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落花人独立晏几道(无边光景一时新)

文/霍晓蕙

一次春天的“约绘”,把宋代的朱熹请出来了。

且看朱熹的三首诗。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劝学诗/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因为疫情,“约绘”改为“线上”。电话那头,韦辛夷先生一如既往地热情,语速快而富有感染力。他说,关于春天的诗句,首先想到的就是朱熹的《春日》。尤其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一句,仿佛成了人人可以脱口而出的俗语。春天的诗那么多,为何《春日》如此脍炙人口?不外乎它浩大的意境、阳光的能量、丰富的寓意。许多古诗都是从微观入手来描摹春意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垂柳、青草、燕子、桃花、杏花,都是春的符号,但是朱熹只一句就涵盖了所有的春色——“无边光景一时新”!徐徐东风拂面,万紫千红入眼,这是全景镜头里的春色,蕴涵着无尽的生机与力量。

春光无限美,但同时也短暂,人们惜春、惜时的情怀也来得迫切,所以朱熹诗曰“一寸光阴不可轻”,孜孜不倦地劝学;他又写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千古问答,一直流传。

朱熹是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还是多产的诗人。《全宋诗》中收录他的诗达千余首,甚至比李白留下的诗还要多。在韦辛夷看来,朱熹是“了不起的大儒”。的确,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者,著述甚多,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是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读《论语》,不看朱熹的注本等于白看。”但我们也发现,历史词条里的名头常流于生硬,让一个中国文人在后人心中一直鲜活、闪亮的,往往是一句诗,而并不是他曾经的所谓荣耀和地位。

启功先生曾说,魏晋的诗是长出来的,唐人的诗是嚷出来的,宋人的诗是想出来的。所谓想,是思考,是思想,或许没那么浪漫,却包含很多理念。朱熹的诗就是宋代说理诗的代表,闳约深美,引人入胜。

临江仙落花人独立晏几道(无边光景一时新)(1)

无边光景一时新 韦辛夷

读朱熹诗,眼前浮现的是一个沉吟的老者形象,他不算高大,也不潇洒,或许还时常皱眉思考,但是“胜日寻芳”时的朱熹就有些不一样了,他应该是舒展的,轻松的。韦辛夷说,画《春日》挺有意思的,就像是把朱熹请来了。诗的意境博大丰满,画面反倒可以简简单单,不勾绿柳,不染繁花,只画这一个褒衣博带的诗人,微风里,他拄杖前行,隔着迢迢的时光,和画外的我们一起,走向万紫千红的春天。

韦辛夷先生画过许多历史人物。生活是“活水”,历史是“镜鉴”,通过艺术创作,把历史和生活相连。他一贯“外松内紧”,看似自在悠闲,其实手未曾闲,脑子也未曾闲,目前尚有一个庞大的创作计划要去完成。他说,画画是“美”之术,既然从事“美术”工作,就要考虑它承载的内容是不是美,是不是有精气神,“我们每天把美的事情多做一些,虽然微不足道,可也是在发光。一辈子就干这个活儿了,生命不息,画画不止。”

他常被一些朋友问起,为什么不画抗疫题材的书画作品?他的答案是一直在画,只不过是以另外一种形式——用朱砂画红竹子。朱砂辟邪,红色象征祥瑞,提振精神,老百姓喜闻乐见。没想到,红竹子一画就不可收,甚至有了“韦氏红竹”的说法。

忘记了是谁所说,大致意思是,把身体、心灵和时间,投入到很小的点上,再把这个点变成很深的点,把这个过程当成目标去追求,就是事业。绘画是韦辛夷一生的事业,他不断追求这份事业的深度。

临江仙落花人独立晏几道(无边光景一时新)(2)

韦辛夷,1956年生于济南。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济南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书画学会副会长,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终身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壹点号绘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