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结婚制度的内容(扶风农村婚俗中蕴涵的周礼)

周礼结婚制度的内容(扶风农村婚俗中蕴涵的周礼)(1)

午饭后,送完客,把家里收拾利索,先询问了母亲,说了个大概,不全,又到街道好烟伺侯,请教本村几位年长者,也没有一个人能说全的,归纳大家的说法,统一回复:提货笼笼装的5种食品,一式两份,男方收1份,退1份。含意如下:挂面寓意添粮添口;菠菜须根多,寓意多子多孙;葱寓意儿孙聪明贤良;红萝卜寓意小俩口日子红红火火;豆腐寓意家族发达兴旺。

老家扶风是周礼文化的发祥地,经过三千余年的传承,周礼已渗透到老家人的骨子里,体现在日常生活接人待物的方方面面,尤以过红白事礼数最多,讲究最多。不管谁家过事,花钱事小,把礼失了,可是要遭人笑话的,甚至一传,传几十年,让人们当作例子讲。

我的话题引起了乡邻们的热议,又趁着热乎劲向大家请教了改革开放后老家婚俗中周礼的变迁,这些礼数就是沉淀下来的最具生命力的乡村文化。

老家婚俗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订婚,二是结婚。订婚按环节过去可细分为背见、打听、燃花、订婚(俗称坐活或看屋里)、下货、下小货等,结婚一般可分为问庚、照帖、下帖、看路、迎娶、上头、挂帘、拜堂、待客、谢媒、送客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每个环节的礼数,归纳起来,周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和(合)为贵

讲究大吉大利

老家至今保持着结婚前请阴阳先生看日子、打婚单的习惯,主要目的是图个吉利和平安。看日子前先要问庚,就是男方询问女方的生日时分(阴历)。阴阳先生会根据男女双方的生日时分,用五行学说生克合冲刑害的原则确定良辰吉日,然后把结婚的日子到上轿、进门、上头、拜堂等时分及属相忌讳躲避、白虎当道防备等等,按格式文书拿毛笔用大红帖纸开成婚单,再用大红帖纸糊成的信封装好。

娶亲小组中有一位小男孩,他的主要任务是撒号帖,号帖就是火柴盒大小的小红帖纸,男方家还要安排专人给岔路边的石头、大树等上面贴号帖,为的是避邪引路。婚单上妨的属相客人,只是新娘下轿进新房到上头这个时段避开,不能撞见新娘。结婚的大总管由门子 (家族)或村子里德高望重之人担任,娶亲迎亲小组的长辈得安排一、二个能说会道之人,看席口也得是干练利落之人,以保证随时处理打挡挡的急事,确保事过的平稳圆满。

自从有了服务队(流动承办宴席的小饮食公司),不但省事干净快捷,而且把管家和门子人全都解放了。过去管家的大部分精力要安排人,提前借桌椅板凳、碗碟盆子、搭棚盘灶,安排压面、烧锅、端盘等事宜,很是繁琐。当年,我们这些年轻娃,最怕端盘子,早晨五点多就开始端盘子,特别是冬天,天冷手冻盘重,把人累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娶亲时堵门要红包,也应适可而止,毕竟新郎装的红包是有限的,门的强度也是有限的。迎亲途中,遇到故意用私家车别婚车车队的年轻人,也要给予适应礼物,以便对方及时让道,图的就是个热闹和喜庆。新娘进屋前,婚床上一般安排坐一个小男孩,当然,少不了这个孩子的红包。婚礼进行时,常常有放铳、乞丐、装扮济公的人前来相贺,总管会以礼相待。

大吉大利,还体现在各个礼节环节中的数字。如回彩礼钱有个讲究,不管回多少,最后,留下的钱数,必须有一个“8”,寓意小俩口日子要发发发。坐活,复席只上5个碟子,取九五之尊之意。早晨娘家人坐席吃臊子面,第一盘必须端6碗面,图的个六六顺。照帖,不管娘家来多少席客,只带6个请帖。不管是婚房铺的盖的被子,还是女方陪的被子,四个被角要提前缝进核桃和红枣,期盼早生贵子。过去,结婚第一天晚上刚擦黑,耍媳妇的小伙、大媳妇就成群结队来了,核桃、红枣不经掏,现在,农村年轻人少,基本上没有耍媳妇的了,口福由小俩口独享了。上头时,要给洗脸水里放1个皂角、1根葱,给盘里放化妆品、一盘盛有菜籽油和米的碟子,意寓扎脚夫妻米和油(扎脚源于裹脚)。

还有一个礼节,就是提燃棉花。坐活时,男方要给女方提一捆棉花,并用被面盖着。寓意将女朋友比做“花”,用棉花燃住。

以红为韵

讲究热热闹闹

红色是结婚的主色调。前一天午饭后,总管、司仪就张罗着搭台子、搭彩门,贴对联、贴喜字,挂灯笼、挂被面,抬头见喜,出门见喜,到处红红火火、喜气洋洋。侄子结婚由邻居二爷管帐房,二爷与父亲同岁,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二爷给院子墙上张贴的“初冬迎淑女,美酒宴嘉宾”10个大字,使小院一下子喜庆了许多。现在,农村能写毛笔字的人太少了。

如果是秋冬,来的女宾们穿的衣服多以红色为主,显得喜庆年轻。新娘子更是红的娇艳,红婚纱,红袜、红鞋,红被子、红枕头、红门帘、红盖头,新郎西服革履,扎一红领带更加帅气。这几年,农村也兴起了中式婚礼,新郎、新娘、双方父母都穿红色对襟唐服,别有一番风味。

老家结婚,红被面的用处太多了。头门、婚房门,要把红被面叠成长条挂在门眉上,新郎、新娘一进门,丈母娘、婆婆要首先拿被面把新女婿、新媳妇拴住,举行仪式时,双方的舅及舅母要分别给新郎、新娘用被面搭红。娶亲时,每个车上要搭红。放炮自然不可少。娶亲队伍出发前在自家门前要放炮,到了女方家门口要放炮,新娘下轿要放炮,举行结婚仪式要放炮。

但凡有喜事,村子里的锣鼓队是要请的。头车一停,锣鼓队就欢快地敲起来,跳起来,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我们村的锣鼓队,班主按辈份我叫三姨,三姨是天生的演员,能说会唱,拍的小品、抖音很受乡邻喜欢。会顺嘴根据现场的情形,编一段顺口溜、数来宝,娘家的客人刚坐定,三姨就站在门道口说了三段顺口溜,一下就把满院的宾客震住了,大家都笑声不叠,气氛相当愉悦。

以礼为先

讲究礼来礼去

涉及到婚姻的事,请媒人、看对象(遇面)、提亲、坐活、请厨师、请阴阳、请亲戚、请门子,请人帮忙,都要以礼为先。这些礼有约定成俗的叫法和规程。如男方到女方家提亲,必提“四色礼”,意思是拿四样不同的礼当,一般以烟酒糖茶搭配方便礼品盒为主。如果男方家拿“四色礼”,返回时,女方家要回两样礼,叫礼来礼去。坐活时两个孩子给长辈敬酒时,每个长辈要给孩子给喜钱。

彩礼是坐活的重头戏,主要为了答谢女方父母的养育之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同龄人订婚时,讲“一个礼”或“二个礼”,“两个礼”也叫“全礼”,“一个礼”240元。同学媳妇当年彩礼要了“两个半”礼,每次,大家在一起吃饭,就戏称为高价媳妇。现在,下货、下小货、给女方父母的离娘衣钱,全部合到彩礼中,叫“一包交”。老家彩礼翻了至少200倍。彩礼要多少,由两方父母商定,也有象征性要一点的,也有要了全部陪给姑娘的。女方家收了彩礼,一般由亲戚代表抽出一沓钱回给男方父母亲,男方父母亲则顺手将回的礼钱交给未来的儿媳妇。

照帖时,男方要带“四色礼”、婚单、请帖到女方家下帖,女方收到婚单和请帖后要给男方一个回帖,帖换帖,照个面,即称照帖。请亲戚参加婚礼,必须提礼当、拿请帖登门拜访,亲戚来时,带礼当、上礼钱。男方设帐房,专人负责收提货笼笼、礼当、礼钱,礼钱要红榜公布。亲戚返回时,主人家要回礼,不能让亲戚空着提货笼笼、空着手回去;村里人贺喜上礼钱后,只要是男客,帐房先生发给一盒烟,代主人回礼,并安排在茶摊就坐,歇息。

迎娶时,男女双方均要提提货笼笼。男方提货笼笼里的“四色礼”有:肋条肉5斤,中间切一刀,连着不能断,猪拐拐(猪蹄)1个,1盘凉肉,1瓶酒,女方收下礼条、凉盘肉,把酒收下回1瓶水,把猪拐拐原封不动退回,娶亲回来后,把水倒进井里或水缸里,意寓把礼拐来拐去,两亲家的情谊比井水还要深。男方娶亲时还要准备一个红漆木箱,里面放40个大礼馍(礼馍是男方姑家的礼),1双袜子,1个盖头布,寓意拿馍换娃。过去谁家嫁女会早早搭起彩门,现在,虽然不搭彩门,但女方父母的彩门钱不能忘了。

服务队做饭,中午第一顿片片面(三角汤面片),得先由主人门子的女宾们做,请服务队吃饭。服务队走时,也得有礼当谢忱。坐席完毕,最后一道大礼就是谢媒,男女双方的礼品中必须有媒鞋,女方先谢,男方后谢。

以敬为先

讲究尊老尊客

结婚前一天,上坟,把先人请回来。老家人把结婚也叫过事。凡过事,不管是自己做饭,还是请服务队,第一勺臊子面汤必须奠在院里,敬天敬地,第一碗臊子面,必须献给先人。迎娶环节,均由双方长辈唱主角,男女双方娶亲、送亲小组各6人,主要成员有新郎的伯父、叔父、舅父、姑父或姨夫等,新娘的伯母、叔母、舅母、姑母或姨母等。

老家举行结婚仪式一般放在头门前,搭一个台子,既庄重热闹,又起到高台教化的作用。爷爷奶奶健在,先拜爷爷奶奶,再改口拜双方父母。结婚,娘家人是主角和嘉宾,早饭、午饭第一轮坐席,早饭后,要安排地方,烟茶瓜子花生伺候,让娘家人休息好。凡坐席,老人要坐上席,小娃当大人待。本村搭礼的人家,老人没来,一定要提醒家里人,走时给老人带饭,或安排专人给老人送饭。亲戚家来的小孩,不论大小,主人家要发一个红包。小的时候,有亲戚的女儿出嫁,特别爱跟着大人去吃宴席,不但能收到小红包,还能得到几个小手帕。那时候时兴嫁女织床单、手帕,当母亲的为这个要忙活一年时间。

男方亲戚及村子行情搭礼的人,结婚前一天下午就过来做客,早早贺喜,帮着应酬。每顿饭须安排专人提前叫村子搭礼的人,既显得主人家有礼,又节约时间。村子人来了坐席,也是为谁坐上席让来让去,客客气气。

周礼越千年,老家传承浓。老家婚俗中体现的周礼既有周人最原始的基因,又融入了新时代城市文化中最时尚的元素。老家的年轻人就是在这浓浓的乡情中,在亲戚朋友的见证下,在庄重热闹的婚礼中完成了人生的洗礼和升华。从此,多了一份亲情,多了一份关爱,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担当。从此,执子之手,与子共著。执子之手,与子同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经历了一场隆重的婚礼,周礼文化在年轻人身上又一次得到了传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