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蓝绿波有规律吗(复杂多变的QRS波背后)

很多人说,解读心电图就如侦探破案一样,抓住一个个不起眼的线索,经过缜密的推理,最终通向正确的答案。而对于我们心内科医生自己,大概也会“自恋”地把自己想象成柯南或者包拯,对着纷繁复杂的情况,慷慨陈词、激情演说后,大手一挥,这就是真相,你就是凶手!
想象归想象,现实归现实,上述情况多数情况下只存在于理想或者幻想中,真实的场景往往是对着一个复杂的心电图,抓耳挠腮,然后问自己,这是啥?这TM又是啥?理想坠地、幻想破灭,总是有点残酷,还有点疼!我们看看这个病例,带给我们的是理想的甘美,还是现实的苦涩。

作者:何金山

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红蓝绿波有规律吗(复杂多变的QRS波背后)(1)

67岁的老太太,因1周以来进行性意识障碍、干咳和右侧足趾苍白而住院,患者既往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高血压,糖尿病依赖胰岛素控制血糖,周围血管病。入住急诊后发现乳酸酸中毒,PH 7.09,乳酸从6.7 mmol/L升高至20 mmol/L,CT扫描提示亚急性脑梗死,下肢腓动脉闭塞。

你没有看错,这些都是老人家的病史!正如小说中阴暗的天气暗示了主角悲惨的命运,如此复杂的病史自然也提示了老人家心电图的晦涩复杂。果不其然,心电图上发现了多种异常的QRS波,以及隐藏其后的传导异常(图1)。

红蓝绿波有规律吗(复杂多变的QRS波背后)(2)

图1 患者心电图上存在多种形态的QRS波(红、黄、蓝箭头标示)

首先我们来看其基础的心律,P波规律出现,在II导联正向,V1导联正负双向,aVR导联倒置,符合窦性心律的特点。再来看这份心电图上的主角——QRS波,整份心电图上可见三种形态的QRS波,由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箭头标示(图1):红色箭头所示者呈右束支阻滞形态,电轴左偏,对应的PR间期在220ms左右;黄色箭头所示者呈左束支阻滞形态,电轴正常,对应的PR间期在400ms左右;蓝色箭头所示者呈右束支阻滞形态,电轴正常,对应的PR间期在200ms左右。

有了这些基础的信息,我们再来看看,它们背后掩藏了哪些传导的异常?

首先,全部的PR间期均>200ms,提示存在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而在图1中红色方框所示,PR间期从220ms延长至400ms又缩短至220ms,出现了一个P波不下传,恢复传导后的第一个PR间期为200ms,这肯定是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那么是二度I型还是二度II型呢?考虑到阻滞前后的PR间期无明显变化(220ms——200ms),且无典型的文氏现象,还是应该归类为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部位多在希氏束以下,患者心电图有其他的提示证据吗?

来看红色箭头指示的这个形态的QRS波,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电轴左偏),合并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符合三分支阻滞的定义,也就是说,右束支、左前分支和左后分支均存在传导的异常。

再来看蓝色箭头指示的QRS波,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传导正常(电轴正常),仍然存在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说明左前分支阻滞缓解后,房室传导有改善,但有限。

最后看黄色箭头指示的QRS波,左束支传导阻滞,电轴正常,但PR间期明显延长达400ms,QRS波较另外两种明显变窄,对于其这种变化,有两种解释:

(1)心房激动下传心室的过程中,左后分支和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均加重,甚至大于右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仍然存在,只是左束支传导阻滞显现的更加明显,虽然左束支的传导阻滞加重了,但左右侧同步性改善,因而造成了PR间期延长,QRS波变窄;

(2)由于PR间期延长,为右束支赢得了休息的时间,因而心房激动可沿着右束支下传,造成左束支传导阻滞,同时QRS波变窄。

对于第2种解释,本身也说明了右束支的传导阻滞为功能性而非器质性,可能和快频率相关,在长的RR间期后能够缓解,但图1中P波脱落后的QRS波仍为右束支,并未缓解,不支持上述猜测,综上,第1种解释更加合理。

对照着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图看下来,患者右束支、左前分支、左后分支均存在传导障碍,很容易进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图2)。但患者无晕厥症状,当前合并疾病多,预期寿命较短,不愿意进一步进行电生理检查或植入心脏起搏器,因而无法开展后续的治疗。

红蓝绿波有规律吗(复杂多变的QRS波背后)(3)

图2 心脏传导系统示意图,可见希氏束以下分成右束支、左前分支和左后分支,当三个分支均存在传导障碍时,极容易进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结 语

但作为心内科医生,我们需要的是把病情搞清楚,告诉患者可能的选项,至于最终的结果如何,还要看患者自己的决定。我们更加享受的,是这个追求真理的过程。不知道,你感受到破解真相的快感了没有?

参考文献:

[1] Blake G. Smith, Jonathan Kalehoff, G. Neal Kay. Alternating QRS morphologies and PR intervals in a desperately ill woman. Circulation. 2019; 140: 793–795.

[2] The only EKG book you’ll ever need(sixth edition), Malcolm S. Thaler.

[3] 郭继鸿, 洪江(主译). 周氏实用心电图学(第6版)[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4.

[4] 郭继鸿(主编). 心电图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5] Lee S, Wellens HJ, Josephson ME. Paroxysmal atrioventricular block. Heart Rhythm. 2009; 6: 1229–123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