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国号来源(历朝历代的国号从何而来)

本篇以大历史观叙述。

字数:2759字,建议阅读时间:6分钟

中国古代的国号,对于现代文明至今都有影响。

到现在为止,中古主体族群仍被称为“汉人”。

在海外,华人群体多被称为“唐人”,他们聚居的街区也被称为“唐人街”。

就如现在父母给孩子起名都会绞尽脑汁,翻阅史书、寻求典籍、借用名作、甚至求请高人。

在古代中国,开国君主在确立国号时也是相当慎重,他们认为如果起的国号不好,会被人嘲笑,甚至会导致国运的衰竭。

所以国号怎么起,是一门学问。

国号不仅仅是一个名字那么简单,其中最重要的是,它能塑造一个王朝的正当性,让人们一看到这个国号就能觉得这个新建立的王朝是合法合理的,自己以后就是这个王朝的子民了。

一:国号的来源

历史上的国号来源(历朝历代的国号从何而来)(1)

周天子

国号的来源大体分为五个方面:所居地名、获封封号、前朝模仿、呼应谶语、本身含义。

1:所居地名

商周两朝都是根据本部落居住的地名所起的国号。

商朝

“商”原本是地名,商人始祖曾被封于“商”这个地方,后来商人部落建立国家,并以“商”作为国号。

周朝

周朝的先祖曾生活在渭河流域的“周原”,建立国家后,就将“周”作为国号。

战国诸国

战国诸国大多都是周天子所封,是居地与封号的结合。

2.获封封号

夏朝

夏朝的国号来源说法众多,其中最为可信的有两点

1.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

2.唐朝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遂成为国名

历史上的国号来源(历朝历代的国号从何而来)(2)

刘邦影视形象

汉朝

汉高祖刘邦曾受封为“汉王”,居于汉中巴蜀一带,立国之时刘邦起初并不喜欢“汉”这个字,最后还是在萧何强力思想工作下,才接受了立国为“汉”。

隋朝

隋朝创立者杨坚在称帝之前就继承了其父杨忠“随国公”的爵位,称帝后便立国为“随”,后来杨坚觉得这个“随”字有走走停停之意,寓意不好,便改成了“隋”字。

唐朝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被北周的皇帝追封为唐国公,隋朝时李渊继承了“唐国公”爵位,立国后定国号为“唐”。

宋朝

宋朝创立者赵匡胤虽然没有受到过封号,但他曾在“宋州”担任节度使,立国后就把国号定为了宋。

3.前朝模仿

历史上的国号来源(历朝历代的国号从何而来)(3)

刘备影视形象

蜀汉、后汉、北汉、南汉、后唐、南唐、后周……等都是模仿前朝国号,他们在建立国家时的国号都只叫作“汉”“唐”“周”,并没有前缀,这些前缀都是后人为了更好的区分他们给他们加上去的。

这类国号只要是想抬高自己的身家,以证明自己政体的合法性。

4.呼应谶语

所谓谶语,就是一种带有政治意义的预言,此类预言的定义都很模糊,颇有一种马后炮,强行解释的嫌疑。

历史上的国号来源(历朝历代的国号从何而来)(4)

曹操影视形象

曹魏

三国时魏国的国号与一句谶语有关“代汉者当涂高”。

意思是替代汉朝的是这个“当涂高”,可这当涂高是什么呢?猜呗。

东汉末,人们就猜,这“当涂高”就是挡在路上的高大建筑,而“魏阙”中“阙”是门,“魏”就是高大的意思。

所以曹操曾要求献帝封他为“魏公”,呼应这个谶语。

而之后曹丕代汉,建立国家,为了显示自己的天命所归,立国号为“魏”。

历史上的国号来源(历朝历代的国号从何而来)(5)

司马懿影视形象

晋朝

晋朝的国号表面上是因为司马昭受封“晋国公”,可细琢磨起来,它也与“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谶语有关。

魏国建立时,其实全国还未统一,所以司马昭认为,魏国并没有真正的取代汉朝,而“晋”在当时有高大,高升之意,所以要求获封“晋国公”,也取了“代汉者当涂高”之意。

南朝齐

齐高帝萧道成原是南朝宋的大将,他篡位之前,有一句谶语“金刀利刃齐刈之”。

这个“刈”字代表割断。

南朝宋的皇帝姓刘,刘的繁体写作“劉”。

萧道成将这句话理解为:断送刘宋政权的新王朝是齐朝。

故,取国号“齐”。

5.本身含义

历史上的国号来源(历朝历代的国号从何而来)(6)

忽必烈

元朝

元朝建立者忽必烈,在入主中原后,深知要用中原农耕社会的行为规范来统治中国。

便从中原古书《周易》中的“大哉乾元”取“大元”为国号。

象征他“大元”为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明朝

明朝的国号与白莲教有一定的联系,白莲教在元末起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而它教义的核心便是“明王”即将出世,救民于水火。

当时这些说法已经深入人心,红巾军领袖韩山童便自称“明王”,其子韩林儿被称为“小明王”。

当朱元璋在韩林儿手中接过领军之后,便立国为“大明”。

清朝

大清国号的由来有很多说话,最主流的有两种:

1.“大清”为满语“勇士”的汉化,意为“勇士之国”

2.按照五德终始来说,“清”代表水,“明”代表火,水克火,即立国“大清”。


二:社会演变

国号能从另一个方面揭开中国古代的社会演变过程,我们分四部分来看。

1.封建社会

历史上的国号来源(历朝历代的国号从何而来)(7)

分封诸侯

在最开始的时候,国号时周天子定的。

从周朝的分封制度开始,各个诸侯国林立,都是由周天子封邦建国。

国号,基本不可改,就是要改,如三家分晋一般,也必须得到周天子的承认。

再比如“田氏代齐”后,国君改了姓,却还叫齐国。

但是这种制度也在各个国家塑造了一种观念:这国家时一家一姓的天下,封国与封号一代代传下来,促使了诸侯国的内部认同。

这种观念到了战国时期逐渐就发展成了道德观念。

如果某个国君在道德上愈加优越,那么他就可以受到天下人的拥戴,从而取代原来的天子。

加之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也就进入了白热化,直到出现一个大势力,将之统一。

2.士族社会

进入秦汉之后,明面上全国已经大一统,废除了分封制,可实际上,分封秩序固化在儒家文化中,从而使国家仍然模仿者周朝分封制——授予一些元老重臣封号。

这些大臣在篡位之前都会要求皇帝给予自己爵位。

公侯伯子男,一步步晋升,最后到王爵,爵位到头后,便开始一步步逼近皇帝才有的专属特权。

加九锡,冠挂12珠,建天子旌旗,最后水到渠成的篡得皇位。

曹操的魏王、司马家的晋王、杨坚的隋国公、李渊的唐国公……

在这一时期,国号的主要来源就是前朝赐予的封号。

中国社会也由此从封建社会转向了士族社会。

3.平民社会

历史上的国号来源(历朝历代的国号从何而来)(8)

赵匡胤黄袍加身

唐宋之间的战乱彻底消灭了士族,再也没有世代为官的士族大家,想做官,必须按朝廷给出的科举考试来晋升。

此举也决断了士族社会中,士族大家靠着几代人一步步逼近皇位的可能性。

而此后,也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以前朝封号作为国号的现象了。

中国正式步入了平民社会。

4.多民族社会

元明清三代,国号全部来源于本身含义,其中更是包含着信仰。

大哉乾元、明王出世、勇士之国。

而元清这样以少数名族建立的政权的出现,也标志着古代中国,逐渐从一个汉人占据主导的“小中国”,开始向一个多民族的“大中国”过度。

甚至于今天的文明,都仍然生活在这个大公国的延长线上。


总结

国号,不仅仅是一个供人称呼的名称,它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符号。

而由此推延出了整个中国古代史,国号中也凝聚着中国社会变迁过程。

(本文素材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实和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苏三,以大历史观宏观看历史,以人物事件细致写历史。

欢迎各位朋友在留言区探讨交流。

码字不易,如果喜欢,点个赞,转发一下,加个关注,每日发文,谢谢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