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

地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尤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地理事物表现出空间上的特征演变, 使地理事物变得更加复杂。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地理思维, 小编在此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地理过程解题思维

(一)阶段环节法

地理过程有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依据其发生的先后阶段和环节进行推理,是解答过程类试题的主要方法。在整个地理过程中, 阶段好比是线段,环节好比是节点, 阶段重在趋势性,体现出过程的持续发展,环节重在变化性,体现出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以渭河平原的形成过程为例进行理解, 第一阶段是地壳不断下陷, 环节是形成了地堑; 第二阶段是渭河及其支流等不断冲积, 环节是形成了平原。再如分析次生盐碱化的形成过程, 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水漫灌, 地表水下渗, 地下水位抬高, 导致地下盐类物质随之抬升而分布在地表;第二阶段是该地由于蒸发旺盛,地表水分蒸发殆尽,留下盐分,导致盐碱化的形成。

阶段环节法可以正向推理, 也可逆向推理。比如理解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它是碎石和泥沙在在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形成的扇状堆积物, 因此可逆向推断为什么会沉积在该处, 再推断为什么会有大量泥沙碎石。从而整理出其形成过程:先是山区河流流速快, 经常携带大量泥沙碎石;然后是河流流出山口, 由于地势变缓,流速减小,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最后这些物质堆积成扇状,形成了冲积扇。

(二)要素分析法

某一地理过程的形成, 必然有一些重要因素在起作用, 抓住了这些要素的发展和变化特征,也就把握了整体的地理形成过程。以三角洲为例, 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流入海洋时,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 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 河水流速减慢, 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 形成三角洲。因此,三角洲的形成取决于河流泥沙堆积,即与泥沙来源和泥

沙沉积条件两个要素密切关联。2008 年全国高考文综卷考查 G 河(刚果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学生只要抓住了泥沙和沉积两个要素, 再辅之以一些要点的组织即可。解题思维角度一是泥沙的来源少,因为“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 ,水土流失较轻。”思维角度二是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处入海口附近,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泥沙不易沉积“;再如“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学生只要从水循环的几个组成要素——补给、 蒸发、地表径流进行正确回答,均可给分。参考答案是“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给量;

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又如“四川盆地多夜雨,根据大气对流和山谷风原理分析其形成原理。”学生要抓住降水形成的两大要素“水汽”和“凝结” ,并联系到“夜雨”进行思维构建。水汽多,是由于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盆地,空气扩散弱,水汽充足。夜雨多,说明白天雨少,答题角度可从三方面把握, 一是白天水汽多导致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空气上升对流运动弱, 凝结少,导致降水减少;二是晚上水汽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近地面气温较高,空气对流强,凝结多,形成夜雨; 三是盆地夜晚盛行山风, 冷气流顺着山坡流向盆地底部,加剧了暖空气抬升,加速对流作用,夜雨更多。

(三)地理绘图法

地理过程类试题涉及较多的地理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趋势, 其运动和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趋势性和规律性, 而试题所提供的图文信息, 可能只是发展过程中的几个瞬时状态或片段特征,学生把它们割立开来观察, 导致对其发展趋势的整体把握不清,产生解题思维障碍。运用地理绘图法,可将这些零碎的地理过程连接在一起,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地理整体过程。

(四)假设推断法

“假设” 是科学研究和分析的一种常用思维方法。它是根据现象或问题提出新问题, 然后进行大胆猜测,提出各种假设,再通过推理、实验或过程模拟逐一进行剖析验证,去伪存真,从而得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地理过程类试题的解答,可先进行某种假设,然后推断其发生的可能性,若不是,则排除假设,进行新的假设,一直到正确为止。当然, “条条大路通罗马”,假设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假设也可能推断出同一正确的结果。

二、地理常见过程归纳整理

1. 三大岩石形成过程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1)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2)

沉积岩形成示意图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3)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4)

2. 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过程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5)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6)

3. 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7)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8)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9)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10)

4. 三角洲形成过程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11)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12)

①入海口附近河段的输沙量大,流水沉积提供物质保障。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会受流域的植被、地面坡度、土质、降水以及河流上遊河段泥沙沉积数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②入海口附近河段底部坡度小,利于降低河流速度,促進河流泥沙沉积。

③波浪和潮流的侵蚀、搬运作用弱,与河流泥沙沉积对抗作用弱,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

5.辫状水系形成过程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13)

①洪水期: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下,洪水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泥沙,并沿许多深泓线堆积,形成水下浅滩。

②洪峰过后的枯水季节: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它们忽分忽合,交织如辫。

③再次洪水来时:有些沙岛不被淹没,有些被淹没的可能被水流斜切而过,其上形成新的槽道。

6.冲积洪积平原形成过程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14)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15)

在山区,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的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变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冲(洪)积扇;冲(洪)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连合,形成广阔的洪积—冲积平原

7.河曲以及嵌入式河曲形成过程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16)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17)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18)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19)

河曲的形成:

①环流作用使河流一岸受冲刷,另一岸堆积,形成河曲。

②河床底部泥沙堆积形成障碍,使水流向一岸偏移,形成河曲。

④由于河床两岸岩性不一致或构造运动造成两岸差异侵蚀而形成的河曲

嵌入式河曲:先是在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蛇曲”,后地壳的持续抬升,河流下蚀增加,隆升的地壳形成山地,而蛇曲则保持原形嵌在山谷之中。

8.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形成过程

丹霞地貌形成过程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20)

丹霞地貌:含铁的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并固结,形成红色砂砾岩 ;地壳抬升与挤 压形成(垂直节理发育)中低山脉;流水沿岩层裂隙侵蚀,并在重力崩塌、风力侵 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态。

雅丹地貌形成过程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21)

雅丹地貌:地壳抬升,湖盆出露干涸(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物理风化,形成裂隙,风力侵蚀,平坦地面被吹蚀成各种形状。

9.花岗岩峰林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22)

地下炽热岩浆入侵地壳薄弱的黄山地区形成花岗岩;花岗岩体发生间歇抬升随着地壳的强烈隆升,花岗岩体受外力风化、剥蚀;形成千姿百态的花岗岩峰林景观

10.石蛋和石环形成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23)

石蛋:花岗岩“石蛋”是花岗岩球状风化的产物。一般认为花岗岩在抬升过程中先产生节理(花岗岩体中存在着一定走向的裂隙,地质学上称节理),当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阳光、空气、冰楔、生物、水等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为球状风化或石蛋化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24)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25)

石环: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碎石导热率大,就会先冻结,水就会向石块附近迁移并在其附近形成冰,水形成冰后体积就会膨胀,使碎石移动,最终使粗的物质和细的物质就会产生分离,这就是冻融分选作用,它就像筛子一样将不同的物质分离。在平缓而又粗细混杂的地表层,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岩块就会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识地将石头围成一圈,这种冻土地貌叫作石环。石环形成的条件:有充足的水分 、气温在零摄氏度上下波动的持续时间较长

11.沙坝和潟(xi)湖的形成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26)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27)

陆地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在沿海地区,当海洋潮水向岸边运动时,推动泥沙移动,加之洋流的影响,泥沙沿着海岸堆积,形成平行于海岸的沙坝,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坝出露海面,包围了一部分海域,沙坝内侧形成半封闭的狭长状湖泊

12、溶洞形成:石灰岩—溶洞(如果有上下洞的话,一般先形成上层洞穴,后形成下层洞穴)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28)

13.泉水、温泉形成过程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29)

断裂和垂直节理发育;雨量充沛,地表水下渗为地下水与炽热的岩体接触,转变成地下热水;地下热水沿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形成温泉。

大气降水经森林涵养渗入地下,经玄武岩层、火山碎屑岩的长期融滤、矿化,源源不断地生成矿泉水,沿断裂带上涌出露地表

14.爬升沙丘形成过程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30)

在冬春干旱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及沙洲上的细沙裸露,受河谷地形影响,风力强劲,把堆积在宽谷地带的细沙,吹送到江岸山坳或坡上。

15.淡水湖变成盐湖过程

①淡水湖→咸水湖→盐湖: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入湖径流量减少;湖泊水位不断下降,外流湖变成内流湖,径流携带盐分不断汇入积累,盐度不断增加,逐渐变成咸水湖,最终形成盐湖。

②咸水湖→淡水湖:沿海地区,古海洋遗迹湖(如西湖);后来由于沙坝、沙洲、沙岛的形成或人工河口坝的建设;导致湖泊与海洋分离;由于径流不断汇入,盐度不断降低,逐渐变成淡水湖。

16.构造湖和断裂盆地的形成过程

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的同时产生断层形成构造盆地;高山冰雪融水的不断注入,从而形成湖泊。

地处板块边缘,地壳运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运动为主,中部岩体相对下降成谷。

17、太阳视运动过程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31)

太阳视运动的判断,关键在三个点:日出点、正午点、日落点,要找准三个时间点的太阳方位及对应的地方时。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32)

(1)北极点(图甲)和南极点(图乙)上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33)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则太阳东升西落。因南北半球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北“逆”南“顺”,则太阳视运动也相反,北“顺”南“逆”。

①春秋分日,南北极点太阳高度为0°,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上,北极点看逆时针、南极点看顺时针运动。

②北极点夏至日、南极点冬至日,太阳整日不落,地平高度均为23°26′,视运动方向北“顺”、南“逆”。

(2)北极圈(图甲)和南极圈(图乙)上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34)

南北半球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反,北“顺”南“逆”。

①春秋分日,南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②夏至日,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太阳正北升起,正北落下;而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0°,极夜。

③冬至日,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0°,极夜;而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太阳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3)北回归线(图甲)和南回归线(图乙)上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35)

南北半球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反。

①春秋分日,南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②夏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43°08′,南北回归线上太阳均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

③冬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43°08′,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南北回归线上太阳均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

(4)赤道上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36)

①春秋分日时,太阳从正东升起,从正西落下,正午太阳高度H1=90°;

②夏至日时,太阳从东北升起,从西北落下,正午太阳高度H2=66°34′;

③冬至日时,太阳从东南升起,从西南落下,正午太阳高度H3=66°34′。

18.高山流石滩形成过程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37)

解释一:高寒地段强烈的紫外线和极大的昼夜温差,产生的寒冻劈碎、热胀冷缩的风化作用,导致了大块的岩石不断崩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块,此处写到冰劈、冻融风化作用也可以);这些岩块与碎石在重力和下部潜流的作用下,沿着山坡缓慢滑动,形成流石滩

解释二: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

19.盐碱化形成过程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38)

地下水位上升(原因可能有:大水漫灌、水坝回水区内、调水线路两侧、地上河两侧等),注意降水多的地区一般不会有盐碱化,比如我国南方地区;(2)蒸发旺盛旺;(3)盐分随着水分蒸发到地表集聚。沿海地区的滩涂,多盐碱土地,是受海水入侵的结果,用海水或咸水湖水灌溉也会造成土壤盐碱化。

20.河流袭夺过程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39)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40)

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袭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发生河流袭夺后,河系重新组合,出现倒淌河、断头河、袭夺湾等地貌形态。

21.河流阶地的形成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41)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42)

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就在河床发生沉积,在水底堆积满一层沉积物。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面。然后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

(侵蚀基准面是河流下切侵蚀到最低点的水平面,一般以海平面为主,局部地区以湖泊、河流汇水口、堤坝等基面为准。)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43)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44)

地壳抬升会对河流阶地的形成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让已经发育的阶地面高出洪水位,成为新的河流阶地;二是使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剧,制造出阶地坡,让阶地高度上升,也通过堆积作用促进新的阶地面发育。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45)

22.河漫滩的形成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46)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47)

河漫滩的形成是河水周期性泛滥的结果。在洪水期间,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滩面,由于水深变浅,流速减慢,便将悬移的细粒物质沉积下来,在滩面上留下一层细粒沉积,随着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23、城市化过程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48)

24、工业地域形成过程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49)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50)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51)

世界地理和区域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过程分析技巧与常见地理过程归纳)(5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