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资料介绍(古生物百科大全)

空尾蜥(学名:Coelurosauravus)是种原始双弓类爬行动物,拥有特化的类似翅膀结构,使它可以滑翔。这些是条状结构,有皮肤覆盖在上面。空尾蜥的平均长度是60公分长,而身体长而平坦,有利于滑翔。头骨类似蜥蜴,有尖端的口鼻部,头后部有宽广的头饰,上有锯齿状边缘,类似角龙类。它生存在二叠纪的德国与马达加斯加。由于它曾被误会为虚骨龙的祖先,因此又被译为始虚骨龙。

古生物资料介绍(古生物百科大全)(1)

补充: 布龙度蝎子(学名Brontoscorpio anglicus),又名步龙度蝎子或雷蝎,是希留利亚纪一种长1米的水生蝎子。布龙度蝎子像现今的蝎子,但体型较大,也有更大的复眼。对于当时生存的大型动物,它们是一种重要的掠食者。虽说只有1米长,但是根据布龙度蝎子的咬痕,可以推测布龙度蝎子身长2.5米,最大达3米以上(不含爪子和尾巴)。

3.7亿年前的泥盆纪,由于气候的改变,各种生命形式的进化发生了质的飞跃。地球开始变暖,到处都是长满杂草的沼泽,大型蕨类植物繁茂。此时,昆虫和两栖动物开始在陆地出现。布龙度蝎子身长1米,长有巨大的鳃和粗壮的刺针。 布龙度蝎子的鳃和肺由几百层又细又薄的组织构成,可以通过这个组织结构把氧气输送到血液里。 由于拥有这种抗低氧系统,并且有装甲抵挡阳光的曝晒,它能够在海岸边的陆地上寻找食物。布龙度蝎子的尾部锋利的尖刺,可以用来帮助捕食,特别是鱼类。因步龙度海蝎成为最早从海洋到陆地的动物,布龙度蝎子比脊椎动物更早爬上陆地。这是生物进化史的一大飞跃。 当时的空气含氧量很低,它的呼吸系统可以抗低氧。布龙度蝎子虽说只有一米长,但是根据布龙度蝎子的咬痕可以得出布龙度蝎子的身长为2.5米(不含尾巴和爪子)。

冠鳄兽(属名:Estemmenosuchus)意为“有冠状物的鳄鱼”,是种大型、早期杂食性兽孔目动物,是种基础恐头兽类动物,生存于二叠纪中期,约2亿5500万年前。冠鳄兽是该时代的最大型陆地动物之一。它们的特征是头顶的明显角状结构,可能是用来作为物种内的视觉展示物。目前已知两种冠鳄兽,都发现于俄罗斯西斯-乌拉(Cis-Urals)地区的彼尔姆州。

冠鳄兽是种大型、笨拙外表的动物,体型与成年公牛一样大,并且四肢呈往两测延伸步态。头颅高而大,并拥有数个大型角状物,从头顶与两侧往上与往后长,类似麋鹿的鹿角。

冠鳄兽的头颅骨外表类似戟头兽的头颅骨,但两者的角状物从不同骨头上形成;冠鳄兽的角状物从额骨往上长出,戟头兽的角状物从横骨上往后长。

目前已知两种冠鳄兽;它们的差别在于体型、头颅形状、角状物形状。

古生物资料介绍(古生物百科大全)(2)

所有在古生代以后的蝎子都是陆生的,相信是于希留利亚纪从水生转变为陆生。不论是为了逃避掠食者,或是追捕猎物,估计布龙度蝎子可以离开水面到达陆地。但是由于它们难以支撑其体重,所以相信是要重回水中生活,至少在脱壳时也要回到水中。它们会猎食细小的海生动物,如鱼类、棘鱼纲、异甲鱼纲、细小的蝎子及三叶虫。布龙度蝎猎食的鱼类主要是头甲鱼。(附: 希留利亚纪志留纪的另外一种称呼)

古生物资料介绍(古生物百科大全)(3)

古生物资料介绍(古生物百科大全)(4)

丽齿兽,又名丽兽。拉丁文名为Gorgonopsid,起源=于: 二叠纪,2亿5千万年前。早期的丽齿兽体型一般不大于一只狗,晚期丽齿兽平均头骨长度达到45CM,少许大型种群可达最小的犀牛的大小。丽齿兽食肉,外形像狼,有着令人颤栗的双重军刀牙,这是生物进化史上的一大重要突破,之后许多哺乳动物也长有相似的獠牙,它们能够轻易的撕开皮肉, 就如同一把炙热的金属刀滑过黄油一般,它有一个称号“二叠纪的野狼”。

古生物资料介绍(古生物百科大全)(5)

二齿兽(学名:Dicynodon)曾经是繁盛于二叠纪晚期的草食性似哺乳爬行动物,在2.51亿年前的第三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数量锐减。新的研究显示,这场灾难使其他草食性动物崛起,并最终导致恐龙的出现。1

二齿兽(属下孔类的二齿兽类。颈短,尾短,四肢粗壮有力。除上颌有巨牙一对外,口内无其他牙齿,故名。陆生,以植物为食。生存于二叠纪。种类很多。化石发现于非洲南部、欧洲及我国新疆等地。穴居,擅长挖洞,在沙漠地带利用地下阴凉来躲避炎热,地下洞穴处处连通,有效防止肉食兽进攻。

古生物资料介绍(古生物百科大全)(6)

后鳄兽又叫波斯特鳄,是恐龙的远亲,它们都源自同一爬虫类远祖。后鳄兽后背长有类似鳄鱼的坚甲。身长可达6米,体格强健,但是它不能像肉食恐龙那样用双脚奔跑。

在1994年,北卡罗莱纳州德罕郡发现了一个部份骨骼;在2008年,这份骨骼被命名为第二个种P. alisonae。种名是以当地的古动物学工作者Alison L. Chambers为名。这个化石包含:一些头部骨头、7节颈椎、1节背椎、4节尾椎、肋骨、腹肋、人字形骨、皮内成骨(Osteoderm)、肩带大部分、大部分前肢(除了左手腕与手掌)、大部分后肢(除了股骨)、骨盆碎片。这副骨骼发现时,参杂至少四个其他动物化石,包含:坚蜥类的部份骨骼、Plinthogomophodon(犬齿兽类粗弯齿兽科)的口鼻部、鸟喙骨、肱骨、某种二齿兽类的两根掌骨、一个离片锥目的骨头。此外,这个波斯特鳄骨骼位于喙头鳄类Dromicosuchus的化石上方,该化石的头骨与颈部有齿痕。

古生物资料介绍(古生物百科大全)(7)

古生物资料介绍(古生物百科大全)(8)

斯龙生活在2.51亿年前的二叠纪,有着令人难以置信地坚韧的装甲皮层。实际上,它们是我们现在所看见乌龟的远亲。它们个性非常地安详。是群体出没的动物。

西伯利亚杯龙是龟的近亲,有5-6m长,生活在二叠纪晚期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属于爬行纲/无孔亚纲/杯龙目,成群结队活动,他们和龟一样无牙,但是有角质喙,能轻松享用植物

这是一种生存于两亿六千万年前,与丽齿兽同时期生存,是食草动物,也是丽齿兽的猎物。它们是乌龟的远祖,虽然没有壳,但背部坚硬。

这种动物生存于今天的西伯利亚,体型和犀牛一样大,有一吨重。它们没有牙齿,靠胃石磨植物,再用胃液进行消化。

但是,不幸的是,两亿五千万年前,地球环境恶化,造成第三次物种大灭绝,西伯利亚杯龙和丽齿兽同时灭绝了。

古生物资料介绍(古生物百科大全)(9)

三叠纪(Triassic period)是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崛起。位于二叠纪(Permian)和侏罗纪(Jurassic)之间。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从三叠纪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

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其误差在正负数百万年。

三叠纪的名称是1834年弗里德里希·冯·阿尔伯提起的,他将在中欧普遍存在的位于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页岩之间的红色的三层岩石层统称为三叠纪。今天,三叠纪被分成更多亚层。

标志三叠纪的典型的红色沙岩说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今天一般认为当时在两极没有陆地或覆冰。因为当时地球上 多,三叠纪时遗留下来的近海沉积比较少,只有在西欧比较丰富。因此三叠纪的分层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带的生物化石来分的。

由于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开始,因此其生物开始时分化很厉害。六放珊瑚亚纲是这时候出现的,第一批被子植物和第一种会飞的脊椎动物(翼龙)可能也是这时候出现的。1

日本首先将希腊文“Trias”译为三叠纪,我国地质界沿用了这一名称。

此期形成的地层称为三叠系,代表符号为“T”。三叠纪分为早、中、晚三个世。

古生物资料介绍(古生物百科大全)(10)

水龙兽,已绝灭的古爬行动物。头大、颈短、体桶状。体形有点类似今日的河马。其特征是面部显著向下折曲,因此头骨很高。鼻位置很靠上,一 直到眼孔之下,身体结构已具有若干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状,但头部尚原始,生活于湖泊池沼边缘,以植物 为生存活在二叠纪晚期到三叠纪早期,约 2亿5000万年前,是一种极其古老的生物。,

水龙兽生活于约2亿年前的地史上的三叠纪初期。它的分布十分广泛,南非、印度、南极、一直到中国新疆。各大陆上所发现的化石极其相似,以至均归同属,有的甚至可归同种。水龙兽通常被用作大陆漂移说的佐证,证明在2亿年前各大陆是互相联接着的,另外它也被许多的科学家认为是地球上所有哺乳动物的祖先——因此也算是人类的祖先。

作为哺乳动物祖先的一支——似哺乳爬行动物早在石炭纪(3亿多年前)就与其它爬行动物分道扬镳。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这支中演化出了许许多多的种类,异齿兽类(Anomodonts)就是其中一支。不过这支从一开始就步入歧途。未处在通向哺乳动物的康庄大道上,可以说它们是哺乳动物祖先的兄弟姐妹。哺乳类是从犬齿兽类这支演化过来的,但是具体从何种而来则是难以解决甚至无法真正确定的。

古生物资料介绍(古生物百科大全)(11)

肯氏兽科身材笨重,具有喙状嘴,某些物种有长牙。它们是三叠纪早期的大型优势陆地草食性动物。

这种二齿兽类是适应良好的草食性动物;它们拥有强力的嘴部还有强壮的下颌肌肉,可切碎植物。虽然它们的头部很大,但因为眼窝与鼻腔的尺寸关系,重量很轻。它们的结实肩带、骨盘可协助支撑身体。

古生物资料介绍(古生物百科大全)(12)

三尖叉齿兽(学名Thrinaxodon)又译三叉棕榈龙,是种兽孔目犬齿兽类动物。许多科学家认为三尖叉齿兽头骨上的洞孔,显示它们拥有胡须,还有它们覆盖者皮毛。有科学家推测说它们是温血动物,是种卵生动物。 三尖叉齿兽的属名在古希腊文意为「三叉的牙齿」,意指其牙齿形状。

三尖叉齿兽的化石发现于南非、南极洲,地质年代为三迭纪早期,约2亿4800万到2亿4500万年前。三尖叉齿兽的化石地理分布,显示这两个大陆在当时彼此相接。

根据2003的一份研究,某些早期犬齿兽类可能是穴居动物,例如三尖叉齿兽[1]。三尖叉齿兽是种肉食性动物,拥有锐利牙齿、身体低矮,可能以小型动物维生。根据化石显示,三尖叉齿兽比它们的合弓纲祖先更像哺乳类。它们拥 有相当大的头骨,而且前端有洞,显示它们可能有胡须,身体也可能覆盖者皮毛。下颌有大型齿骨,牙齿位于齿槽中。三尖叉齿兽的胸部与腹部可能有横隔膜分隔开,横隔膜是一种接触到肺的肌肉,可让三尖叉齿兽呼吸时比它们的祖先更有效率。

古生物资料介绍(古生物百科大全)(13)

雷塞兽(属名:Lycaenops)又译狼面兽,属名意为“狼的面孔”,雷塞兽是已灭绝合弓纲的一属,属于兽孔目的丽齿兽亚目,化石发现于南非卡鲁盆地的小头兽组合带(Cistecephalus assemblage zone),地质年代为二叠纪晚期的吴家坪阶。

古生物资料介绍(古生物百科大全)(14)

古鳄(属名:Proterosuchus),是三叠纪早期最大型的陆地爬行动物,体型与现代的科莫多龙相等。古鳄外表类似原始鳄鱼,并与现代鳄鱼拥有许多共同特征;但古鳄仍保有自己的特征,例如长腿、钩状嘴部。 这种嘴部使得遭到猎食的猎物,例如水龙兽,几乎不可能从嘴里逃脱。如同大部分现代鳄鱼,古鳄是种伏击掠食者,在水中等待猎物进入水里,然后在水面下展开攻击。身为伏击掠食者,意味者古鳄大部分身体,在它的大部分的一生中都处于同种环境。这种方式是节省能量的好方法,甚至可让掠食者长达一个月没有进食。虽然古鳄可以在水中生存、游泳,古鳄应较常猎食陆地动物,而非鱼类。它们的眼睛位在头部上方,使它们可躲在水面之下,等待猎物至水边饮水,再将水边的猎物拖入水中。

古生物资料介绍(古生物百科大全)(15)

引鳄,是一种个头很大但很笨拙的动物,它长着短而有力的四肢和一个大脑袋。它是三叠纪早期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之一,以其他爬行动物为食。捕猎时,它用强有力的上下颌咬住猎物,再用锋利牙齿把猎物撕碎。生活于三叠纪早期。

引鳄的身长约5米,高度为2.1米,是三叠纪早中期的最大型掠食动物。引鳄以四肢行走,四肢以半直立方式位于身体之下。它们有大型、类似恐龙的头部,头部长达1米,具有多颗锐利、圆锥状牙齿。在晚三叠纪,引鳄的生态位被蜥鳄、波斯特鳄所取代。

古生物资料介绍(古生物百科大全)(16)

古喙龙(学名:Paleorhinus)是植龙目的一属,是种半水生、类似鳄鱼的小型动物,生存于三叠纪晚期的卡尼阶晚期。

古生物资料介绍(古生物百科大全)(17)

中鳄(Mesosuchus)是种已灭绝双孔亚纲爬行动物,属于喙头龙目。生存于三叠纪早期的南非。模式种是M. browni。

古生物资料介绍(古生物百科大全)(18)

古生物资料介绍(古生物百科大全)(19)

凿齿鳄(Smilosuchus)是种已灭绝的植龙目爬行动物,生存于三叠纪晚期的北美洲。在1995年,凿齿鳄最初被归类于Leptosuchus的一个种,L. gregorii。

古生物资料介绍(古生物百科大全)(20)

撕蛙鳄(Batrachotomus)属于劳氏鳄目迅猛鳄科,身长约6米,发现于中三叠纪晚拉丁阶时期的德国,生活在沼泽地带,它的名字的来源是因为它爱捕食一种在这个地区生活的两栖动物虾蟆龙(Mastodonsaurus) 。它已经完全从爬行的姿势进化到直立的姿势,身体结实而灵敏,和其它劳氏鳄类一样,它的背部也有两排平铺的骨板。

撕蛙鳄(Batrachotomus)是一种史前祖龙,这种动物的化石被发现于德国南部中三叠纪拉丁期的地层中,约生活于2.28-2.31亿年前。撕蛙鳄在被发现的22年后被古生物学家戴维·高尔所描述。

撕蛙鳄(Batrachotomus)生活在沼泽地区,其名字来源于希腊语青蛙(batrachos/βάτραχος )和切割/撕裂(tome/τομή),这是指其捕食大型两栖动物虾蟆螈。与其他大型的爬行动物,如鳄鱼等相反,这种大型食肉动物运动是非常敏捷的,这是因为它的直立姿势。撕蛙鳄一个突出的特点在它后背有一排成对的扁平骨板。撕蛙鳄可能是早期的捕食者后鳄龙(postosuchus)的竞争对手,它们都生活在恐龙初现的年代。

撕蛙鳄是一种粗壮、巨大的长度可达6米的四足爬行动物,相比其他初龙类,撕蛙鳄的特点是有一系列成对的小骨板连接在每个椎骨的背面。大量的小骨板形成了被称为鳞甲的防御设备。鳞甲呈扁平的叶状,从头后沿脊柱大小逐渐减小,在尾部消失。但也有证据表明,其他动物的皮下成骨也长在腹部,如在该地区发现的铁沁鳄,小骨片甚至在侧翼,腹部和四肢都有分布。

像其他的劳氏鳄类,撕蛙鳄的身体呈直立的姿势,虽然四肢并非直接位于躯干之下。它的前后肢长度不等,前肢长度约为后肢的70%,它前肢可能有四趾,后肢五趾。

撕蛙鳄又高又窄的头颅骨估计有40至50厘米长,上面有五对孔,包括眼孔和鼻孔,眼孔后方则为两对颞颥孔。这些孔有助于减轻头骨的重量和使下颌的作用更加强大。作为一种典型的祖龙,撕蛙鳄在眼孔和鼻孔之间有一对眶前孔,在后下颌部还有一小对开口。

撕蛙鳄拥有锋利的牙齿,在颌骨上排列呈不同的形状和大小,被称为异齿形。这些牙齿长在细长的前颌骨上,而不是颌骨的后边缘。撕蛙鳄每块上颌有11枚牙齿,前颌骨四枚,下颌11枚共计52枚牙齿。

古生物资料介绍(古生物百科大全)(21)

兔鳄(lagosuchus),兔鳄是兔子般大小的肉食性动物,可能是恐龙的祖先。用两条腿站起来。业界很多人认为兔鳄很有可能是恐龙类和翼龙目(pterosaurs)祖先或很近的早期分支。尽管它的大小才和 兔子差不多,但它可能是一种灵巧的野兽,能用长爪子抓住猎物。生活在三叠纪中期的南北美洲。

兔鳄被某些人认为是疑名,而第二个种Lagosuchus lilloensis被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在1994年新建立为马拉鳄龙。

古生物资料介绍(古生物百科大全)(22)

植龙(属名:Phytosaurus)是植龙目的一个疑名,也是植龙目中第一种被叙述的,由G.Jaeger在1828年所叙述;植龙目是一群外表类似鳄鱼的已灭绝主龙类。植龙拥有类似鳄鱼的身体结构,但它们的鼻孔位在头上方,而非口鼻部前端。植龙的属名意为“植物蜥蜴”,但它们现在被认为是肉食性,模式种是P. cylindricodon。

植龙是生长在三叠纪时期四足的肉食性动物,与鳄鱼很像。它们住在水中,主要以鱼和小形爬行类维生。一些植龙可以长到很大。植龙是身被厚甲的半水栖爬虫类,其化石发现与晚三迭纪(距今2.06亿∼2.27亿年前)。植龙并非恐龙,但和恐龙均属于古龙(archosaur),古龙是一个大类,亦包括鳄和翼龙(会飞的爬虫类)。

植龙用来猛咬的颚部显示出它们是掠食者,但首次叙述植龙目的人,误以为他所研究的标本是草食性动物。

植龙化石发现与北美洲、欧洲和印度,但南方各大陆尚未发现。熟悉的属包括植龙属(Phytosaurus)、箭齿龙属(Belodon)和狂齿鳄属(Rutiodon),狂齿鳄属身长3公尺(米)以上,仅头骨就长约1米。

古生物资料介绍(古生物百科大全)(23)

蜥鳄(学名:Saurosuchus)意思为“蜥蜴鳄鱼”,是种已灭绝主龙类,属于劳氏鳄目,生存于三叠纪晚期的阿根廷。身长7米,是除了法索拉鳄以外的最大型劳氏鳄类。

古生物资料介绍(古生物百科大全)(2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