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省份能留下人才?江浙出人才说明什么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其中的一个数据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籍贯江浙两省的两院院士数量,简直就是压倒性的存在,首先说江苏籍贯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共291人,排名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共186人,排名第一位。两院院士人数达到477人,总排名全国第一位。而浙江籍贯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共253人,排名第二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共154人,排名第二位。两院院士人数达到407人,总排名全国第二位。

而作为第三名的山东,两院院士人数为168人,我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两院院士人数为150人,可以说从这一点来说江浙两省直接就是压倒性的优势,而从历史上来看明清两朝在科举考试中,江苏状元数量第一,浙江第二,两省出的状元数量占全国的大部分。而为我们的“两弹一星”做出杰出贡献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江苏和浙江籍人各6人。这些数字说明什么?我觉得这是教育体系以及对读书的态度从古至今的一种传承。

哪些省份能留下人才?江浙出人才说明什么(1)

“江浙”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元朝的江浙行省,到明朝时又划分成了浙江和南直隶,清朝的时候,南直隶又一分为二,分为江苏和安徽。今天在我们的概念中,江浙是指江苏和浙江两省。自宋代以来,特别是南宋,北方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游牧民族的袭扰,导致中原人口大量迁徙,特别是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南移,“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谚语反映宋代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同时相对的安定环境也不是古代兵荒马乱的北方可以比拟的,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以及环境下,人们才能有精力、有时间去读书,或许这就是古代这里状元频出的原因吧。

哪些省份能留下人才?江浙出人才说明什么(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条件好了,在解决温饱的情况下才会想着受教育。在古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谁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想法。而在古代,兵戈四起,百姓流离失所的北方,而且就连生存都无法保证,谁会有精力和时间去读书,甚至都没钱去买书,而且自唐代中后期以来,中原的人口因战乱逐渐迁徙,而北方则多次被游牧民族占领,而战乱不断,就如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兵车行》中的“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读书?

其实自南北朝后,北方地区常年处于游牧民族的袭扰与战乱状态,随着人口的迁移,经济重心也随之南移,江浙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迅速。到了北宋时期,就已经体现出来了。据统计,北宋的所有进士中,南方地区占比95.2%,北方占比仅4.8%,而南方地区又以江浙比重为大。

而北宋灭亡,赵氏皇帝南迁杭州建立南宋以后,对于江浙地区来说,南宋都城的建立,无疑让南北文化融合,更吸收了中原、北方一带优秀的生产技术,极大的促进了这里的生产力发展,老百姓衣食无忧了也就有精力有能力去学习,所以而江浙地区自那个时代都保持着“耕读之家”的传统,在一面辛苦劳作的同时,更不忘读书,风气、传统一旦养成了,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浙江有了王阳明的心学,江苏有了东林书院。

而今天江浙地区的教育氛围与其说是经济基础的作用,更是一种传承,一种对于对于历史的、文化的传承,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承,而江浙地区的这种传承更加的纯粹罢了。

也许有人要反驳,认为这是地域歧视,但我是北方人,我是在歧视自己吗?记得上大学时,班里有两位江苏籍的同学,那个时候我们作为从残酷的竞争中升入高校的学生,经历了高中时代的压抑,很多人都在大学开始放飞自我,也不再有挑灯夜战,晚上网吧成为我们的乐园,告别多年的武侠小说再一次回到一些人的枕边,60分万岁成为主流。而那两位江苏籍同学则是图书馆和教室成为他们的主战场,从最终的结果看,他们目标明确,就是要考验,继续深造,而不是当时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的大学就是自己求学的最后一站。

可以说思想意识和理念的差距还是影响到了今天,我们还是要正视这种差距,而不是抱怨地域歧视,因为我们现如今经济条件以及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最偏远的山区的孩子也有学可上,作为日渐富裕的国人对于而这种读书理念的差距则是需要很长时间去弥补的。

(数据来自于公开资讯,欢迎评论留言,也欢迎不同意见,感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