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合集)

2021年的暑假期间东南大学数学学院的同学们对于关于绿色发展的课题,计划利用家乡的地域优势,队员们主要将在河南郑州的黄河流域和湖北武汉东湖等地附近,做一些实地考察,例如当地的污染状况、植被覆盖等,考察当地的绿色发展状况,收集一些基本的资料,为相关及后续的实践做基础。

实地考察篇

黄河生态环境

流域现状

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南至秦岭,北抵阴山;它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于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海拔4675米,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一路历经5464公里,最后在山东省注入渤海。可谓“雪原雷动下天龙,一路狂涛纵横。裂壁吞沙惊大地,兴云致雨啸苍穹。而郑州桃花峪以下河段为黄河下游,同时又属淮河流域,水文资源丰富,因此对当地水文环境的考察与治理也是重中之重。

郑州地处华中平原与丘陵交接地带,而黄河流经此处地势平坦,水势较缓,从黄河中上游冲刷携带的大量泥沙于此处严重堆积,致使河床逐年抬升,汛期水位涨势迅速,因此郑州以黄河大堤作为重要的防洪建筑。

目前郑州建立的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使当地环境大为改观。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有植物598种,占全省植物总科数的35.3%,总属数的23.5%,总种数的14.7%,另有黄河区域特有的黄河虫实、荷花柳以及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等珍稀植物,是鸟类重要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也是迁徙鸟类重要的停歇地。湿地生态类型多样,是我国中部湿地生物多样性分布的重要地区,是我国中部地区河流湿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而根据队员前往的花园口处湿地进行的考察,能够很好地看出湿地保护的成功,其中包括大面积的植被覆盖、污染较前些年的大幅降低,以及独特的治理方式(划分功能区、无人机巡逻)。虽然黄河郑州流域治理得当,但根据队员实地考察,仍未达到理想状况,泥沙淤积与汛期严重的问题仍然存在;满目之内虽有大片绿色,但和泥土的黄色依然界线鲜明。因此我们欲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考察。

对黄河郑州流域生态环境的考察主要分为四个方向——流域生态现状、对相关人员的采访、实地考察结果总结,与建议的提出。其中实地考察的结果又包括植被覆盖、泥沙淤积、污染量(主要为散落的垃圾)、治理方式以及管理办法这五个方面。

免费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合集)(1)

实地考察结果

Ⅰ.植被覆盖

植被覆盖度可定义为单位面积内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计算较为复杂,目前一般采用遥感技术进行计算。下图为2000年-2020年河南省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曲线与2020年植被覆盖分布图。

免费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合集)(2)

免费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合集)(3)

可以看出2016年后植被覆盖度较为稳定,但相较河南其他地域而言,黄河流域植被覆盖仍然有待提高。而21年郑州流域的考察结果是植被覆盖度较高,但仍有大面积黄土区,如图

免费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合集)(4)

免费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合集)(5)

可以观察出湿地内几乎遍布绿荫,树木基本为高大的乔木,同时也包括部分用于净化水质的挺水性、浮水性植被,但堤坝上仍然有大片未经绿化的黄土区,但考察发现沿途载有呈均匀分布的树苗,因此推测这些黄土区的绿化不久将被提上日程。

同时也可观察出当地绿化是否符合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理念。湿地滩涂内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合种植高大的乔木来涵养水源、提高绿化程度;水中种植部分挺水与浮水植物,来吸收水中的污染,如重金属与酚类物质;而黄土区土质疏松,营养稀缺,因而首先种植低部分矮灌木来固沙、增加土地腐殖质,为进一步绿化打下基础。

Ⅱ.泥沙淤积

调查时队员发现黄河在暴雨后水位并不高,推测河床目前仍处于安全范围,但水质依旧浑浊

当地为解决泥沙淤积问题,采用植被对其自然沉降

可以看出沉降后的水质明显好转,变得清澈,透明度增高,说明水流在流经植被覆盖处后携带的泥沙会被植物根系部分固定。

Ⅲ.污染状况

由Ⅰ中黄土区照片即可看出污染情况不容乐观,其中遍布塑料制品,大部分为当地游客游玩时遗落的垃圾。此类白色污染难以降解,会成为滋养有害微生物的温床,并危害到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部分可能会被鸟类误食致其死亡,而更有可能的是部分黄土内的塑料垃圾,在黄土经水流侵蚀后一并被携入水中,污染水源的同时造成大量水生生物死亡,更有甚者,在植物根系堆积,会导致植物根系进行大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等有害物质,导致植被范围性死亡与水质污染。因此解决此类污染问题刻不容缓。

队员于当地考察时,发现少部分游客会随手抛下手中的垃圾,而出乎我们的意料,花园口游客观赏区垃圾桶寥寥无几,甚至难以寻找,这显然也与当地污染不无关系。

Ⅳ.当地治理方式

当地政府对于生态环境观察,以及游客行为的规范,采取去人力的方式。队员于一天内并未见到巡逻人员,代之,则是无人机管理试运行活动。

免费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合集)(6)

免费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合集)(7)

该方式运用科技手段显著解放了人力资源,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生态治理方式,考虑到其仍在试运行阶段,因此该方式的成效有待观察,不过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及监管模式。

Ⅴ.管理办法

官方曾发布了实施至今的具体的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这为黄河湿地生态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准则。其中第三章第十四条为:“保护区按照自然生态条件、生物群落特征、重点保护对象,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功能区域”。这为治理提供了丰富的层次性,使其更加易于进行。

更大层次的,则有郑州市湿地保护条例,涵盖黄河湿地保护区在内。其第一章第二条明确提出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湿地的规划、建设、保护、利用和监督管理工作。该条例将湿地分为国家重要湿地、省级重要湿地、市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并提出明确制止行为,例如开垦、围垦,填埋湿地,擅自挖塘、取土、采砂、采石、采矿等。

对于管理办法,考察时并未见显性执行,部分旅客随地抛弃废品时并未有人前来制止,而办法中明确提出“其他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行为”为被禁止行为,因此办法执行有待落实。上述无人机管理也许是落实办法的一种重要方式。

建议

Ⅰ.合理增加绿植覆盖

根据河南省植被分布来看,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显著低于其他地区,原因之一是当地土壤不适宜种植,因此我们建议密植灌木与地衣类植物来改善当地贫乏的黄土环境,之后合理疏植根系发达的植物如杨树等,起到固定沙土的作用,再在其中间行种植高大的乔木进行更替,使生态系统更为发达繁复,以此作为生物栖息地,形成稳定的群落。水中依旧种植香蒲、芦苇等植物来达到沉降的效果。

Ⅱ. 合理引水

考虑到黄河汛期水势猛涨,洪涝严重,需考虑将过剩的水资源合理利用。若建成部分引水装置,能够将河水合理利用,那么可以一举两得,既得到了水资源,又能稍稍降低汛期洪涝灾害。可以部分引入农田进行灌溉,同时利用植物来对水质进行一定的净化,之后通过净水装置变成生活用水,也可以利用其动能进行发电等。

Ⅲ.加强污染治理与管控

于考察中发现当地除了旅游垃圾以外,还有农业排放作为主要污染之一,因此需要政府加强此类污染处理基础建设,对污染处理基础设施进行相应投资,以此来维护生态环境。同时当地的禁畜禁垦办法应严肃落实,防止对当地环境造成人为破坏。考虑到旅游亦是当地一大污染原因,需相关部门对游客进行行为规范,加强监管力度,同时对于危害到当地环境的行为,建议轻则进行警告并进行一定数额的罚款,重则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同时依法进行相应处罚。

东湖生态环境

东湖简介

东湖,又称裹脚湖,长江右岸湖泊。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城区东部。全湖面积在正常高水位19.78米时为31.75平方公里,湖泊容积8150万立方米,如以水位21.0米计则为32.8平方公里,相应最大湖容为1.241亿立方米,中国最大的城中湖。

调研背景

随着生活污水围湖等因素,东湖水质不断恶化,一直徘徊在V类水质左右,让下湖游泳都成为了老武汉人们不敢重温的旧梦。 “保护难度大、治理难度高,而作为周边人居密集的城中湖,东湖的湖水治理上更是难上加难。”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康玉辉博士指出,就水环境治理而言,长江经济带的湖泊有着客观上的“先天劣势”。“污染容易,治理难”,恢复东湖水生态,注定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拉锯战。 在历年省、市对东湖水质治理的基础上,近年来东湖水质逐渐好转。然而,军运会涉赛水环境的达标要求,郭郑湖全湖水质须达到III类水水平。这对此前整体仅有Ⅳ类水水质的东湖而言,意味着极其艰巨的挑战。 无序的烧油小游船、富营养化的鱼塘……历史遗留难题,都成为了阻碍东湖治水的关卡。

调查结果

队员分别在暑假和寒假前往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听涛景区)实地考察了当地的空气质量和水质,水十分清澈,空气清新,有清洁工清扫路面上的垃圾,工作人员在湖上划船巡视,没有人用网捕鱼。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队员还走访了政府机关(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城乡工作办事处),了解到了东湖环境治理的一些措施。

夏天的东湖

免费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合集)(8)

冬天的东湖

免费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合集)(9)

走访政府机关

免费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合集)(10)

1.东湖的生态发展目标

东湖现阶段的生态发展目标一是改善环境质量(包括水质和空气),二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其中如何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比如适当的游客量可以带动消费,但游客过多也会产生环境污染,要找到平衡点。虽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有时两者会相互影响。

2.东湖的治理方式

要想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先要从源头治理起,先控制排污口,再清理湖内的污染物。东湖率先进行了排口革命,畅通雨水口,封堵污水口,消除混流口,同时创新地实施了有奖举报的政策,调动社会的力量,发现一处不合规定的排污口奖励一千元。除此之外治理的措施还有长江大保护工程,实施“十年禁捕”;退渔还湖工程,东湖原渔民全部“上岸”,禁止人工饲养,净化水质;智慧东湖工程,海事处牵头开发智慧东湖建设,对主要的水位点、旅游通道等位置实时监控,服务游客、服务工程技术人员的指挥更加高效。

3.东湖的治理成效

东湖的水质持续好转,从Ⅴ类水质稳定进入“Ⅲ类时代”,获评水利部“长江经济带最美湖泊”。,新增绿化面积59.73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4.93%。2020年较“十二五”末PM10、PM2.5分别下降45%、42.6%;空气质量优良率从71%提升到84%。

建议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建议多举行一些环保教育的相关活动,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前去东湖实地参观,了解东湖的水质状况,保护环境的措施等,激发他们的爱湖之情;以及建造一些环保教育场馆来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了解东湖的现状,引导他们爱护生态环境;也可以在举办活动时添加一些生态环境保护的元素,比如每年都举办的灯节猜灯谜等等。

2.设立民间湖长制度

为了维持东湖的环境,应当有人定期巡查,可以请一些人来每周经行一次检查,现场巡查各责任的湖面、湖岸保洁是否到位;现场检查各责任河湖的水体有无异味,颜色是否异常;现场查看各责任河湖是否有新增入河湖排污口;现场巡查各责任河湖是否存在非法电鱼、网鱼、药鱼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行为。

3.加强旅游业的监管

针对东湖环境质量在节日期间不够稳定的问题,我建议组织一些志愿者对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树立一些环境保护的标语提醒游客爱护环境,制定一些针对不文明行为的惩罚措施。将游船和观光车改为新能源车,以免汽油和尾气造成污染。

总结

一汪清水是东湖的灵魂,拥有清澈水质的东湖,更是百湖之市武汉最亮的眼睛。东湖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像对待生命一样保护自然,像爱护眼睛一样呵护湖泊。水岸同治、生态优先的综合治理理念贯穿东湖治水始终。如今的东湖,碧波之上,水鸟翩跹。东湖因其水质改善,还湖于民,被誉为城湖融合的“城市绿心”样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