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诸葛亮是怎么来的(真实的诸葛亮让我们)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这种印象的直接来源是《三国演义》和后来拍摄的电视剧。然而,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却不是这样的。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诸葛亮军作为一个军事家,他的作战指挥能力实在不怎么样。有人说,这怎么可能呢?他摆出“空城计”就吓走了司马懿。严格来说,“空城计”在史书《三国志》里没有记载,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明代的罗贯中根据郭冲的《条诸葛亮五事》,实际上就是根据民间传说虚构出来的故事。据历史记载,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河南的洛阳,攻克孟达回驻宛城,街亭和洛阳之间相隔千里,当时和诸葛亮作战的是曹操手下一员大将张郃,诸葛亮战败后迅速撤回陕西汉中,他连曹操的一员大将都打不过,说明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很差劲。

真实的诸葛亮是怎么来的(真实的诸葛亮让我们)(1)

诸葛亮,字孔明

另一方面,诸葛亮唱这出“空城计”正是自己军事能力弱的表现。为什么?因为他用人失当,街亭之战是蜀魏之间的“初战”。按照军事理论,“初战”一定要慎重,一定要取胜。这种情况下,军事指挥员应该亲自指挥,而诸葛亮却放手让一个只会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的马谡去应战,不但说明军事指挥能力弱,也说明他的识人不明,用人不当。

《三国演义》里为什么要写出这么一章“空城计”呢?无非是表现诸葛亮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品格。实际上,“空城计”本身有许多值得怀疑的地方,第一个是历史上的司马懿非常厉害,“三国尽归司马氏”足可以说明,这么厉害的一个人如果真遇到诸葛亮摆出“空城计”,他一定不会愚蠢胆怯地逃跑,因为他手里有十万大军,先把这座“空城”包围起来,然后组织一批弓箭手一顿“乱箭”,我想再厉害的诸葛亮也会变成“马蜂窝”,司马懿最起码也不值当被诸葛亮这出“空城计”吓得逃跑。

这是其一,其二是《三国演义》写这章“空城计”是为了表现诸葛亮的能耐,实际上明眼人都知道,最能耐的人往往不会让自己置身这么危险的境地。

真实的诸葛亮是怎么来的(真实的诸葛亮让我们)(2)

空城计

魏文王跟扁鹊的故事也能说明这个问题。有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家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高明?扁鹊说,我大哥最厉害,二哥不如大哥,我最差劲。魏文王觉得非常奇怪,因为扁鹊的医术比他二位哥哥都有名,他的二哥和大哥都名不见经传。扁鹊这样解释,大哥治病都是在病情还没有发作之前都治好的,所以他的医术没有多少人知道。二哥是在小病的时候就给治好了,所以人家认为他只会治一些小病。而我在治病的时候都成了大病了,我才给治好,所以许多人都认为我的医术很高超。《三国演义》既然想表现诸葛亮这么厉害,孰知真正厉害的军事家决不会等到身边只有座“空城”才去施展,把自己搞得这么危险,恰恰说明此人的军事指挥能力和用人能力并不高。

至于赤壁之战,《三国演义》中把赤壁之战功劳都放在诸葛亮身上,什么“借东风”,什么“草船借箭”等等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故事。实际上,据史料记载,赤壁之战主要是周瑜打的,跟诸葛亮没有太大关系,如果说有关系的话,就是诸葛亮不希望周瑜打输。

除此以外,诸葛亮还不是一个合格的“战略家”。《三国演义》中有一章节叫“白帝城托孤”,表现了诸葛亮最难能可贵的精神是他对刘备耿耿忠心。刘备快死的时候在白帝城,他把诸葛亮叫到自己的床前说,自己死后你要继续像辅佐我一样辅佐我的儿子阿斗,如果我这个儿子“扶不起来”,你就“取而代之”。诸葛亮听到刘备说这话,当时哭得像决堤的海一样,边哭还边表忠心,我要坚决维护后主“阿斗”,不能也不敢有一丁点非份之想。事实上,诸葛亮真还做到了,他看到“阿斗”像烂泥一样扶不上墙,他并没有“取而代之”,而是继续北伐,结果“六出祁山”六次失败,把蜀国的最后一点家底都葬送了,说好听的这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也说明了诸葛亮只重个人感情,他终生都在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而没有在大的战略上设计蜀国的发展之路。

真实的诸葛亮是怎么来的(真实的诸葛亮让我们)(3)

白帝托孤

这说明诸葛亮不是一个合格的“战略家”,因为他把个人的感情放在国家大事的前面,明知实力不济还要硬拼,吃败仗那是肯定的。为什么他要“北伐”?因为他要表明自己是继承先帝刘备“恢复汉室”的遗志,以此来报答先帝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面对实力强大的魏国,所做的除了“联刘抗曹”之外,首先要韬光养晦,先把自己变得强大起来是当务之急,没有必要为了表明心迹,而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肆意妄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际上是情商不高的表现,“知不可为”就要放下身段和面子等待时机才是最好的选择。

蜀国在“三国”中是最先灭亡的,这并不是没有道理。实际上,本来蜀国在“三国”中实力最弱,况且诸葛亮在“隆中对”确立的战略方向也存在问题。人家对“隆中对”有很高的评价,说这是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他的总体思路是“攻取中原”,为了达到这个总体目标实施的手段是“联刘抗曹”,不细看大家觉得这个思路没有问题,况且在前期的实战中,这种思路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细细分析起来,这种思路有着重大的缺陷。

首先“隆中对”除了确定蜀国“攻取中原”和“联刘抗曹”的基本思路。在具体实施阶段,他说“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翻译过来是,魏蜀吴三足鼎立,等到时机成熟后,就命令一员大将带领荆州的部队向宛城和洛阳等中原地区进攻,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进攻中原,老百姓谁不会用竹篮盛着饭,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

乍一看,从荆州和益州两路进攻中原是一个完美无暇的方案,但实际这犯了兵家大忌,那就是“分散兵力、两线作战”。荆州和益州两地相隔千里,两地分兵、“两线”作战的做法实际上使蜀国失去了原来的优势。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刘备让骄傲自大的关羽镇守荆州,关羽在思想上瞧不起东吴的孙权,不能严格地执行“联刘抗曹”的核心战略,“大意失荆州”从根本上否定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结果自己被东吴所杀,彻底失去了根据地。

真实的诸葛亮是怎么来的(真实的诸葛亮让我们)(4)

“隆中对”战略示意图

到后来,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大举进攻东吴,最后自己死在了白帝城,至此诸葛亮“隆中对”的攻取中原、恢复汉室的完美“路径”彻底失败。要不怎么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想法是好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有许多种情况是提前想不到的,实际的情况总比想法要复杂的多。这也说明再好的方案如果不能用好了人,不能很好地执行,不能从大局出发而是从自己的感情出发,个人感情高于国家利益,如些等等最终将会走向失败。

虽然诸葛亮在军事上,在战略上有许多失误,但他在蜀国的治理中,“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说明他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政治家。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虽然颠覆了大家心目中诸葛亮高大光辉智慧完美的形象,但事实总归是事实,不能让有些的固有思维蒙蔽了我们的双眼,以至于看不清前面的路该怎么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