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三顾茅庐简单介绍(假如三顾茅庐主角由诸葛亮换成孔子)

“认识”诸葛亮“比“认识”孔夫子要早一些。小时候听收音机里说书,每每最喜欢听《三国演义》。每当听到书中说到诸葛亮奇计破敌,心中不禁赞叹:先生真乃神人也!及年纪稍长,“认识”了孔夫子,面对夫子的高山仰止般的智慧,又是敬佩的一塌糊涂。

诸葛亮三顾茅庐简单介绍(假如三顾茅庐主角由诸葛亮换成孔子)(1)

诸葛亮

我们知道,蜀汉的结局是个悲剧。多少年来,我一直在想,或许诸葛亮也不是真的那么神,换成孔夫子结局应该不同吧?

以下试着从几方面比较一下他们的异同,探究一下换成孔子蜀汉会否有不一样的故事。

一、为政

诸葛亮主政主要做了如下几项工作:

1、重视农业,兴修水利。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设立专职堰官来管理和维护都江堰;沿成都西北的柏条河修筑一条九里长堤,世称“诸葛堤”。

2、重新实行东汉末年废弃的盐铁专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3、精简在职官员,节约财政开支。

4、设置锦官城,大力发展蜀锦产业。目的也是增加财政收入。

如果是夫子主政,会做什么工作呢?

孔子曾经做过鲁国中都这个地方的长官。据说做了一年,这个地方就兴旺发达了,以至于鲁国其他的地方都来效仿。孔子也因此升官了,一直做到大司寇。可见夫子也是很善于治理政事的。

总结夫子的为政之道,主要就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勿夺农时,轻徭薄赋;加强守卫,防止侵略;子贡曾经问政于夫子,夫子回应了三条原则: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队、百姓对政府充分的信任。

诸葛亮三顾茅庐简单介绍(假如三顾茅庐主角由诸葛亮换成孔子)(2)

孔子传道

二、礼乐

孔子非常重视礼乐。礼其实主要就是秩序,讲究上下尊卑,各安其位,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乐就是教化,要让被繁杂礼制约束的各种负面情绪用音乐疏解一下,让人心情舒畅。孔子对于僭越礼制的事情极是反对,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维持一个和谐有序的政治结构。

诸葛亮在礼乐方面显然不如孔子。他平生最喜文比管仲、武比乐毅。恰恰孔子批评管仲的错误一是不节俭,二就是不知礼。孔子说他虽然懂得治国,却不懂得推行礼乐之道,做了一些不符合身份的僭越礼制的事情。以至于辅佐齐桓公成就的是霸业而非王道之业,所以一世而衰败。

诸葛亮在礼上面也犯了管仲的过错。最明显的就是架空了后主刘禅的权力。国家大小事情,从大政方针到官员任免,从军事到农事,事无巨细,全都由他一言而决。这就难免引起君臣的不满,为后来的衰败埋下了隐患。顺便说一句,大量史实证明,后主刘禅其实并非蠢笨不堪。

诸葛亮曾评价刘禅:仁爱机警,德行好,尊重学者。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又支撑了三十年,后期更是亲自主政。他对诸葛亮北伐的主张是持反对意见的。出于对诸葛亮的敬重,以及诸葛亮动辄拿先帝刘备托孤说事,再加上诸葛亮也确实两袖清风、一心为公,刘禅也只好转而支持北伐。

诸葛亮三顾茅庐简单介绍(假如三顾茅庐主角由诸葛亮换成孔子)(3)

刘禅与相父

三、用人

孔子主张举贤用能。他说:“儒有内举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诸葛亮也主张选用贤人。他在《出师表》中说:“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诸葛亮具体的用人策略是“举孝廉”,主张用人“德”字为先,才干为辅。这本来也符合用人规律,孔子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别忘了,夫子还有一句话“过犹不及”。

正是诸葛亮过于强调“德”而忽视“才”,导致蜀汉人才凋零。文臣多数是平庸虚伪之人,将领多是志大才疏之人。有数的几个将才还都是魏国降将,比如王平、姜维、夏侯霸。军事上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廖化当时已年过七旬);文臣方面,选定的接班人蒋琬守成有余,进取不足;继任的费祎心胸狭隘,最后因酒醉遇刺身亡。

四、军事

这方面诸葛亮相比孔子可以说是一骑绝尘。他在隆中隐居的时候就常常自比春秋名将,曾率军连克齐国七十余城的燕国名将乐毅。事实上他也的确具备很高的军事素养。

反观孔子,关于军事方面的才能,《论语》中有一段话可以交代清楚:卫灵公询问排兵布阵的方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

再看诸葛亮,抛开千古以来脍炙人口的赤壁大战(实为周瑜指挥之功),在他主政期间,共五伐中原,以占劣势的军队劳师以远,虽然均无功而返,但前四次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的是迁回了人口,有的是得到了地盘,还有就是斩杀魏国大将。只是最后一次与司马懿相持一百多天后病死军中,“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但是我们不得不说,正是诸葛亮的连年北伐,使得蜀国本就羸弱的经济更加凋敝,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想想也是,人口本就稀少,又经年累月的抽调青壮男丁上前线,去的多,回来的少,经济如何能够不受影响。 有人可能会说了,打仗是双方的事情,要损失都有损失。问题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人家魏国家大业大耗得起,你蜀国耗不起啊!越耗你的差距越大啊!事实上诸葛亮还真是把耗损敌人当成了北伐的理由。在后出师表中他说:如果不开战,坐等敌人强大了,那么我们蜀国就亡国了,因此不得不北伐。结果我们也看到了,互耗的结果,最先支持不住的不出意外是蜀国。

诸葛亮三顾茅庐简单介绍(假如三顾茅庐主角由诸葛亮换成孔子)(4)

诸葛亮自己也知道这个情况。在《出师表》中他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后出师表》中说“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连年征战造成的后果就是三国后期,蜀国国力空虚,后继乏力,军民已无战心。

最后,魏国邓艾以三千疲惫之兵兵临城下之际,成都城中尚有甲士十万。这时诸葛亮用人的弊端显现出来了:文臣慌乱无比,进退失据。这时有人向刘禅提出投降,朝堂上居然一片附和之声,全无尽忠死节之意。这哪里有什么德行,不过是一群伪君子罢了。只有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主张迎战。由于成都有城无防,疏于战备,诸葛瞻只好领兵出城与敌决战。只因诸葛瞻军事才能有限,最终数万人惨败于数千敌人,自己也落得个战死沙场。为避免更大的死伤,刘禅被迫投降。

诸葛亮三顾茅庐简单介绍(假如三顾茅庐主角由诸葛亮换成孔子)(5)

总之,如果换成孔子主政,他一定会首先休养生息,让群众衣食无忧,进而富裕起来。然后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即让大家有道德,讲礼义,社会其乐融融。这样,远方的人就会发现蜀国是沃土,纷纷前来归附。军事上,孔子也一定会任用贤才,利用蜀国易守难攻的地理特征,牢牢守住关隘,拒敌于国门之外。

如果天下有变,比如魏、吴交战难解难分,又或者他们内部起了纷争,乱作一团。则蜀国可以坐收渔翁之力,大力招揽魏国和吴国的人才,增强自己的力量,趁机扩大地盘。果如此,则天下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刘禅未必没有机会以皇帝而不是安乐公的身份饮马黄河,还都洛阳。

天下的事情,谁又能说得清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