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与汉武帝(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

中国古代共有400多个皇帝,如何称呼皇帝,也是一门“学问”在历史书和影视作品中,对不同朝代的皇帝,在称呼上各有特点,比如说汉朝有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等;唐朝有太宗、高宗、玄宗、武宗等,明清有洪武、嘉靖、康熙、乾隆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乾隆皇帝与汉武帝?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乾隆皇帝与汉武帝(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

乾隆皇帝与汉武帝

中国古代共有400多个皇帝,如何称呼皇帝,也是一门“学问”。在历史书和影视作品中,对不同朝代的皇帝,在称呼上各有特点,比如说汉朝有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等;唐朝有太宗、高宗、玄宗、武宗等,明清有洪武、嘉靖、康熙、乾隆等。

同样是皇帝,“取名”的方式为啥不同呢?这就涉及到中国古代称呼皇帝的三种方式:谥号、庙号、年号。

谥号:一字定褒贬

至少在周朝时期,就有了“谥”这一制度。所谓“谥”,指国君驾崩以后,用一个字来对其盖棺定论。

既然是评价,自然就有好有坏,对皇帝的谥号大体上分为三种:一是赞扬性的,比如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等;二是批判性的,比如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三是同情性的,比如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等等。

掌握了这个规则 ,看皇帝的谥号,就知道这个皇帝生前的功绩如何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宣帝、汉昭帝,汉朝连续的六位皇帝,都是有作为的皇帝,可见其质量之高。

“谥”号在一开始,一般就是一个字,后来字越来越多,到了唐朝,皇帝的“谥”号普遍达到6-8个字。这个时候,再用谥号称皇帝,就很啰嗦了。

所以唐朝以后,用庙号称皇帝就流行起来。

庙号:牌位上的名号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商朝国君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就是庙号。周朝时,只有谥号,没有庙号;秦朝时,秦始皇认为子谥父、巨谥君是大不敬,就把谥号制度废除了。

汉朝建立后,庙号制度恢复,但汉朝对庙号的使用非常慎重,刘邦是开国君主,肯定有这个资格,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司马迁《史记》有一篇《高祖本纪》,严格来说,这么写不是很严谨,有可能是太史公把谥号、庙号搞混了,后来也就将错就错了。

长达四百年的两汉王朝中,也只有7位皇帝有庙号,可见想要获得庙号,也不是容易的事。

还是到了唐朝以后,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了。开国皇帝一般叫太祖或高祖,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白手起家的,一般叫太祖,比如汉太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他们当皇帝都是靠自己打下的江山,没有依靠祖辈。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是唐高祖,因为他当皇帝前就是隋朝的唐国公,贵族出身,本就是家大业大。所以他追封他的爷爷李虎,第一代唐国公,为唐太祖,其父亲为唐世祖,他自己就只能是“唐高祖”了。

也是因为唐以后,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所以唐以后的皇帝 ,以谥号称呼就没法用了,称庙号就流行起来了。

开国皇帝的庙号是“祖”,以后的皇帝一般只能称“宗”。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死后的庙号是“唐太宗”,这也使得“太宗”成为庙号中的抢手货。

年号:中国古代的纪年方式

中国古代没有现在的公元纪年方式,但这难不倒聪慧的古人。早在商朝时期,先民们就用天干地支来纪年。十天干、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了六十个基本单位,这是今天说的60年为一甲子。

汉武帝时,创立了年号制度,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后世新皇登基后,都要更改年号。实际上,明清以前的皇帝,年号更换比较频繁,遇到重要大事、天降祥瑞,都会改个年号,称之为“改元”,像汉武帝就用过11个年号。

正因为明清时间的皇帝,年号比较固定,所以常用年号来称呼明清的皇帝,比如洪武、康熙,这都是年号。

一直到民国成立以后,年号制度被废除了。但在受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的日本,因为还没有废除君主,所以日本还是有年号的,现在的日本年号是“令和”,搞不懂想表达什么。

明白了这三种方式,在看历史书或历史剧时,就不会被皇帝的称呼弄迷糊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