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的家乡特色有哪些(你真的都了解家乡了吗)

毕节的家乡特色有哪些(你真的都了解家乡了吗)(1)

从爱父母、爱家庭开始,到爱家乡、爱祖国,这是作为人最基本的爱心推演。“谁不说俺家乡好”,爱家乡的心情人人都有,可以理解。然而,家乡有什么好呢?这就要了解家乡。有人会说,家乡是我从小生长的故土,难道说还不了解吗?为什么还要了解家乡呢?其实,真还是那么回事,就拿我们毕节来说,作为毕节人,你真的都了解家乡了吗?我看未必!

我国历史上,曾有四夷之说,即东夷西狄南蛮北戎,贵州所属的范围几乎都是被称为南蛮的地方,受这些历史因素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我们的家乡毕节就是自古的荒蛮之地。2009年我在百里杜鹃管理区工作时,有一天翻阅贵州日报,看到有一个整版介绍七星关区青场的考古发掘情况,就认真地阅读。其中,真有令我惊奇的发现,在商周时期,青场就有了厕所,是贵州考古史上首次清理出早期厕所。厕所,可是一个人类文明的重要标识。还有在威宁考古发掘出的炭化稻谷,据说是三千年前的,那时毕节这片土地上就开始种植稻谷了。可见,生活在毕节这片土地上的祖先们不仅并非野蛮之辈,还对人类文明作出过杰出的贡献。这些,之前我们真的不了解。

其实,对于毕节,我不了解的东西真的很多,当记者几十年,每到一个地方,仔细采访,都有新的发现。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叶光良先生主编的《毕节之最》,从样稿到成书,从第一版到增订本,我读了多遍,每每开卷,都会令我沉醉其中,神游毕节,流连忘返。

光良先生在《美丽毕节我的家》的开篇里说,毕节,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再来的地方!这绝非自恋式的夸赞,看完《毕节之最》,就可以找到这句话的理论支撑。

毕节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这是现代毕节人的幸运,也是毕节人在努力实践着的大事。把介绍毕节试验区的文章放在卷首,让这本被称为“新型方志”的书充满了时代气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和传承,是以全国各地各民族文化为基础的。在这点上,毕节人也有毕节人的自豪。市文物局局长郑远文先生的《毕节古人类的足迹》一文,概要阐明了毕节的古人类活动情况,早在距今四五十万年,毕节的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了,仅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迹就有25处之多,还有2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恐龙遗迹和200万年前的巨猿化石,有人类起源的“鼻祖”智人时代的遗迹等等,可以说,在我们家乡毕节,古人类的活动就几乎没有断代过。

关于毕节的文字记载,则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

走进这本书,我们还看到了毕节的四至,第一缕阳光照耀的地方叫新爱,属金沙县沙土镇;最南在织金县白泥乡的新黔;最西在威宁自治县玉龙乡的江半坡;最北在七星关生机镇的高流村。毕节的最高峰赫章县小韭菜坪,也是贵州省的最高峰,海拔2900.6米;最低处金沙县清池镇渔河村海拔仅437米,高差达2463.6米!

毕节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大花园百里杜鹃,有中国最美旅游洞穴排行榜第一名的织金洞,有被称为岩溶百科全书的九洞天,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原明珠威宁草海,有全国面积最大的韭菜花保护地赫章大韭菜坪等自然景观。有南方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代表黔西观音洞,有赫章可乐和威宁中水两处分别被列入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址,有奢香墓、金沙敖家坟石刻、大屯土司庄园、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茶马古道遗迹、织金古建筑群等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彝族撮泰吉、苗族滚山珠、金沙傩戏(庆坛)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神秘的彝族向天坟、祭花神仪式,织金马尾绣、苗族蜡染……众多的人文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贵州的母亲河乌江发源于毕节,在《乌江源头在毕节》里,作者引领我们站在乌江源头,感觉她的亲和与安然,在《中国贡茶之乡——金沙》《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纳雍》《中国古茶树之乡——七星关》,我们了解到毕节茶叶种植和制作历史的悠久,领略“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的茶文化,品文如品茶,读着读着,真的还有点口舌生津的感觉了。

了解“毕节的方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之后,走进“物华天宝”的毕节,可以看到毕节矿藏资源和物产的丰富,皱椒、白蒜,核桃、樱桃,苹果、黄梨,白萝卜、马铃薯,天麻、半夏、竹荪,黑山羊、可乐猪、乌骨鸡……一一展示出来,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走进“历史星空”,傅宝、济火、奢香、张谏、李世杰等一大批历史名人迎面走来;走在“通天大道”,我们听到古驿道上的马蹄声,听到诗人余达父“削铁青连万仞冈,跻攀九折走羊肠”的感慨,仿佛看到他面对可渡河“凿险可能朝缅象?弯弧直欲射天狼!”的自问与急呼;再看“日新月异”的毕节,从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洪家渡开始,走进贵州省最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夹岩水利枢纽工程,了解全国石漠化防治示范区的绿色毕节建设过程,毕节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令人兴奋;之后同刘群峰先生一道品读诗意的毕节,悠游于毕节的美丽山水、民俗风情,玩味毕节的诗情画意;末了再品“舌尖毕节”,宫保鸡、八碗菜、骟鸡豆腐、黔西黄粑、毕节酸菜、金沙羊肉粉、织金荞凉粉、威宁小粑粑……游览大美毕节之后,置身毕节美食之中,大饱眼福之后“大饱口福”——

从自然到人文,从远古到如今,《毕节之最》这本大书,是目前最全面地介绍毕节的一本书。它同故事情节精彩、描写细节感人的小说不一样,同需要静下心来读的哲学、法学等书籍更不一样。把它当作一本工具书或闲书,有用时翻看有关章节,无事时顺手翻阅打发时间,这可能是爱读书的人对这本书的基本态度。这本书,它不是志书,却有着志书般的严谨;不一定要很专注地读它,却可以令你不得不发自内心产生想象,在不经意间,曲径通幽,思绪慢慢进入佳境,自信和自豪之感油然而生。我常常置于案头,随便一翻阅,就不自觉地沉迷于其中,久久不能出来。《毕节之最》成了“毕节之醉”了!(刘靖林)

贵州考古史上首次清理出早期厕所

考古者第二次发掘青场瓦窑商周遗址前,曾多次引用过1977年毕节青场调查征集的石器资料和1984年瓦窑遗址发掘出土的资料。受到出土资料不充分等因素的影响,考古者从《贵州毕节青场瓦窑遗址发掘简报》获得的信息相当有限。可以说1984年的发掘只是为考古者认识该遗址打开了一个小小的窗口。

即便这样,瓦窑遗址在较长时间一直是贵州商周阶段考古的一个重要支撑点,甚至谈及贵州商周考古和历史言必称青场瓦窑遗址。

考古者找当地村民确认1984年发掘区的具体位置,遗憾的是,当考古者站在第一次发掘区位置,发现当年发掘区现全部为村民住房所占,已经很难开展工作。

考古者最后选定在遗址北端和瓦窑上院村民住房旁的两个地区进行发掘,分为A、B两区。A区发掘面积约230平方米。B区发掘面积近400平方米。

遗址地层共分为7层,地层堆积最深处近2米,平均1.5至1.8米,可以说是贵州境内最好的遗址之一。发掘共清理房址6座,厕所1个,单个火塘4个,灰坑13个,沟6条,此外还有大量未找到规律的柱洞。

6座房屋基本坐西向东,门向河床,与现代房屋朝向一致。所有房址均为地面柱洞建筑,有单间和双间结构,屋顶有一面坡和两面坡两种,火塘位于房屋中部,门向一般开在临河一侧。

令人欣喜的是,在一个双间两面坡结构建筑的东北侧有一间厕所。厕所为四个木柱支撑的简易棚架结构,便坑为圆形,直径1.2米,深约1.5米。从该厕所的位置和门向,考古者猜测它与此建筑可能具有对应关系。

在住址中清理出厕所,而且是早期厕所,在贵州考古上还是第一次,它对了解古代聚落构成中卫生方面的设计和规划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意义。考古者认为,在人类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排泄也是衡量文化进步的标志。

此次发掘还出土了一些过去未报道的陶器和石制品,主要集中在B区。发掘共出土石制品200件,有磨制石器、打制石器、磨石和少量燧石石片。陶器出土数量多但基本上为碎片,没有复原完整器物。陶片以夹砂褐陶为主,有一定泥质陶,以泥质黑皮陶居多,纹饰复杂。从出土的陶片初步观察,考古者认为瓦窑遗址可分为早晚两个较大发展阶段,第六层和第七层为早期,出土陶器和石器较少,基本上没有较好的遗迹,第五层、第四层B区和四层A区为晚期,陶石器数量多,及其丰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