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刘备的性格特征(虽识时务却未明大义)

此文仅为一家之言,标题所言汉室指的是东汉朝廷,并非是蜀汉割据势力。文章只是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上来做评价,不存在对诸葛亮及刘备集团的故意抹黑。如有异议,欢迎讨论。

三国这一动乱时期,英雄辈出,抛开曹操、关羽、吕布等人暂且不论,仅说诸葛亮其人,后世之人评价近乎于一个神人,一个无所不能的人、一个无可挑剔的完人和圣人。然而,不论是《三国志》还是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只要我们细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在诸葛亮身上有着许多令人思索和怀疑的东西。

诸葛亮和刘备的性格特征(虽识时务却未明大义)(1)

诸葛亮影视剧照

犹如屡次在鲁肃面前卖弄才华并戏耍之;三气周瑜、巧借荆州、哭灵吊孝等。让关羽去放曹操却偏偏要关羽立一军令状,难免让人觉得他有些虚伪,玩弄权术。尤其是那篇千古流传的《隆中对》,究竟为刘备谋划了什么?他投靠刘备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和鲁肃搞的孙刘联盟又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

一句话概而括之,是为了割据、为了称雄称霸、为了分裂天下。

一、为割据势力,积极联动,营销自己

东汉末年,天下分崩,豪杰并起,战乱频繁。中原地区陷入到了空前的动荡和混乱中,大大小小的军阀称雄,相互吞并,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人民渴望着统一,在诸葛亮尚未出山之前,大汉丞相曹操,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统一了北方,并进一步为最后全国统一做了积极的准备。

此时的诸葛亮,虽隐居隆中,但却与荆州一带的豪强地主和社会集团有着密切联系。当地有名的庞德公、司马徽对他都非常的赏识,与荆州名士孟公威、石广元、徐元直、崔州平结成了密友,并娶了当立大地主黄承彦的女儿。这些都说明诸葛亮是有着明确的政治野心,对天下的形势是非常了解的,同时也对广大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非常清楚。

诸葛亮和刘备的性格特征(虽识时务却未明大义)(2)

曹操影视剧照

这个时期的曹操,在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之后,拥兵八十三万,会师南下,意在扫平江南,统一天下。不仅军事势力强大,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绝对的政治优势。手底下文臣武将,皆是当时名人志士。孙刘不敌是显而易见的,统一天下近在咫尺。

这一点,相比诸葛亮也是非常清楚的。如果诸葛亮真是心怀天下大义,就应该回避刘备的邀请,促成这全国统一的大业的实现。但是,诸葛亮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一头扎进了刘备的怀抱之中。

为了刘备个人利益,也为了实现他自己的政治抱负,不顾天下百姓的期盼,不顾历史大潮发展的必然趋势,树起了抗曹的大旗,阻挠和破坏统一大业,支持和帮助刘备搞分裂。尤其是那篇经过长期酝酿,精心策划的《隆中对》:为刘备指出了夺取荆州、攻取西川,三分天下的战略路线。这可以说是诸葛亮为刘备精心准备的一份厚重、严密、完整、目的明确的大礼。

诸葛亮和刘备的性格特征(虽识时务却未明大义)(3)

刘备影视剧照

各位看官看到这,或许会说,曹操是为统一天下,诸葛亮又何尝不是,凭什么说诸葛亮是在搞分裂。且听我慢慢说来:

(一)如果说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势力足以和曹操抗衡,在经过和曹操的较量之后,不论谁胜谁败,都可以迅速控制局面,统一天下。这就可以说是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也是为了天下一统。而事实情况是,当时的刘备根本不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连一块立足之地都没有,随时都有可能被曹操所灭,哪里还谈得上一统天下。

诸葛亮和刘备的性格特征(虽识时务却未明大义)(4)

诸葛亮画像

诸葛亮所谓的一统天下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梦想罢了,他的直接动机是把刘备这个垂死的军阀重新扶持起来,占据荆州、西川,以达到三分天下的目的。

(二)当时曹操是大汉丞相,代表着朝廷,南下讨伐孙权和刘备是上合天意、下顺民心之事。而刘备却公开予以对抗,在汉献帝尚在的情况下,不与朝廷合作,是不是一种反叛?诸葛亮三分天下,是不是搞分裂?

(三)既然都是为了统一,安抚天下百姓,那么曹操代表朝廷统一天下,乃是大势所趋,有什么不好?为什么就非要由刘备来统一?而且,三足鼎立之后,诸葛亮数次伐魏,无功而返,最后仍是由代魏而起的晋将天下统一。

二、三分天下,势力分割,带给了百姓什么样的负担

由于诸葛亮和鲁肃搞的孙刘联盟,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将近在咫尺的天下一统局面拂袖而去。直到公元280年,西晋兴兵灭吴,才使长达九十多年的分割局面重新归于一统。倘若从公元208年赤壁大战算起,这一统一局面却足足迟到了七十多年。

诸葛亮和刘备的性格特征(虽识时务却未明大义)(5)

赤壁之战 画像

在这七十多年的分割局面中,又带给了普通百姓多么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灾难。

(一)先从东吴说起

赤壁大战前夕,东吴仅有士兵三万多,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东吴大臣如羊畏虎,极力劝孙权投降。东吴政权已是摇摇欲坠。

孙刘联盟的实施,又将这个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稳定了下来。三分天下之后,孙权为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加紧了对百姓的剥削,徭役、赋税进一步加重,引起了大臣的担忧。顾雍、陆逊都认为百姓负担太重,难以承受,建议减轻。但晚年的孙权,极其固执,刚愎自用,不听劝谏。说道:

如果我们只是坐拥江东,以现在的兵力就够了,赋税可以减轻,但从长远考虑,我们是要一统天下的,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和积蓄。百姓劳苦我是知道的,但不这样又能怎么办呢?

诸葛亮和刘备的性格特征(虽识时务却未明大义)(6)

孙权影视剧照

孙权的暴政终于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公元234年,庐陵发生了李桓、罗历为首的农民起义。236年,又发生了吴遂领导的农民起义,各地群众纷纷响应。直到这时,孙权才清醒过来,临终前留下一道“省徭役,减赋税,除民所患苦”的命令,但为时已晚。

孙权死后,太子孙亮继位,辅政大臣诸葛恪不体恤民情,在执政第二年,就动员二十万大军,倾巢而出,向魏国发动进攻,结果却自取其辱,全军覆没,进一步激化了军民的愤恨情绪。被孙峻和孙亮合谋杀死。之后,东吴政权进一步腐化、堕落、残暴,直至孙皓达到极点。

诸葛亮和刘备的性格特征(虽识时务却未明大义)(7)

孙皓影视剧照

孙皓是个暴君,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对臣子滥用酷刑,甚至用烧红的铁锯将中郎将陈声的脑袋锯掉,搞的东吴上下惊恐,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又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费用以亿万钱计,造成了“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蓄”。

终于,在公元266年、279年先后发生了施但和郭马领导的兵民暴动,给东吴政权以沉重的打击。

(二)在看蜀国

对于蜀国来讲,西蜀百姓一共两次直接遭受战争的损害。第一次是三分天下过程中,刘备入川,一路过关斩将,尽管未能造成重大伤亡,但仍给西川带了极大震动,权利更变所引起了惶恐是很长时间才消失的。

第二次就是邓艾、钟会入川,蜀国群臣上下莫不惊动,尽管姜维、诸葛瞻奋力抵挡,终是没能挽救蜀国灭亡的命运。虽然这次战争经历的时间不长,且都是小型战役,但由于政局动荡,人心混乱,造成的巨大破坏以及由此带来的恶劣影响,对蜀国百姓是难以承受的。

诸葛亮和刘备的性格特征(虽识时务却未明大义)(8)

诸葛亮、刘备影视剧照

再有就是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北上伐魏。第一次伐魏是公园227年,距刘备称帝、蜀汉建立仅有五年的时间。用五年的时间准备来统一天下显然是不可行的。况且在这五年之间,蜀国还经历了夷陵、征服孟获的战争,本身的消耗就非常大了。

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后均是失败告终,这本就是预料之中的事,诸葛亮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心理是我无法理解的,以弱小之国伐强大之国,无异于蚍蜉撼树,以卵击石。这实在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从公元228年开始到公元234年结束,这场伐魏之战持续了七年之久,出动兵力几十万人次,消耗的财力和人力是难以估算的。

诸葛亮和刘备的性格特征(虽识时务却未明大义)(9)

诸葛亮北伐路线图

而造成北伐失败的原因,在我看来,除了第一次马谡失街亭造成被动之外,其余几次都是粮尽而还、粮尽退军。或许有人会说,这是蜀国道路崎岖,造成运输困难,供给不继。我不这样认为,战争历来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一个军事家的诸葛亮,在战争前夕怎可能不把粮草准备好,并派合适的官员进行押运呢?不然“木牛流马”是随随便便就发明了?

唯一的解释就是,蜀国国库空虚,根本就没有储备,所以一旦战争超过预定期限,送粮官无粮可送,前线将士也只能粮尽而还了。

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由于连年的战争,大大分散了诸葛亮的精力,身为丞相的诸葛亮,按理来讲应该是坐镇成都,总揽全局,扶持那个不争气的阿斗,外和诸藩,内修政理,把经济搞上去,使国家安定,有了充足的准备后,再商议北伐之事。

然而,诸葛亮却常年在汉中训练士卒,连续不断的去骚扰魏国。而大本营成都,却已是宦官专权,奸佞当道,这样蜀国怎可能不乱?

(三)孙刘联盟的破裂

三分天下之后,孙权和刘备在对于荆州所有权的问题上,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东吴利用关羽袭取襄樊之际,采纳吕蒙建议,用偷袭的手段夺取了荆州,并杀掉了关羽。这引起了刘备的极度不满,当然也引起了诸葛亮的不满,因为丢失荆州,就意味着他从东西两头北上伐魏的计划彻底破产。

诸葛亮和刘备的性格特征(虽识时务却未明大义)(10)

孙权影视剧照

于是乎,刘备不听劝阻,一意孤行,于公元221年讨伐东吴。这次战争蜀国出动兵力八万之多,水路两军战线长达七百余里。吴蜀对峙长达七个月之久,随后东吴大将陆逊采取拖延战术,诱敌深入,利用火攻,一举打败了刘备。杀死刘备一万余将士,使刘备的战船、器械、军资,丧失殆尽,元气大伤。

诸葛亮和刘备的性格特征(虽识时务却未明大义)(11)

夷陵之战~火烧联营七百里 影视照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这次战争消耗的兵力,经历的时间,对于蜀国来说都是巨大的,战争的失败对于蜀国及其蜀国的百姓带来的灾难也是难以想象的。

仅用人口数量粗略算一下,夷陵之战(出动兵力八万,伤亡三万余)、六出祁山(出兵人次三十万,伤亡五万余)、七擒孟获(出动兵力二万余,伤亡五千余)的战争中,大量的青壮年或死或伤,就造成了到了蜀国末年,注册户籍仅为二十八万户,人口仅有九十四万(刘备称帝之时,注册户籍为二十万户,人口约九十万)。

诸葛亮和刘备的性格特征(虽识时务却未明大义)(12)

魏、蜀、吴三国割据示意图

也就是说,从公元222年到公元258年,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人口仅仅增加了四万,还不如现在一个县的人口增长快,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到了蜀国末年,兵士达十万二千人,官吏达四万人,平均每两户就要负担一个官兵,还有大量的伤残军士需要供养,蜀国百姓生活困苦可想而知。

由上可以看出,东吴和西蜀百姓所经历的这一切都是由分裂直接带来的。东吴并没有在政治上采取抚民的政策和措施来笼络人心,发展经济,而是荒淫无道,急功近利,压迫百姓。蜀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虽然诸葛亮搞了一系列的劝农扶桑、扶植盐铁等发展经济的措施,但是却远远赶不上战争所带来的破坏。

三、三分天下,刘皇叔真是正统?

长期以来,史学家和文学家总认为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所以就把刘备当做了正统。这是一个很令人怀疑的问题,刘备凭什么能够做正统呢?就因为他姓刘,是皇室宗亲,是中山靖王之后,被汉献帝尊称为皇叔,就代表了皇权?代表了正统?

诸葛亮和刘备的性格特征(虽识时务却未明大义)(13)

刘备影视剧照

这实在是不通,要说皇叔,刘表、刘璋哪个不是。而且刘表、刘璋都有职有爵,代表着朝廷行使管理职能,所以从公从私都要比刘备和汉献帝亲近的多,而刘备无职无爵,是从半路杀出来的一支,献帝呼唤一声皇叔也不过虚应其情罢了。

再者,从血缘关系来讲,刘备和汉献帝早已出了五伏,从来没有过来往。更重要的是献帝代表着刘姓家族,更代表着朝廷和权利。皇叔仅仅只是个称呼而已,又有何资格分崩离析、另立中央呢。

如果刘备为正统,那么刘表或者刘璋任意一人在荆州或益州称孤道寡,都自然是正统了。

四、历史上对诸葛亮提出的疑议

苏轼的《诸葛亮论》对诸葛亮提出了怀疑和非难。就连裴松所注的《三国志》中也提出了这类似问题。

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衮,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刘璋)。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诸葛亮和刘备的性格特征(虽识时务却未明大义)(14)

汉献帝影视剧照

而说的最明白的却是元人陶宗仪的《论秦蜀》,摘录如下:

文豹曰:“古今论孔明者,莫不以忠义许之。然余兄文龙,尝考其颠末,以为孔明之才,谓之识时务则可,谓之明大义,则未也。谓之忠于刘备则可,谓忠之于汉室则未也。其说有四:一者,备虽称为中山靖王之后,然其服属疏远,世数难考。温公谓犹宋高祖自称楚元王后。故《通鉴》不敢以绍汉统,况备又非人望之所归。周瑜以枭雄目之,刘巴以谁人视之,司马懿以诈力鄙之,孙权以猾虏呼之,亮独何见而委身焉?藉使以为刘氏族属,然献帝在上,犹当如光武之事更始,东征西伐,一切听命焉,可也。二者,备之枉驾草庐也,始谋不过曰:‘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其辞甚正,其志甚伟。自亮开之以跨荆益成霸业之利,而备之志向始移,无复以献帝为念。由建安举兵以来,二十四年,天子或都许,或居长安,或幸洛阳,宫室煨烬,越在篱棘间,备未尝使一介行李诣行在所。今年合众万余,明年合众三万,未尝一言禀命朝廷,而亮亦未尝一谈及焉,盖共帝蜀之心已定于草庐一见之时矣。三者,曹操欲顺流东下,求救于吴,无一言及献帝,而独说以鼎足之说。······当三国时而为是说,则献无复染指之望矣。·······四者,备之称王汉中,则建安二十四年也。献帝在上,而敢于自王。及称帝武担,则闻献帝之遇害也。亮不能如董公说高祖,率三军为义帝缟素,仗大义。连孙吴声罪讨贼,乃遽乘此即帝位,而反锋攻吴。······备虽称宗室,而亦臣也,何所禀命,而自王自帝?固方哓哓以兴复汉室为辞,不知兴复汉室为献帝耶?为刘备耶?亮即有心于帝备矣。万一果能兴复,将置献帝于何地?出师一表,虽忠诚恳恳,特忠于所事耳。其于大义,实有所未明。管仲乐毅之事,君子所羞道者,以其但知有燕齐而不知有王室也。亮乃以管乐自许。宜其志虑之所图回,功业之所成就,止于区区一蜀耳。或者但为备刘氏宗也,备帝蜀,则汉祚存矣;亮忠于备,即忠于汉矣。吁!无献帝则可,有献帝在,而君臣自相推戴,则赤眉之立盆子,亦有辞于世矣。春秋之末,诸侯争强,周室微弱,孔子无一日不以尊王为心;若如亮之见,则鲁同姓也,亦可奉之为王矣。天下后世惟持此见,故于亮之事无孱置异议于其间。

结论

上述所言,尤其是元人陶宗仪的《论秦蜀》,此一文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看出了问题的实质,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指出了诸葛亮是忠于刘备还不是忠于汉室,虽识时务但尚不明大义。

诸葛亮和刘备的性格特征(虽识时务却未明大义)(15)

诸葛亮影视剧照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东征西讨,都只是为了刘备个人和诸葛亮本人谋取利益,兴复汉室只不过是迷惑百姓的说法而已。刘备集团从建立到灭亡,即没有推动历史的进步,也没有给百姓带来任何利益,却造成了中原王朝七十年的分裂动荡。


仰望历史长河,寻觅一份纯净。喜欢就点个关注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