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赶海篇(寻渔记海洋百科)

七、鲨鱼鲨鱼早在恐龙出现的3亿年前就已经存在于地球上,至今已超过5亿年,它们在近1亿年来几乎没有改变鲨鱼,在古代叫作鲛、鲛鲨、沙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所以号称“海中狼”,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炎炎夏日赶海篇?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炎炎夏日赶海篇(寻渔记海洋百科)

炎炎夏日赶海篇

七、鲨鱼

鲨鱼早在恐龙出现的3亿年前就已经存在于地球上,至今已超过5亿年,它们在近1亿年来几乎没有改变。鲨鱼,在古代叫作鲛、鲛鲨、沙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所以号称“海中狼”。

那么鲨鱼伤人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呢?研究证明,鲨鱼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它们从来没有把人类当成自己美味点心的打算,给人类造成伤害完全是偶然和误会。人类对鲨鱼的恐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特有的杀戮行为和它们诡秘凶狠的形象。这种恐惧是深入骨髓、与生俱来的。

美国动物学家理查得·奎尔通过多年研究发现,在美国鲨鱼伤人致死的事件远少于蜂蜇、蛇咬,甚至是雷击所造成的同样惨剧。来自于佛罗里达自然博物馆工作人员指出,在美国被狗咬的概率比鲨鱼攻击要高出33倍。2016年,全球范围内共确认了81起鲨鱼攻击事情,并且不是所有的事件都是致命的。据佛罗里达州自然博物馆的档案记载,自1920年以来,每年大约有50~75起鲨鱼袭击人类的事件发生,死亡人数为5~10人, 7 0 % 以上是在海滨度假戏水的游人。

不遵守规定在大海中的珊瑚礁或沙洲附近流连徜徉的戏水者会面临非常大的危险,因为在退潮时鲨鱼是有可能被困在这些地方的。另外,这些地方也是鲨鱼猎物的聚集地,是鲨鱼猎食的首选目标, 游人在此被误伤的可能性非常大。

虽然鲨鱼伤人的可能性比较低,但我们在海滨游玩仍需注意可能出现的鲨鱼危险。任何一条超过2米的鲨鱼都有可能成为海洋里的潜在杀手,如今已经有三种食人鲨的种类被确定,它们分别是大白鲨、白真鲨和鼬鲨。澳洲袭击人类的除大白鲨外,就是公牛鲨。这些鲨鱼体型巨大,能轻易吞下海豹和海龟等大型生物。

有实验表明,鲨鱼攻击人类的主要原因是它把海面活动的人误以为是海豹。海豹是所有鲨鱼的猎物首选,而人与海豹的身长、体重都非常接近。在水下观察,游动的人与海豹露出水面呼吸的样子很相像。鲨鱼的嗅觉和感受震动的能力都非常强,它能在500米远的地方嗅到几滴血的味道;它能清楚地感觉到1500米外一条1千克鱼的游动。但鲨鱼的视觉较差,很难分辨人与海豹。

所以,在不能保证鲨鱼能够有效识别目标是否为人类的情况下,积极做好防鲨准备,是有必要的。

一般防护的方法有:

1 . 穿橙色的救生衣。鲨鱼惧怕橙色,对橙色很敏感。虽然这一理论一直有争议,但军用及民用救生衣也基本为橙色,很多潜水装具也是橙色。

2 . 攻击鲨鱼的鼻子。鲨鱼的鼻子是鲨鱼相对敏感与脆弱的地方,用拳猛击鲨鱼的鼻子, 或用匕首攻击鲨鱼的鼻子,是可以暂时击退鲨鱼的攻击的。

3.使用驱鲨剂。长期以来,研制高效的驱鲨剂一直是一个难题。不过美国2004年研制成功的A-2型驱鲨剂,源自死鲨提取物,据说可快速驱赶常见的几种鲨鱼。

八、有害藻华

有害藻华,即人们平常所说的赤潮。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通常分为有害赤潮与无害赤潮。其中,有害赤潮又分为有毒赤潮(指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毒素或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 )与无毒赤潮(指赤潮生物体内不含毒素,又不分泌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 )。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和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加大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等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赤潮虽是由小小生物引起的,但其危害却不容小视。

(1) 破坏生态平衡: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2) 破坏渔业:破坏渔场的饵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展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3) 影响人体健康:有些赤潮生物能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虾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最终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可能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死亡。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贝毒, 贝毒中毒症状为: 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微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微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它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赤潮的预防方面,可有所作为的方面很多,比如控制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种类的引入等。在赤潮的治理方面,可以用工程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物学的方法。 物理法中“撒播黏土法”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方法。化学法中“化学除藻法”是利用化学药剂对藻类细胞产生的破坏和抑制生物活性的方法进行杀灭控制赤潮生物,具有见效快的特点。生物学方法治理赤潮的办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鱼类控制藻类的生长;二是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盐以及藻类;三是以微生物来控制藻类的生长。其中由于微生物易于繁殖的特点,使得微生物控藻是生物控藻里最有前途的一种控藻方式。

九、海啸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海啸刚产生时,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1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海啸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线几何形状及波浪特性的影响, 呼啸的海浪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

海啸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预知。海啸发生时,除了海啸预警系统,也会出现一些易于判断的前兆,在海边生活、工作、旅游的人们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常见的海啸登陆宏观前兆现象大致有四种:一是海水异常的暴退或暴涨;二是离海岸不远的浅海区,海面突然变成白色,其前方出现一道长长的明亮的水墙;三是位于浅海区的船只突然剧烈地上下颠簸;四是突然从海上传来异常的巨大响声,在夜间尤为令人警觉,其他的还有大批鱼虾等海生物在浅滩出现;海水冒泡,并突然开始快速倒退。

(待续)

来源:海洋世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