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16 次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能避免吗)

历史上的16 次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能避免吗)(1)

“修昔底德陷阱”( Thucydides Trap)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在2012年发表的《Thucydides's Trap Has Been Sprung in the Pacific》一文中提出来的一个理论。他根据对历史上12次战争的起因的分析,提出新崛起的大国必然会挑战现存大国的权威,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二者间的战争将不可避免。虽然很多人认为,这并非修昔底德本意,但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中,此类的事例,可谓层出不穷。本文即将探讨的“十六国”中的后燕(384年—407年)和北魏(386年—534年),由最初的“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恩爱和睦互助”的朋友,逐渐演变为“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最后竟然兵戎相见,不死不休,可谓一典型事例。

后燕和北魏本来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它们源出同族——鲜卑族。后燕系鲜卑族慕容部所建,北魏系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后燕的前身——前燕(337年—370年),北魏的前身——代国(338年—376年),都被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灭亡过;后燕和北魏都是利用“淝水之战”前秦战败崩溃的有利时机,先后复国;二国在复国初,关系一度融洽无比。尤其是后燕,多次援助北魏度过劫难。随着二国的日益扩张,曾经甜蜜的友谊,瞬间被冷酷的利益争夺撕碎了。二国迅即由交好转向交恶,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最终,后燕因开国皇帝,素有“不败战神”美誉的慕容垂的死亡,后继乏人,而亡于北魏。

一、鲜卑族的起源、内迁、分裂

魏晋之际,原居住于亚洲大陆北部的一些游牧民族,纷纷迁移至中原内地。其中,尤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人数为最,时人称曰“五胡”。

历史上的16 次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能避免吗)(2)

“五胡”中的鲜卑族,战国秦汉时谓之东胡,与匈奴并盛。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击败,逃至鲜卑山,遂以山名为族名。后来,鲜卑族又分裂为拓跋部、宇文部、慕容部、段部、吐谷浑等部族。

历史上的16 次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能避免吗)(3)

二、慕容部所建前燕的兴亡

曹魏时,慕容部首领莫护跋率部众迁居辽西,以参与伐灭割据辽东的公孙渊功,拜率义王。

西晋时,慕容部在短暂的内乱后,慕容廆即首领位。慕容部与西晋一度交恶,相互攻伐,互有胜败。慕容廆降,拜鲜卑都督。晋惠帝元康四年(294年),慕容廆率部徙居大棘城(今辽宁义县西)。仿魏晋制度,教民农桑。

永嘉之乱,慕容廆以匡复帝室为号召,侨立郡县,安置汉族流民,招纳汉族士大夫,势力大增。

333年,慕容廆死。子慕容皝继立。337年,慕容皝即燕王位。342年,建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史称前燕。

慕容皝死,子慕容儁继位。352年,慕容儁灭冉闵魏国(350年—352年)。自称燕皇帝,初都蓟(今北京西北)。357年,迁都邺(今河北临漳县)。

360年正月,慕容儁去世。11岁的太子慕容暐即位。慕容儁弟慕容恪辅政(360年—367年)。前燕不断扩张。慕容恪死后,前燕内斗激烈,逐渐衰落。370年十一月,慕容暐被前秦俘获,前燕灭亡。

三、拓跋部所建代国的兴亡

据《魏书·序纪》记载,拓跋氏的历史开始于拓跋毛。拓跋毛九传至拓跋力微。他在位五十八年,享年一百零四岁。因对拓跋部做出卓越贡献,被后世尊为“始祖”。

这期间,拓跋部从其原居地嘎仙洞(今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大兴安岭北部一带)不断向南迁移。

历史上的16 次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能避免吗)(4)

曹魏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拓跋力微率部迁于定襄之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北)。

历史上的16 次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能避免吗)(5)

曹魏西晋时,拓跋部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和睦的关系。西晋末,匈奴、羯族肆虐,并州刺史刘琨与拓跋猗卢结盟,抗击刘渊、石勒。晋怀帝以猗卢为大单于,封代公。晋愍帝封猗卢为代王。

猗卢七传到什翼犍(338年—376年)。什翼犍即代王位,改年号为建国元年(338年),仿效晋朝,设置职官、法律等制度。

公元376年,苻坚前秦灭亡代国。

历史上的16 次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能避免吗)(6)

拓跋氏世系表

四、后燕、代国复国与互助

后燕的建立者是前燕皇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

历史上的16 次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能避免吗)(7)

后燕疆域

淝水之战后,前秦溃灭。384年春,慕容垂自称燕王。386年,慕容垂称帝,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

拓跋部在什翼犍之孙拓跋珪率领下,也于386年恢复代国。同年,拓跋珪称魏王。

历史上的16 次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能避免吗)(8)

拓跋珪塑像(大同)

其时,匈奴族刘卫辰、刘库仁二部,分占代国原地。刘卫辰此前曾协助苻坚,攻灭代国。代国恢复后,刘库仁的儿子刘显派兵护送什翼犍少子窟咄和拓跋珪争国。拓跋诸部骚动,甚至拓跋珪的左右也阴谋捕捉他,以应窟咄。拓跋珪惧,派人向慕容垂求救。慕容垂派慕容麟领兵救珪,大败窟咄。解除了拓跋珪最大的危机。公元391年,拓跋珪又大破刘卫辰部,杀之。

五、北魏、后燕交恶与战争

公元394年,后燕灭西燕。西燕曾向拓跋珪求救,珪派兵救之。北魏与后燕的矛盾日渐尖锐。

395年五月,后燕太子慕容宝率兵伐魏。拓跋珪率主力转移至黄河以南(今内蒙古伊克昭盟),避敌锋芒。后燕军求战不得,士气渐衰。加上塞外严寒,物资匮乏,慕容宝决定撤军。

拓跋珪一面派拓跋遵率骑兵七万,截断后燕军南归之路。一面亲率精锐二万余骑,急追后燕军。十一月九日,后燕军宿营于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县西北五十里石匣子沟,一说在今山西阳高)。次日晨,魏军发动突袭,拓跋遵军在前截击。燕军惊乱溃散。死伤以万数。后燕文武将吏数千人及四、五万士卒敛手就擒。后燕将士侥幸逃脱者,仅数千人。这就是“参合陂之战”。

历史上的16 次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能避免吗)(9)

396年八、九月间,拓跋珪亲率步骑四十余万大举攻后燕。接连攻陷后燕重镇晋阳、常山(今河北正定南)、信都(今河北冀县)等州郡。河北后燕许多郡、县守令,或逃或降。魏军进围后燕首都中山,后燕军屡战屡败,损失惨重。

397年三月,慕容宝率万余骑自中山突围,退往龙城(今辽宁朝阳),并迁都于此。十月,北魏攻占中山。

398年三月,慕容垂不顾病势沉重,亲率军密发,直袭北魏后方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疏于设备,仓促应战,大败。拓跋珪率部远遁,不知所踪。

不久,慕容垂病重,不得不撤军。归国途中,慕容垂病死于沮阳(今河北怀来南)。太子慕容宝继位。

398年,慕容宝被鲜卑贵族兰汗弑杀。鲜卑贵族拥立慕容垂少子慕容熙为帝。其时,后燕仅据有辽西地区,境域狭隘,民户稀少。慕容熙却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国力日衰。407年,后燕将领冯跋杀慕容熙,拥立慕容宝养子慕容云(高云)为主。后燕灭亡。

文史君曰

北魏、后燕源出同祖,且其各自前身代国、前燕,遭受相同的命运。拓跋珪、慕容垂都是一时之英雄,他们利用前秦统治瓦解有利时机,趁机复国。二国在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前提下,尚能做到和睦相处,同舟共济。但随着两国国家利益的巨大分歧和冲突,分裂在所难免,且很快兵戎相见。对北魏、后燕统治者来说,战争虽然都是非正义的;蒙受苦难的,是二国的百姓。恰如元代诗人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从客观上来说,战争加速了北方统一的进程,为减缓、停止长期分裂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更巨大的灾难,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进步作用。

参考文献

1. (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2. (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3.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4.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5. 白寿彝总主编、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