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永远的垦荒者(王晓民难忘知青岁月)

知青往事永远的垦荒者(王晓民难忘知青岁月)(1)

知青往事永远的垦荒者(王晓民难忘知青岁月)(2)

市政协文化文史资料和台侨联络处事委员会 包头日报社 合办

王晓民,著名电影导演。1969年到包头万水泉下乡插队。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任导演期间,曾参与《巍巍昆仑》《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大决战之淮海战役》等影片的导演工作。他导演的故事影片《中国霸王花》获得中国优秀电影政府奖,儿童影片《东方狮王》获第九届国际儿童电影节优秀影片奖及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大奖。数字电影《杨子荣》《信天游》获首届百合奖二等奖。导演影片《我和红七军》在全国数字院线及各大院校火爆放映,导演影片《鹭语》入围2011年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

知青往事永远的垦荒者(王晓民难忘知青岁月)(3)

“包头,梦开始的地方,我的第二故乡,我深深眷恋的地方。多少次午夜梦回,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一草一木,总会清晰如昨出现在我的梦境深处。”这是王晓民在日记本上写下的一段话。

1969年,王晓民从北京上山下乡来到包头,成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八团四连的一名兵团战士,从这里走上了社会,迈出人生的第一步。

难忘知青岁月

王晓民从小生长在北京,父母都是医生。1969年上山下乡,他被批准参加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这让全家都喜出望外。因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是隶属北京军区的准军事建制单位。

来到包头,王晓民所在的四连驻扎在万水泉,这是全团唯一的战备值班连,也就是持枪连,这让王晓民感到无上荣光,“我暗暗下定决心,扎根边疆,每年都要争取把五好喜报寄回家,让父母为我骄傲。”王晓民说。

兵团条件艰苦,但日子却格外充实,也让王晓民养成了不服输的性格。“我们排没有房子,我们就自己脱坯盖房,晚上在马棚里铺上干草席地而睡。都说和大泥、脱大坯是很累的活儿,可大伙儿都比着干。快的一天能脱到八百块,我咬牙也要脱够八百五,又有战友脱到九百块,我就脱九百五,就是不服输……”

在修大渠的工地上,王晓民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五连一个班的女知青竟然全都剃了光头。十八九岁的女孩哪有不爱美的?但是因为她们负责给大渠的水泥管接口刷沥青,熔化的沥青粘到身上、头发上根本没法洗,于是干脆都剃了光头。

“去工地的路上,她们排着队、唱着歌,丝毫没有为光头而难为情。她们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累一点算个啥呢?我更加努力劳作,衣服磨破了,肩膀磨出了老茧,我终于被评上了五好战士,把五好喜报寄回了家。”

后来,国家要取消兵团建制,王晓民最终选择离开兵团。1971年秋天,入伍38军,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牵挂第二故乡

在部队王晓民却常常怀念兵团时光,思念第二故乡,因为那里已经融进了他的青春和热血。

全国高校陆续恢复高考后,当时他想像父母一样,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然而因为基础差、年龄大,不得不放弃医学院,而艺术学院导演专业年龄宽限则给了他一线希望。在兵团和部队的经历,让王晓民生活阅历要高于一般的高中毕业生,受到学校重视,便与另外几名大龄考生一同迈进了中央戏剧学院。

毕业后王晓民去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加入了电影艺术创作的大军,在《巍巍昆仑》《大决战》这两部史诗巨片紧张忙碌的拍摄过程中,王晓民想把他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活搬上银幕,但终究没能成为现实。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9 年王晓民接到了一部影片的创作任务《我的机器人朋友》,包头具备了这部影片要求的所有要素——一个现代化、充满活力、绿色美丽、重要的重工业城市,更可贵的是包头还是稀土之都,珍贵的稀土资源给影片中的机器人提供了无限升级的可能。

包头,王晓民的第二故乡给了他一个完美的影片拍摄背景。王晓民终于有机会将日新月异发生着巨大变化的包头展现给大家。

影片拍摄地涉及到了包头的稀土高新区、青山区、昆都仑区以及包钢、一机厂、小白河、黄河、赛汗塔拉城中草原,科技馆、博物馆、稀土研究院等典型场景。全面系统地通过儿童视角介绍了一个新型的现代化稀土之都、钢铁之城。值得一提的是,包头的小学生们亲自参与了影片的创作,使电影文化在小学生中也得到了普及。

电影杀青之时,王晓民不禁感慨:“我终于为我的第二故乡做了一件多少年来想做而没有完成的事情。祝福包头,祝福我的第二故乡越来越美好。”

(包头日报社记者:樊佳疑;通讯员:许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