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古临涣城选自解读埇桥

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古临涣城选自解读埇桥(1)

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古临涣城选自解读埇桥(2)

民国时期,宿县有三大名镇,即濉溪口、时村、临涣,濉溪口、时村两镇分别在《古相城》、《时村》两篇中作了介绍,这里只介绍古临涣。

古临涣城的遗址,就是今天的临涣集,原属宿州,今属濉溪。《宿州志》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今宿州市为皖北行署区宿县专区。当时的宿县专区辖宿县、灵璧、泗洪、泗县、五河、怀远、砀山、萧县、永城九县,专员公署驻宿县,不久宿西县改为濉溪县,宿县专区共辖十县一市,专署驻宿州市。

临涣城距宿州城45公里,南靠浍河。汉朝时,称浍水为涣水,临涣因临涣水而被命名为临涣。临涣历史上是墉桥区(宿县)的重镇。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置临涣为铚城县,隶属泗水郡。南北朝时,南朝宋齐梁陈,梁朝改铚城县为临涣县。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设宿州,临涣县划归宿州管辖。北宋时,临涣属河南东路的保静军(军,相当于府),元朝至元二年,临涣再次并入宿州。

临涣四周有古城墙,至今尚存,只是坍塌成一圈高阜。为了保护古城墙,人们在古城墙上植满了树木,远远望去,如一条绿色的飘带,紧紧地围在临涣的周围,成为今天临涣集的一道风景。

据考证,临涣古城墙建于汉朝,墙体为土筑,呈正方形。城墙基部宽35——50米,顶部宽3——8米,高度7——15米不等。城垣3米左右,城垣四周有望角台。城北有一条长约3华里的护城河,城南以浍河作屏障。

古临涣是个人才济济的地方,现在古临涣城内外仍留有许多古迹:城外有秦朝的宰相骞叔墓,至今仍有墓和墓碑存在,供今人瞻仰。禅阳寺,又称西尚寺,是临涣旅游的一大景点。此外还有:凤凰台、观星台、点将台、紫金城、插花庙、犀牛望月、珍珠泉等;城内有城隍庙、文昌宫、慈云庵、黄土岗、仓沟、八角琉璃井、二碑葡萄架等。尤其是文昌宫,为淮海战役刘邓的前敌指挥所,至今有许多纪念品,如刘邓陈等首长用过的椅子、桌子、电话、床铺等,当地传为佳话。

清朝光绪年间,临涣庙前立一石碑,碑文云:“临涣宿之名地也,汉置县为铚城,李唐改为临涣。”明确临涣古属宿州。

古临涣城之所以有名,主要是这里人才辈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骞叔,“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著名的军事家和音乐家桓伊,杰出的雕塑家和画家戴逵等,就出生这里。

嵇康,字叔夜,生于公元223年,死于公元262年。三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其先祖姓奚,祖籍会嵇上虞,因避难迁至临涣。临涣有山名为嵇山,嵇康为了怕招引灾难,故以嵇山为姓。嵇康曾经当过中散大夫,故人称嵇中散。嵇康聪慧博学,多才多艺,因“非汤武而薄周礼”,不满司马昭集团,遭钟会陷害,被司马昭杀害。行刑前,嵇康要求弹琴,奏曲广陵散,太息曰:

“广陵散于今绝矣!”

太学生3000人向司马昭保其性命,未许。死时年仅40岁。

在自然学方面,嵇康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肯定万物是禀承元气而生,元气中包含阴阳两个对立面,阴阳的变化推动了万物的生长,主张“浩浩太素,漾曜阴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天地合德,万物孽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章为五色,发为五音。”

在文学方面,嵇康善于四言诗,风格清俊秀逸,代表作为《幽愤诗》、《赠秀才入军十八首》等,尤其擅长散文,其作为大于诗词,代表作为《与山巨源绝交书》。

戴逵,字安道,东晋学者,著名雕塑家和画家。平生多次迁居,最后迁往会稽扇县。曾为会稽山阴灵宝寺作木雕无量寿佛及肋侍菩萨,隐于幕后,听其意见,反复修改三年而成。南齐谢赫赞其雕刻云:

“情韵绵密,风趣巧发。”

戴逵工书法,善鼓琴,性情高洁,不慕名利。孝武帝时,屡征不就。他反对佛教的神不灭论和轮回说,他在《流火赋》中说:

“火凭薪以传焰,人资气以享年;苟薪气之有歇,何年焰之恒延?”

著有《竹林七贤论》二卷,文章散落在《全晋·文辑佚》、《隋唐·经籍志》、《初学记》、《艺文类聚》等书里。

如今,临涣古城新貌,到临涣品茶为当今一大特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