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精神核心价值(何建明上海)

上海精神核心价值(何建明上海)(1)

“‘上海’在我祖先的认知里,由‘上’和‘海’两字构成。‘海’是大海,‘上’是动作,可以理解为我们祖先对大海及其所代表的远方的向往。我们‘上海’去吧,是种面朝大海乘风破浪的态度。”昨夜,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做客上海书展分会场上海图书馆,剖开“上海”这个习见的名词,解读他眼中的上海精神。众所周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是上海精神的16字诠释。何建明说,在这16字鞭辟入里的解读之外,自己还有些作家身份出发的观察。“我以为,‘上海’是动词,理解这层含义对于每个上海人都有很大意义,因为它凝练了城市精神的核心与灵魂。甚至,我们的价值观也在其中。”

上海精神核心价值(何建明上海)(2)

类似观点,何建明曾在他2018年出版的《浦东史诗》中书写过。此番旧话重提,一来因为近两年时间,他的《革命者》《第一时间》陆续与读者见面,《上海表情》也进入了出版倒计时。反复聚焦上海,他越发触摸到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真实的脉动。更关键的,2020年疫情发生后,他在上海一住就是大半年。从“战疫”到掀起爱国卫生运动,再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倡议遍布街头,身临其境,作家内心涌上抹不去的感受。

上海精神核心价值(何建明上海)(3)

“写《革命者》时,我反复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上海成立,而不是‘南陈北李’所在的北京或广州?”他向读者回忆了一段极富画面感的体悟。彼时,他住在上海的酒店里,从房间望出去,看得到黄浦江,看得见浦西阡陌纵横的小马路。“从地理空间角度,那些宛如毛细血管的上海弄堂是中国共产党初期地下工作天然的掩护港。从人文视角看,1920年代的上海已是国际大都市,海纳百川、五方杂处,既吸纳了马克思主义,也吸引着一大批知识分子、志士仁人相聚上海,酝酿一场伟大革命。”

上海精神核心价值(何建明上海)(4)

写作时的发现,也与何建明祖先对“上海”的描述渐渐重合。“爷爷的爷爷闯上海时,‘海来了,上海吧’,是向着远方去探险;爷爷的父亲那辈,上海已渐成码头,连通江河湖海,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开始融合。”在他看来,解开了动词“上海”的奥义,就能理解近百年的许多大事为何总与上海相关。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真理之路在上海实践,中国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离不开上海对工业城市的改造,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经验、中国逐渐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一路走来,上海精神与行动中的上海,举足轻重。

上海精神核心价值(何建明上海)(5)

《第一时间》已在春天出版,《上海表情》即将推出单行本。两部纪实文学超过30万字,前者是他在疫情发生后采录上海的“战疫”风貌,后者从个体出发讲述他在沪生活的日常点滴。如果说之前写《浦东史诗》和《革命者》时,作家对上海精神的理解,还聚焦在“已发生”,那么疫情下的两部新作,完完全全折射出他此刻正当时的“上海解读”。

1月中旬至今,何建明的2020年几乎与上海耳鬓厮磨,大半年来,上海保护这座城市与城市中2400万人民的一切努力,他在无意间成为了见证者、亲历者。“疫情中上海所表现出的判断力、执行力、统筹能力、政府与老百姓的默契配合,其实都反映了这座城市高度的城市治理能力。”他说,上海更让人信服的还在于“做得好、讲得少”,这种务实精神,在内核上依然与动词“上海”、与上海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作者:王彦

编辑:徐璐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