)展馆。

同时,围绕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澄海区按照汕头市试点打造“最美侨村”工作规划,结合澄海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推动莲华乡村旅游区、前美古村侨文化旅游区、樟林古港开发建设为第一批“最美侨村”,为海外侨胞打造了共同的精神家园。

澄海区把樟林古港作为党性教育基地,把“团结、拼搏、拓展、创新”的红头船精神融入党性教育。同时,澄海区以古港工程点亮党员身份,通过行为监督、善意劝导等多种形式,及时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古港秩序,让党员徽章闪光在志愿服务第一线,示范带动广大群众一起维护古港环境。

“作为一名澄海人,樟林古港文化是让我最为骄傲的。”常住上海的张澄波带着女儿女婿回到了故乡,首站就来到了樟林古港。他希望下一代能感受到前人团结拼搏的红头船精神。

前美村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以陈慈黉故居为核心的建筑群在区域内形成以古村落自然原生态环境及潮汕传统侨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乡村生态旅游区,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 “岭南第一侨宅”“中国最经典的侨居文化”。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前美村平均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50万人次以上。

漫步在前美村,古朴典雅的民居与成片的田园风光交相辉映。更有一处处小花园、小景观时常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感叹:“不仅有村前的潮汕民居美,更有村后的乡土风景美,可谓‘前美后也美’。”

人物特写

父亲一通电话

促其返乡养鹅

走进位于澄海区隆都镇后溪村隆樟路旁的金涛合作社,鹅群分群而聚,叫声此起彼伏。金涛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经理金书涛正在围栏外认真观察狮头鹅的生长状态。

5年前,因为父亲的一通电话,加上浓厚的家乡情结,让本计划留在大城市的金书涛选择回乡,成为一名新型农民。返乡5年,他在电商平台上推介狮头鹅品牌,还和父亲共同建立了一个屠宰供应链条,让狮头鹅产业更加规范化。

现在的他,还是金涛合作社党支部书记,不仅把生意做大,还带领当地鹅农抱团取暖、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保障市场销路。

从小对家乡味道颇感自豪

“那时候绝大多数农户都散养少则10只,多则数十只狮头鹅。小时候还挺害怕的。”在金书涛的记忆中,他12岁时家里开始养起了狮头鹅。他几乎每天都会去笼子里瞧一瞧、喂养可爱的鹅苗。狮头鹅就像他儿时的玩伴,成为了童年中最美好的记忆。

2007年,金书涛家里的养鹅场增设了屠宰场,向饭店或酒楼供应宰杀清洗好的狮头鹅。在父母忙着杀鹅烫鹅时,金书涛兄妹二人就帮忙剔光鹅毛孔里的细毛。“父母一年到头只在除夕、年初一和初二三天休息。我也在那时候感受到,要把这门行当经营好,确实需要付出很多。”

2013年,金书涛考到广州读大学,学习工商管理专业。每当假期结束,父母总是细致地把整只狮头鹅砍成块、分装好,让金书涛带回学校与同学、老师分享。每当看到大家津津有味地吃着家乡特产,金书涛由衷感到自豪。

“一个地方的代表性吃食,不一定要太奢侈,但一定要有家乡的味道。卤鹅看似普通,却让我记住了家乡的味道,也记住了回家的路。”金书涛感慨地说。

在外打工不如回家乡发展

2017年大学毕业后,金书涛开始在广州找工作,一时间陷入了迷茫期。几个月后的某一天,父亲金绍足突然打电话给他,促成他作出返乡的决定。

“当时,家里的狮头鹅生意越做越大,但因文化水平不高,总是觉得有点吃力。”金绍足认为,在外打工不如回家乡发展,于是打电话问儿子是否愿意回来帮忙做狮头鹅生意,“我给了他5天时间考虑,没想到他只花了一个晚上就考虑清楚了。”

“我考虑了一晚,第二天就买了回家的高铁票。”金书涛坦言,自己内心并没有很大的落差,“父亲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协助父亲把生意做得更好,提升自家品牌知名度,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回到家乡后,金书涛马上调整好状态,先从理论入手,买了几本养鹅方面的书读了起来。结合每天跟着父亲到养殖场学习如何喂鹅、与鹅相处等,四五个月后,金书涛就对狮头鹅养殖以及产业发展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每天凌晨零时开始,金书涛会和屠宰场十余名工人一样到岗,兼顾跟进宰鹅环节。存栏区的狮头鹅被赶进屠宰场,从鹅脚挂上链条到进机器褪毛,再到蜜蜡脱毛、分切内脏等工序,一只狮头鹅从进场到屠宰完冷藏,不到5分钟。

2017年,为了让狮头鹅的屠宰生产更加规范化,金书涛牵头购入一批家禽屠宰设备,并聘有资质的环保公司对污水废物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他的这些举措,在当地同行中十分少见。

除了协助父亲做大自家的狮头鹅生意,金书涛还加入父亲成立的澄海区金涛种养专业合作社,成为该合作社的党支部书记和经理。“合作社主要是帮养殖户解决销路问题。以前养三四千只还愁卖,加入合作社后,现在养七八千只也不愁卖。”合作社成员、养殖户平叔高兴地竖起大拇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