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的核心史实(解析夏字)

——“夏”可能不是一个朝代,而是一个族群

夏,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朝代,但目前始终没有实物证据。然而,“夏”这个字在古籍史料和世传地名中反复出现,似乎又不是子虚乌有,很像是一个庞大的族群,消失后散落在历史长河的角角落落。下面来分析“夏”这个字的来源。



夏商周的核心史实(解析夏字)(1)

首先,从甲骨文、金文和小篆来看,可以确定是指一个人,两旁是双手。《说文解字》中也明确其义为“中国之人也”,

其次,“夏“字的上半部是一个硕大的头颅,这点是确信无疑,“頁首面”都是其变体。在金文和小篆中最明显。

再看,金文、小篆和隶书中,两边的是左右手,下面的部分一般考证为脚,本文认为是弯曲的短短的腿,这一点在金文和小篆中特别明显,有别于表示脚的构形(如下图)



夏商周的核心史实(解析夏字)(2)

综合起来,“夏”这个字会意的意思就是一个有着硕大头颅、弯曲短腿的人!

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人”这个字来代表人类个体,并且作为部件普遍应用,为什么又造一个字来表示人呢?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这类人比较有特征:大面孔、小短腿,另外就是强壮的上臂。

那什么人是这种形象呢?

看下面这些能找到的关于匈奴的描述。

霍去病墓前,有一尊“马踏匈奴”的雕像。马腹下有一匈奴人,他头大面宽,小眼睛,大耳朵,唇厚而鼻平,婴儿般的短腿。

东罗马史学家普里斯库斯曾随东罗马帝国使节出使匈奴帝国,有幸见过被称为“上帝之鞭”的匈人战神阿提拉。他在《匈奴史残稿》中描绘了阿提拉的相貌:“他的身材矮短,胸部宽广,头很大,眼睛小,散发出灰色。他的鼻子是平的,脸是黑的。”

罗马史学家阿密阿那斯在《历史》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他们天生…,四肢粗短,躯干壮硕,大脑袋,罗圈腿,整个身体的…。

罗马历史学家威格尔这样描述:“他们的身材矮而粗壮,头大而圆,阔脸,颧骨高,鼻翼宽,上唇胡须浓密,而颔下仅有一小撮硬须…。

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欧洲人说的匈人和匈奴人没啥两样,其典型特征就是:头大、面阔、腿短但胸宽上肢强壮。这种特征非常适合马上作战,战马弥补了他们下肢不强的缺陷。

而匈奴人又来自何方?史记中有记载“夏后氏之苗裔也”。司马迁很确定地这样记载,一定是有把握的。而且,有匈奴亲缘的人建立的国家常用“夏”作国名。

也就说,“夏”人,就是匈奴人的祖先,外貌特征就是:头大面阔,鼻宽平,粗壮而腿短。

现在的分子人类学的研究证实,我国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继承了比较多的古代匈奴基因。现在东亚北部也有不少这种面相的人(想象韩国大饼脸,就是被改良的匈奴遗脉,标榜“大长腿”是因为他们的腿普遍短)。再看宋人拜见铁木真时的见闻《蒙鞑备录》:大抵鞑人身不甚长,最长者不过五尺二三,亦无肥厚者。其面横阔而上下有颧骨,眼上无纹,发须绝少,形状颇丑。惟今鞑主忒没真者,其身魁伟而广颡长髯,人物雄壮,所以异也。

那“夏”人为什么有这样奇特的长相呢?让东西方人都感觉怪异。

分子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父系基因C系占比很高,而汉族父系基因O系和N系占比最高。O系和N系血缘关系较近是兄弟族群,出现的比较晚,来到东亚也较晚,通常称为新亚洲人。C系是比较古老的基因,来到亚洲也比较早,称为老亚洲人,血缘关系和ON系很远。

上述的研究成果支持如下猜想:夏,应该是父系为C系的古老族群,与ON系的族群并没有亲缘关系。所以,其体貌特征和ON系迥异。澳大利亚的土著棕色人种,是现在相对单纯的C系人群,各位可以看看其照片,大致想象一下夏及匈奴人的外貌。

进一步推测,夏商周,可能并不是前后更迭的朝代,而是共存的三个族群。

根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

C系族群来到东亚比ON系早数万年。推测他们很早就占据了条件最好的中原地带,因为其体貌迥异被后来的ON系称为“夏”,可能还因为地处中原被称为“中国之人”(夏,这个字后来就成了中原人的代称,《说文解字》就是取这个意思),早期应该实力比较强大。但他们可能智力水平不太高,最终也没有进化出发达的文明。推测他们没有文字,也没有建立实质上的政权,只是以族群的形式存在。

ON系族群在两万多年前来到东亚南部,一路沿海岸线向东向北迁徙,一路从云贵沿川藏一带进入中国西部和北部地区,绕开中原地带,可能原因就是此地有可怕的C系夏族人存在。

现在中国发掘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经过对人骨检测,确定基本都是ON系族群创造的,而且这些遗址的分布似乎都正好避开了中原地区——现在的河南,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早期人类遗址,就河南没有(仰韶文化基本不算在河南)。奇怪不?

史籍记载的黄帝与蚩尤的对决涿鹿之战也是发生在北面,而不是在中原,这曾是历史疑问。这些进一步证明:中原是夏族群的核心区,夏是一个古老而又落后的族群,并不是一个王朝。

这样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没有发现有夏标志的人类遗迹了。

另外还发现,似乎N系更早到达东亚北部,但后来被O系代替了。可能是N系受到O系的排挤,一部分与O系融合,一部分往更北部的北亚直至欧洲迁徙,成为遍布欧亚北部的父系基因。

中原的东南部,应该就是由东部北上的一支聚集而成的族群,名为“商”。西北部则是由川藏北上的一支聚集而成的族群,名为“周”,意思是:会种田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ON系族群的智力优势逐渐显现,两者都不断发展壮大,不断蚕食夏族群的生存空间,甚至捕捉夏人为奴隶,夏族群的势力不断衰弱。直到商汤对夏族群发起最后一击(记载是在鸣条),夏族群彻底灭亡,夏人逃散到各处,其中一支逃到北部,其后裔逐渐发展成为匈奴。

商族群战胜夏族群之后,占有了中原,建立了国家性质的政权“商”王朝,并创制了文字——甲骨文。创造出灿烂的中原商文化。

同期,周族群的农耕文化,更高效率的生产和产出,使他们不断发展壮大,在西部也建立起国家性质的政权“周”国。

在这个时期,商和周之间的交流中,周基本处于从属地位。

随着周的逐渐强大,不甘心偏安一隅的周武王,对商发动了进攻,在牧野之战,打败了商朝军队,推翻了商王朝,建立周王朝,成为中原大地的统治者,并通过分封迅速扩张,最终成为东亚的主要族群。商族群则被限制在保留地“宋”国,最后融入周族群,奠定汉民族的基础。

周朝取代商朝后,要建立自己的天命地位,消除商朝的影响,就不得不把古老的夏搬出来说事。

首先,把自己族群尊崇的先祖炎帝黄帝扩展成为所有人的共同祖先,把夏人和商人都说成是黄帝之后,把夏族群说成是夏朝,是接续“三皇五帝”的正统王朝。

然后,认同商灭夏是顺应天命,自然地,周灭商也是顺应天命,以此树立在诸侯中的威信。

周继承了商创造的文字和商王朝的文化。同时,编著史籍,把夏和商都统一进了炎黄体系,形成了中国世传历史体系的基本面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